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一定要活成張偉麗,但一定要像她那樣生活

我們不一定要活成張偉麗,但一定要像她那樣生活


01.


人間精品張偉麗。


我很少用那麼激烈的修辭,但是對於她,我想這麼說。


可能有些人還不知道張偉麗是誰。一句話概括:她幾乎是憑一己之力讓國人瞭解綜合格鬥這個項目的運動員。


我們不一定要活成張偉麗,但一定要像她那樣生活


這陣子她上過兩次熱搜。


先是在3月8日,婦女節當天,張偉麗在拉斯維加斯衛冕UFC草量級冠軍。此後,她和當場對手喬安娜一起,因為比賽過於激烈,被內華達體育會員會判定2個月強制醫療停賽。


我們不一定要活成張偉麗,但一定要像她那樣生活


事實上,這場比賽在賽前就已經硝煙瀰漫。


張偉麗的對手喬安娜是級別創立以來的第二位冠軍,在拳壇有“異形女王”的綽號。此前她參加過9次UFC冠軍戰,5次成功衛冕。


賽前新聞發佈會上,這位自信的波蘭人頻頻挑釁張偉麗。張偉麗微微一笑,回了一句Shut up。喬安娜揮舞著拳頭說:“我會用我的拳頭讓你閉嘴,你根本不知道如何當一個冠軍。”比賽結束後,喬安娜說:“我感受到了她的拳頭。”


我們不一定要活成張偉麗,但一定要像她那樣生活

我們不一定要活成張偉麗,但一定要像她那樣生活


人狠話不多,就是張偉麗。


這場賽後被喊出“醫療暫停”的世紀大戰,是張偉麗職業生涯的第21勝。在她的職業生涯中,僅有一場敗績。


唯一輸的那場比賽,張偉麗直到賽前兩天才被告知,將以業餘身份頂替,還臨時升了公斤級別。三局比賽,兩局打完,裁判就宣佈對手獲勝。


我們可能會以為,如此彪炳的戰績,意味著張偉麗從出道起就是一個神擋殺神的“怪物”。


事實完全相反。這個出生在河北邯鄲礦工家庭的普通女孩,不過是受武術之鄉氛圍感染,天生好動,有心習武。


在17歲的黃金年齡,她已經因為訓練中舊傷復發選擇退役,開始北漂。因為武校畢業,學歷有限,張偉麗很難在北京找到薪資豐厚的工作,履歷表上陸續添加的是育兒園老師兼保安、旅館前臺、收銀員、健身房銷售。


在去健身房應聘時,張偉麗看到一個搏擊擂臺。她問店長,如果沒有客人,我可不可以在這兒練。店長回答可以。張偉麗第二天就去上班了,甚至連工資都忘了問。


我不想借此說太多關於熱愛和夢想的雞湯。但很明顯可以感受到,張偉麗異於常人。無論是14歲就奪得省冠軍的意氣風發,還是17歲就可能終結事業的顛沛流離,她都清楚地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願意為什麼而活。


02.


這還不是張偉麗最打動我的地方。哪怕並沒有像現在這樣打出一片天地,她身上依然閃現著時代精神。這種精神,關於性別,關於自由。


在我們的刻板印象裡,格鬥類項目從來是與力量掛鉤的。而力量,第一反應自然是男性。就像提到花滑,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女性,直到這兩年才紅了一個羽生結弦。即便想到他,描述的詞彙也是“花樣美男”。


張偉麗投身的就是一項充滿性別刻板印象的運動。即便是屢獲冠軍備受關注之後,很多圍繞她的聲音依然在說:女拳手找不到對象吧?不會家暴吧?誰敢娶啊?


我們不一定要活成張偉麗,但一定要像她那樣生活


這些問題也曾縈繞在張偉麗的心頭。她因為長相不符合傳統的柔美取向、塊頭太大而自卑,可綜合格鬥讓她明白,美的樣子從來不止一種,肌肉也是力量與健康的美。


她對著鏡頭說:


“我覺得女性可以做很多事情,女性不能被定義為是什麼樣的。她可以是溫柔的,可以是勇敢的,也可以是堅韌的,可以是各種各樣類型的!”


而那些針對女性力量的偏見,在她看來,根源是男性不自信。


我們不一定要活成張偉麗,但一定要像她那樣生活


男性或女性,從來不應該被框定在某種狹隘的想象裡,每一個人都可以跳出社會針對性別定製的枷鎖,為自己而活。


拳臺上,女性可以和男性一樣奮勇搏擊。迴歸生活,也不影響她們相夫教子。如果她們不願意犧牲事業奉獻家庭,同樣沒有指責的理由。


人應該多元,每一個基於多元的自由選擇都應該尊重。這是很淺顯的道理,但無數人為了實現它,趨近它,還在水深火熱中努力。


在這條路上,張偉麗是絕佳的榜樣:以一種顛覆成見的方式,講述個體與性別認知鬥爭的故事,最終不斷突破既定的限制,豐富人生的可能。


我們不一定要活成張偉麗,但一定要像她那樣生活

我們不一定要活成張偉麗,但一定要像她那樣生活


關於性別,我們太習慣孰強孰弱的思維定式,在每一個場景中都硬是想分出個高下,然後再打著“千百年來從來如此”的旗號,替男性和女性統籌安排。


其實,沒有任何人能替別人規劃人生。人生的路,只能由自己選。


當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張偉麗,也會越來越清晰地看到癥結和方向所在:無論多難,拋開那些限制和枷鎖,按自己喜歡的方式來生活。與此同時,接受別人和自己想的不同,不以自己的標準去要求他們。


在我看來,這是張偉麗用自己的人生替我們高亮的金句。


你我皆凡人。我們不一定要活成張偉麗的樣子,但我們一定要用張偉麗的態度去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