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小講2 保持天性

引言

前面一篇,有朋友問是否太深,孩子用不上。

答:孩子想當班幹部麼?

正文

1

歷史浩蕩,面對災禍,有人恐懼、有人淡然。

文章大多欣賞淡然,我卻愛看到恐懼。

今天給給位帶來幾段文字,有趣的很。

其一

孔文舉有兩個兒子:大的六歲,小的五歲。有一次孔文舉白天睡覺,小兒子就到床頭偷酒來喝,大兒子對他說:“喝酒為什麼不先行禮呢?”小的回答說:“偷來的,哪能行禮呢!”

原文:孔文舉(孔融)有二子:大者六歲,小者五歲。晝日父眠,小者床頭盜酒飲之,大兒謂曰:“何以不拜?”答曰:“偷,那得行禮!”

《世說》小講2 保持天性

孔文舉就是“孔融讓梨”那位孔融,孔子的直系子孫,當時的大大v。他不但自小就有賢名,後來還成為實權諸侯之一,北海相。後來戰敗,投奔了漢獻帝,其實就是投入曹操麾下。

作為孔子後代,家教自然是很嚴格的。因此大兒子說即便是偷偷摸摸想喝醪糟(當時的酒和醪糟差不多,喝的時候還要用篩子篩掉綠毛和雜物。因此《水滸傳》裡面打劫生辰綱的時候,眾軍漢要喝酒解渴),也是要講個禮數,要給睡著的父親下拜。一副小大人的面孔。

而小兒子天真爛漫,卻無意間說出了事情的真相。本來就是打破規則,咱們還按規則拜呢?

我們的身邊,大家多愛前者那樣的乖孩子。可是乖孩子們的下場又是什麼?

2

其二

孔融被捕,朝廷內外都很驚恐。當時,孔融的兒子大的才九歲,小的八歲,兩個孩子依舊在玩琢釘戲,一點也沒有恐懼的樣子。孔融對前來逮捕他的差使說:“希望懲罰只限於我自己,兩個孩子能不能保全性命呢?”這時,兒子從容地上前說:“父親難道看見過打翻的鳥巢下面還有完整的蛋嗎?”隨即,來拘捕兩個兒子的差使也到了。

原文: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時融兒大者九歲,小者八歲,二兒故琢釘戲,了無遽jù容。融謂使者曰:“冀罪止於身,二兒可得全不?”兒徐進曰:“大人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尋亦收至。注:遽jù,驚慌。

這是“覆巢完卵”的典故。一般老師會講這反映了封建統治的殘酷,連小孩子都不放過。也會說這表現了孔家孩子的聰明,小小年紀就懂得深刻的道理。

五六歲的孩子,面對畏難不慌張,固然可嘆。但是孩子們卻失去了生物恐懼、逃跑的本性,可悲。

3

親愛的家長們啊,你更喜歡哪個孩子?

這種被嚴格馴化的性格,在亂世是引頸就戮的悲傷,在太平年代就是996到死的中產。

我們看到的歷史上有大成就的人,往往是那些不乖的孩子:

郗太傅在京口,派遣門生給王丞相送信,想要在他們家找個女婿。丞相告訴郗太傅的信使說:“您去東廂房,隨便選吧。”門生回來告訴郗太傅說:“王家的各位公子都很好,聽說來選女婿,全都很矜持,只有一個公子臥在東邊的椅子上敞著懷露著肚子躺著,就好像沒有聽說這回事一樣。”郗太傅說:“這個就是我要找的人!”他親自去拜訪王家,這個人就是王羲之,於是就把女兒嫁給了他。

原文:郗太傅在京口,遣門生與王丞相書,求女婿。丞相語郗信:“君往東廂,任意選之。”門生歸白郗曰:“王家諸郎亦皆可嘉,聞來覓婿,鹹自矜持,唯有一郎在東床上坦腹臥,如不聞。”郗公雲:“正此好!”訪之,乃是逸少,因嫁女與焉。

這是東床快婿的典故。作為太子老師的郗太傅,最後選了坦腹臥的王羲之。王羲之就是後來的書聖,他兒子王獻之也是書法上的豐碑。父子合稱“二王”,全都在亂世南朝善終。

這故事,少時讀總是不解。今天讀終於有點理解。

原來人的成就,能力往往不是主因,慾望才是。

因為能力總能培養,不能培養的還能利用團隊補足。而慾望,沒有就是沒有。

男孩子喜歡功夫,這是天性。他們可以被教育為衣冠楚楚的小大人,但是:

《世說》小講2 保持天性

一個恨功夫的孩子,即使有滔天的本事,也不會成為李小龍。

而一個對功夫有強烈慾望的孩子,即便成不了李小龍,也可以成為馬雲

為兒讀史,有趣就關注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