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下,被“想上班”情緒充斥,“延退”被淡化

前 言

春節期間,新冠疫情突然襲來,讓人們感到措手不及。讓原來“求而不得”的長假期竟然增加了一個多月,被迫“宅”使得各種無聊情緒充斥,職場人紛紛喊出:“我想去上班”!從疫情前的“不想上班,想要退休”,到現在高呼“我要上班”!這是經歷了怎樣的一種心路歷程。

新冠疫情下,被“想上班”情緒充斥,“延退”被淡化

加之全球經濟蕭條,灰犀牛牽手黑天鵝,企業壓力劇增,裁員新聞頻頻爆出,我們是否迎來了一個無工可打的時代? 新冠疫情是否會加劇裁員風潮?面對2020年所帶來的危機,“工作使我快樂”卻成為不少人職場人的勵志名言,反而關於延遲退休話題在這些危機下漸漸被淡化。

襲捲全球的“白色浪潮”

當你去日本韓國旅遊時,經常會看到巴士司機已經是白髮蒼蒼的老人,餐廳服務員、超市收銀員、出租車司機......在許多國家滿頭白髮的老人選擇“退而不休”正在呈現增長趨勢。

新冠疫情下,被“想上班”情緒充斥,“延退”被淡化

2012年7月,社科文獻出版社和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 發佈了《人力資源發展報告 (20112012)》。報告顯示,中國當前城市人口總體的平均退休年齡為56.1歲,其中男性平均退休年齡為58.3歲,女性為52.4歲。

報告認為,中國退休年齡偏低,因為在這個年齡段中,大多數勞動者依然身體比較健康,精力比較充沛,這種退休年齡造成了中國人力資源的浪費。

新冠疫情下,被“想上班”情緒充斥,“延退”被淡化

人社部原部長曾經指出,我國是目前全球退休年齡最早的國家,大多數國家都是65、67歲才退休。

新冠疫情下,被“想上班”情緒充斥,“延退”被淡化

在白頭髮人群越來越多的今天,從國家角度來講,延遲退休已經成為整個時代的大勢所趨,提高退休年齡被認為是有效化解人口老齡危機和緩解政府財政負擔的重要手段。

現在不少國家都已經延遲了退休年齡,

新加坡、日本等國家甚至打算逐步將退休年齡延遲到70歲,延遲退休已經成為了全球的一個整體趨勢。

無獨有偶,現在法國的養老金體系已經無以為繼,虧空達40億歐元,預計到2025年的時候,虧空將達到約150億歐元。可以說就是在靠政府發債維持著,已經形成了龐氏騙局。於是馬克龍政府為了減輕“白色浪潮”對養老的壓力也進行養老金制度的改革。

新冠疫情下,被“想上班”情緒充斥,“延退”被淡化

在美國,不急於退休的最主要原因是錢沒攢夠。目前處於退休高峰的“嬰兒潮”一代也就是指1946年到1964年之間出生的美國人中,45%的人沒有退休儲蓄,還有28%的人退休儲蓄不足10萬美元。美國勞工統計局2018年的數據顯示退休人員10萬美元的儲蓄只能維持兩年的退休生活。美國的退休金實行雙軌制遠遠不能維持正常的生活水平。

一些國家還為老年人提供臨時性就業機會,例如德國為55歲以上失業老人提供30個月的就業機會,而法國為60個月,通過政府、公共部門的崗位作為臨時性就業機會;此外為鼓勵私營企業僱用老年人,德法等國家還對僱用老年就業者的企業提供薪酬補貼或稅收減免的優惠。

新冠疫情下,被“想上班”情緒充斥,“延退”被淡化

在中國老齡化進程當中,延遲退休是未來中國的必然選擇。

歐洲出於人文主義關懷為老年群體提供了更多力所能及的就業機會選擇,從市場勞動力規律出發,消除歧視保障老年群體勞動權益,還更多提供免費培訓,切實提升了老年就業技能。如此看來,延遲退休成為了一項社會共同認可的大好政策。

延退先從女性下手?

