《王貴與安娜》《雙面膠》《蝸居》中的愛情觀,很多人都不知道

最近電視劇《安家》火了,其編劇六六也火了。接受採訪的她說:這部劇的女主角沒有愛情線。

可作為一位心思縝密、情感細膩的女性作家,六六的大部門的作品裡都花費了不同程度的筆墨放在對不同時期愛情的描寫和思考中。

她的每部作品幾乎都以愛情為主題,複雜的社會現象只是愛情的背景,而且每部作品都表現出鮮明的寫實主義風格。

例如《王貴與安娜》《雙面膠》《蝸居》《婆婆來了》等等,只是《安家》的出現,說明了一點:六六的電視劇創作已經發生了改變——從家庭倫理劇到社會問題劇。

當然,今天我們不是要討論這個問題,而是之前六六在這些家庭倫理劇中所給我們透露出的愛情觀。

正所謂一個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都反映在她的愛情觀上,因為對愛情的選擇往往會影響一個人今後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狄更斯說: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在六六的作品中:最美好的愛情也是最痛苦的愛情。

《王貴與安娜》《雙面膠》《蝸居》中的愛情觀,很多人都不知道


一、《王貴與安娜》:樸素的兩角式愛情

2003年,六六在網絡上正式發表《王貴與安娜》,該部長篇小說是由《王貴與安娜》和《安娜與王貴》兩部組成的。

王貴老實巴交,安娜美麗俊俏;王貴土的掉渣,安娜浪漫小資。

心氣高的安娜自然不會看上土包似的王貴,可在周科長和安娜母親的推波助瀾下讓一個“鳳凰男”和一個“落魄女”就這樣結合了。

從開始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差異到子女教育的分歧、婚外戀的考驗還有對待老人的不同觀點,六六記錄了他們一起走過的二十年的婚姻生活。雖然由於成長背景的差異他們產生了許多矛盾,最後經過兩人的克服,生活中的瑣碎都變成了幸福。

王貴和安娜的愛情,是父母輩的愛情,夫妻兩人的愛平淡如水,沒有年輕人的轟轟烈烈,還免不了爭吵,可卻最真實。

在《王貴與安娜》中,六六為我們展示了她所認為的最理想最浪漫的愛情——兩個人的內心堅守。

就像六六在這本書中所寫道的那樣:

“婚姻是一碗牛肉麵。浮在上面的寥寥幾片牛肉,不過是為了使寡面下嚥而已。”

“幸福是一種感覺,你注意到其中細如髮絲的微小眼神,你忽略了無心的過錯,你放平了生活好像舞臺劇的心態,只如喝茶般慢慢適應由濃烈到隨和、由刺激到不經意的一縷微甜,你就會覺得幸福”

這些夾雜著生活體驗與真理的句子正是現代人在婚姻和愛情中需要的“心靈雞湯”。

可很多人並不知道,在寫《王貴與安娜》的時候,正是六六遭遇婚姻瓶頸期的時候。

書里老實巴交的王貴也會“紅杏出牆”,安娜的美好初戀旋渦司機也會回頭找她,和六六的真實經歷一樣。

婚姻的主角是雙方,只要有一方發生改變,愛的天平就會傾斜,甚至傾倒,不覆存在。

可是六六卻堅信,一個小三是不可能可以輕易地破壞得了一個家,即使有“小三”的出現,也只是生活的小插曲。

所以就算會爭吵、會有矛盾,但是王貴與安娜始終都沒有離婚,雙方都曾為這段婚姻而努力。

記得在書中,王貴與安娜都說過這樣的話:

王貴說:“這日子啊,只要你相信它會按照你預料的軌跡走,早晚有一天,它會按照你的軌跡,把你送到一個美滿的地方。”

安娜說:“這日子啊,雖然不會按照你預想的軌跡,往前走,但是早晚有一天,它會送到一個讓你滿意的地方。”

這也許才是六六內心最想說的話吧!

我曾猜測六六寫這本書的意圖是什麼?我想六六之所以選擇寫這樣一篇質樸無華的小說,更多的是希望自己能夠督促自己走出婚姻的磕磕絆絆,也是希望更多的讀者能夠在這樣質樸的愛情裡發現那些被生活細枝末節所掩蓋的幸福。

《王貴與安娜》《雙面膠》《蝸居》中的愛情觀,很多人都不知道


二、《雙面膠》:難以抉擇的三角愛情


相對於《王貴與安娜》,令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雙面膠》。自2005年發表至今,《雙面膠》仍是當今最具有爭議性的家庭倫理小說。

主人公李亞平平時唯唯諾諾,在老婆和母親之間兩面討好,像雙面膠一樣兩面貼近,試圖將兩種不同物質依靠他自己的力量團在一起。

這就是“雙面膠”在書中的概念。

《雙面膠》是一個強烈的三角故事,不過這三角指的是兒媳、丈夫、婆婆三者之間的關係。

胡麗娟和李亞平通過自由戀愛而在一起,婚後婆婆來了,由原來的兩人世界變成了三角關係。

而且胡麗娟和婆婆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在北方生活的婆婆習慣在早上做乾飯,而生活在南方的胡麗娟卻喜歡吃牛奶麵包;來自鄉鎮的婆婆看不慣胡麗娟不做家務而花錢去健身;傳統思想嚴重的婆婆認為女人應該伺候男人,而具有現代思想意識的胡麗娟卻認為男女平等。