越是先進文明的社會,越不需要以性別來做為差別對待的理由。目前我國養老金短期缺口仍然在可控範圍內,未來養老金空帳的問題,更值得我們重視。

2013年6月,由於就業壓力等多重原因,人社部已經擱置延遲退休政策。現在經濟下行壓力下,找工作本身就已經非常困難了,下崗待業的失業人員不在少數,而當年齡大了之後身體狀況每況愈下,沒有經濟來源也就無法繳納養老保險,其中尤為顯著影響的就是從事繁重勞動的一線工作人員。

新冠疫情下,被“想上班”情緒充斥,“延退”被淡化

在2019年12月22日《第十八屆中國經濟論壇》在人民日報社舉行,這次論壇的主題是“中國企業的全球競爭力”論壇上黃奇帆建議延長女性退休年齡,基礎性制度的改革有望帶來萬億元級的紅利。

延遲退休從2012年提出已有5年時間。2012年6月,由人社部、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制定的《社會保障“十二五”規劃綱要》發佈,提出“研究彈性延遲領取養老金年齡的政策”。

雖然只是提出“研究”兩字,依然引發社會廣泛熱議。儘管方案沒有出臺,延遲退休事實上3年前已經率先在55歲退休的女幹部和高知女性群體實施。

勞動力供求失衡的市場下,女性群體職業本身具有一定優越性,相對從事體力勞動少,女性更加註重個人健康,也就是說,一定程度上看,女性壽命更長。

新冠疫情下,被“想上班”情緒充斥,“延退”被淡化

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整個社會用於養老的支出會較大程度的提高,也就必然加劇養老基金壓力和財政負擔。延後女性退休年齡。我們也不能忽視在中國語境下,女性的特殊社會角色以及相關的社會環境。

眾所周知,廣場舞成為中國大媽飯後的休閒活動,因為噪音和場地問題,廣場舞一度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而當延遲退休開始推行,這樣愜意的生活節奏將被打破,越來越多老人會投入到社會工作當中。

新冠疫情下,被“想上班”情緒充斥,“延退”被淡化

從中國國情出發,綜合考慮勞動力市場情況、社會的接受程度,傳統上女性一般會為了家庭在工作中變得無足輕重。但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往往更高,她們也更願意接受延遲退休,像很多女幹部和一些技術性崗位的女職工,會比較注重身體素質,更年期對她們的影響不會很強烈,即使年齡已經到了退休年齡,但身體素質棒棒的,認為自己還可以在崗位上多幹幾年,也可以獲得更多工資。相比坐等養老金,自己通過努力賺錢更加踏實、更加有成就感。

對比國外,法國大媽們喜歡呼朋喚友聚餐或者去購物,有錢的去旅行,沒錢的也會聚在一起搞搞活動,國際上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韓國、印度、意大利、加拿大、西班牙、墨西哥、瑞典等等國家的男女退休的年齡都是一樣的。

這樣一來,促進了女性和男性的社會地位平等,使得傳統意義上女性退居二線的觀念被顛覆,這些女性往往可以創造更多社會價值,而不是成為面目模糊的退休大媽。

延遲退休的改革,至少在讓女性和男性,在年齡方面站在了同一起跑線。這樣職場上的女性,可以多創造5-10年的社會價值,女性在各行各業的成就肯定更突出,領導層的女性比例也更大,女性在社會上也更受尊重,更有發言權。

智能時代人類能幹到多老?

如今可謂是50歲的人最為惶恐,40歲人群也焦躁不安,讓他們再去和20歲“搬磚”的小夥子搶奪飯碗真可謂是難上加難。人口老齡化成為世界必然趨勢,對於退休年齡,是否以65歲為線“一刀切”,還是因人而異制定有彈性的退休時間,這也是值得各國政府深入調研的內容。

新冠疫情下,被“想上班”情緒充斥,“延退”被淡化

可以說,人工智能已經進入了各行各業、千家萬戶。人工智能對於傳統行業的衝擊和威脅不言而喻,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普及使用的人臉識別。

算法驅動創新時代下,掃地機器人出現、當前火爆的無人駕駛昭示著機器人能夠輕而易舉取代人的製造業,通過深度學習,人工智能廣泛運用於教育、醫療各個行業,實現個性化遠程雲醫療。在科技演進之下,我們很可能迎來《黑鏡》當中的記憶芯片、智能機器人。

新冠疫情下,被“想上班”情緒充斥,“延退”被淡化

人的壽命延長了。目前技術這麼發達,機械化程度那麼高,很多工作根本就不用幹體力活,在農村很多60多歲的農民都是重要的勞動力,而且多工作對身體健康也有好處。社會老齡化時代的到來,勞動人口年齡逐步減少,所以延遲退休只會對就業產生對沖效應,在一定程度上緩衝勞動力帶來的變化。

勞動力如何使用?其實早在2013年就提出了研究制定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

相對靈活和合理的退休政策,兼顧到各類人群的利益。

隨著互聯網經濟、智能化等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企業更需要精力充沛、專業知識結構較新的年輕人,延遲退休使身體相對日益衰弱、專業技術相對落後的老年人不得不繼續留在工作崗位上,這可能會對企業生產效率造成很大影響,更重要的是影響到企業的創新進步。

新冠疫情下,被“想上班”情緒充斥,“延退”被淡化

無論人工智能獲得瞭如何的發展,人工智能是人類智慧的產物,但機器永遠只是在膚淺的模仿當中。人的價值在於其無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古往今來有李白、莫言等不同風格的詩人作家,放眼中外有拜倫、托爾斯泰一代文豪,在對於世界最重要、最有價值的事情 --- 價值觀的建立上,人工智能永遠是無能為力的。

對未來的預測:在瑞士、瑞典等發達的、創新指數高、人口少的國家,人工智能對於人類工作的取代造成的傷害會相對小一些,因為對較少人口的福利負擔相對較小、而較高創新能力的人口將較可能尋找到新的工作。但是,對美國、中國等大國,這種威脅很可能會造成社會大眾的強烈反彈。

沒有一輩子的鐵飯碗,要學會未雨綢繆。當年老之際選擇外出繼續工作為自己的人生加籌碼也是一項不錯的選擇。

生活不易,活在當下,謀定而後動

當越來越多白髮蒼蒼的老人投身於工作,社會保障制度也在一點點完善之中。延遲退休不會在一篇發佈通知以及一片掌聲之中成功實施,也不會因為我們對於未來的那份憂慮之中消失。

延遲退休從人口老齡化加速、社保資金缺口大、人均預期壽命延長等方面考慮。今年年初,自從政策提出引起各方極大爭議,本來就找不到工作的年輕人在現行經濟壓力下更為無奈,當今加班早已經司空見慣,而延遲退休這一政策執行無異於增加了勞動人口的比例。

一方面養老金的極大缺口也成為政府難題,資金缺口如何填補?另一方面勞動力增多所帶來的就業矛盾凸顯,宏觀上來講,對於嚴峻的就業形勢無疑是火上澆油,就業人口增加了,而職位沒有增加。但是年輕人並不直接承擔全部的壓力,而是全年齡段來承擔。到底哪種退休制度能夠達成社會效益與社會財富最大化的平衡點?在面臨政策來臨之際,平凡如我輩的每個人又該如何應對保住飯碗才是穩妥之計?

由於體力和經驗的差異,適宜老年人的職位與適宜年輕人的職位重疊並不多。各行各業的一線,例如快遞小哥、銀行櫃員、IT碼農、審計民工都是要拼體力的,年紀大了幹不了。反過來說,很多需要業務經驗的管理職位,不是年輕人能勝任的。所以,延遲退休可能會導致企業內部的人員更替變慢。此時,

相比於長期從事繁重體力勞動的一線員工而言,腦力勞動則能夠獲得更長遠的認可和收益。

網友質疑:“隨著退休制度的改革,若干年後,就會出現一個奇觀,年輕人無法就業,每天逛公園;而老年人沒法退休,每天上班。”從而也會牽連到對於年輕市場的就業壓力隨之增大。

延遲退休政策從婦女開始逐步推進,養老金缺口也會被填補。我們每個人都會為垂暮老年時的生活保障而擔憂,在面對延遲退休政策來臨的時候,不應該是整日憤懣不滿、憂心忡忡,我們能做的是從長遠角度來考慮未來,為自己的人生做儲備。

新冠疫情下,被“想上班”情緒充斥,“延退”被淡化

在老齡化進程當中,我們可能無法扭轉這一局面,特別是迎來了人工智能威脅之下,如何充分利用老年人才,為社會發展做貢獻才是最終目的。在要實現這個目的,離不開每個階層每個人每份力量,鼓勵老年人充分分享社會發展成果,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讓老年人同等享受到社會福利,並不斷改善老年人生活質量。

隨著政策不斷推進,接受機器人的創新使用,不再拘泥於傳統的機械化重複操作,即使白髮蒼蒼,也能發揮自己的創造力。那時候,政府以及整個社會也會形成為老年人提供更多就業指導以及免費的就業信息服務,“白色浪潮”危機也會迎刃而解。

尾 聲

疫情尚未完全結束,職場人急於放飛自我,不僅是對現實生存的無奈,更多的是對未來自身價值的期許。對於“延退”新政話題似乎不再敏感,讓大家重新思考延遲退休會產生的結果。活在當下,在工作中找回充實與快樂。

所以,延遲退休現在別當回事兒。

新冠疫情下,被“想上班”情緒充斥,“延退”被淡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