李亞平的生活正是印證了那句話:一個好兒子和一個好丈夫都不難做,但是同時做一個好兒子和好丈夫卻不容易。

實際上現實生活中有很多李亞平這類的丈夫,小楊就是其中一個。

小楊今年29歲了,眼看著同齡的孩子都結婚生子了,小楊的父母也很著急,當小楊帶著小欣回家的時候,兩位老人也是喜出望外。

小欣比小楊小兩歲,父親是銀行副行長。她身高一米七、模樣俊俏,不愛說話,但給人的第一印象不賴。


就是小欣卻只愛粘著小楊,兩人也是甜甜蜜蜜,宛如一幅天長地久永不分離的模樣。


兩人談戀愛兩年之後正式進入談婚論嫁的階段,一心渴望小楊早日成家的兩位父母可以說小欣要什麼給什麼。


婚後小楊的母親覺得既然結婚了,小欣也應該學會做點家務和照顧家庭了。可是小楊母親叫小欣洗碗,小欣說有洗碗機;叫小欣煮飯,小欣就點外賣。

一來二去,小欣覺得婆婆故意針對自己,而小楊母親也覺得委屈。雙方紛紛來到小楊跟前訴苦,弄得小楊很為難,只能兩方說好話,爭取讓雙方都滿意。

可讓小楊沒有想到的是,他的做法並沒有讓母親和老婆滿意,反而讓自己兩邊不是人;就在結婚後的兩年,兩人便因無法調節家庭矛盾關係而結束了婚姻關係。

小楊、小欣和李亞平、胡麗娟一樣,開始的時候沒有人會懷疑他們的愛情,他們的婚姻按道理來說應當比王貴與安娜還堅固,可現實的結局卻剛好相反。

所以我們不得不認識一點:愛情遇到親情的時候會遇到威脅。

不僅如此,《雙面膠》兩人的愛情還涉及到買房、治病等金錢因素的影響,導致李亞平和胡麗娟愛情的破碎。

李亞平和顧麗娟的悲劇故事令人警醒,但是現實這樣的事情卻很多,我們應該如何避免呢?

答案就在六六的這段話裡:

“其實我的本意原本是想說事物的兩面性,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每個人對事物的詮釋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去定義的、同樣的一件事物,在婆婆的眼裡和在媳婦的眼裡是完全不同的,因此這是矛盾的根本。如果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角度理解對方就容易產生矛盾,這是我想寫《雙面膠》的本意。”

簡而言之,要站在對方的角度想一想。

很多事情一旦站在敵對的角度去思考,就會覺得對方的想法無比惡毒齷齪,而當我們把這個人當做朋友,甚至是平常人去理解的時候,就會覺得對方的想法是可以接受的。

《王貴與安娜》《雙面膠》《蝸居》中的愛情觀,很多人都不知道


三、《蝸居》:物慾下的多角關係

《蝸居》的背景是上海房價飛漲的關鍵時期,所以這部作品直面社會的三大熱點:房奴、第三者和反腐。

也許是貼近生活,所以給觀眾帶來許多共鳴,2007年,《蝸居》在出版以後,迅速掀起一股閱讀搶購之風。

《蝸居》很大程度上可以定義為一部關於“錢”、“權”、“性”的小說。

第一次海藻跟從宋思明是因為“錢”,海藻因為海萍借錢湊買房的首付款而向宋思明借錢。

後來兩個人分手後又在一起是宋思明利用手中的權力救出了差點淪為“階下囚”的海藻的姐夫蘇淳。

宋思明說:“通往精神的路很多,物質是其中的一種。”

拼命走出農村的宋思明,利用手裡的權利可以呼風喚雨,在他看來物質可以解決一切問題,他多次和海藻說“凡是錢能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大問題。”

而被物質迷醉的海藻也感嘆:“人的肉體和精神,是可以完全分開的。”

權力、物質、慾望就像是一條鏈條,套住了現代年輕人的愛情與婚姻。


海萍和蘇淳的愛情是這樣,因為房子的事兒爭吵不斷,最後還差點把蘇淳送進監獄;海藻和小貝看似堅定無比的愛情也沒能躲過金錢的誘惑;海藻和宋思明之間的的愛情更是包含著太多的“雜質”。

《蝸居》相對於《王貴與安娜》《雙面膠》而言,更能反映出現代人的生活狀態和感情狀態。

正如六六所說:“每一個在寫字樓中擁有1平方米隔間、月月還房貸、出門坐公交、中午吃盒飯的人,都能從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其中也包括六六自己的影子。

比如六六和海藻一樣,工作沒著落,教中文補習,教外國人,並發現自己特別善於教書等等。海萍和她老公蘇淳在大城市中蝸居的經歷也是六六和她老公剛到新加坡時的窘迫現狀。

和小說中海藻、海萍不一樣的是,70年代生人的六六,從小接受著正規的小學、中學、大學教育。她的愛情生活也很中規中矩,與她的丈夫15歲就認識了,雙方父母既是同事又是世交。在婚姻觀念上六六算是一個保守的人,她不看好婚外戀。

所以在《蝸居》裡,我們可以看到宋思明的原配在被丈夫深深傷害之後依舊賣房子、找朋友竭盡全力地去挽救丈夫;可以看到海萍和蘇淳在為了房子發生無數爭吵之後依舊攜手共同面對真正的困難。

這些細節只不過是六六在委婉地告訴讀者們:結髮夫妻才是幸福婚姻的主要。

只是不能否認的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感情越來越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和制約。

《王貴與安娜》《雙面膠》《蝸居》中的愛情觀,很多人都不知道


四、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六六的愛情觀隨著時代的改變而改變。

這或許與新時代女性意識的逐漸深入有關,或許與六六趨於現實主義的寫作傾斜有關,或許與六六內心的人文關懷情懷有關,或許與消費社會環境有關。

可無論是什麼原因導致六六愛情觀的改變,難得的是六六始終堅信婚姻應該始終如一,她的作品提及了很多人忌諱的婚姻問題,但是也教會了很多女性怎樣對待婚姻,怎樣珍惜婚姻。




1��\u0004!\u000f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