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上新冠肺炎 “百萬醫療險”賠不賠?一文看懂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每一個人都開始沉重的思考,面對疫情,我們該如何避險?

從歷史經驗來看,疫情爆發往往有助於公眾保險意識提升,疫情過後常會迎來健康險類保障產品銷售的報復性增長。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之後,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梁濤也建議,消費者可以結合自身的支付能力或者需要,通過購買醫療險保障更大疾病範圍的醫療費用支出,或者通過購買重大疾病保險或者壽險等產品,保障罹患重疾或者身故後的大額支出和家庭收入損失等。

由銀保監會牽頭研究制定的《關於促進社會服務領域商業保險發展的意見》提出,到2025年健康險市場規模超過2萬億元。而2019年健康險市場規模為7066億元,這意味著,在下一個六年裡,健康險市場將增長兩倍!

染上新冠肺炎 “百萬醫療險”賠不賠?一文看懂

健康險擴展責任範圍應對疫情

根據保險責任來劃分,健康險包括重疾險、醫療險、護理保險及失能保險等,此次在疫情中發揮作用的是較為成熟的重疾險和醫療險兩大產品。

健康險在疫情中能發揮什麼作用呢?據悉,對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這類保險責任,一般而言,理賠的主要是醫療險,包括現在熱銷的百萬醫療險;此外,以死亡為給付條件的保險也會賠付。

對於重大疾病保險而言,由於新冠肺炎目前尚不在市面上任何重疾險病種列表中,根據保險理賠人士判斷,一般無法得到賠付。除非是新冠肺炎引起相關併發症,如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膿毒性休克、深度昏迷等較為嚴重的後果時,重疾險則能夠對其進行賠付。

不過,此次疫情期間保險業積極擴展現有保單的責任範圍,將新冠肺炎納入疾病險保障範圍,這意味著相關產品也將按照重疾險賠付方式加以賠付。此前一些醫療險產品將法定傳染病甲類和乙類發生暴發流行疫情的情況也列入免責條款,隨著保單責任範圍拓展,也相應取消了“特定傳染病”等免責限制。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24日發佈消息稱,目前共有68家財產保險公司通過擴展產品責任等方式開發了600多款保險產品;70家人身保險公司在不增加保費的前提下,把1210款產品責任範圍擴展到新冠肺炎。

據介紹,目前各家保險公司都開通了理賠綠色通道,設立了24小時接案和報案電話,簡化了理賠程序,對於受疫情影響的投保群眾,安排專人進行理賠服務。同時積極利用現代科技,通過互聯網、手機APP等網上手段進行理賠服務,簡化實務單證的提取要求,做到一站式直賠。據統計,大多數客戶提交理賠申請之後在當天能夠完成理賠,最快的在5分鐘之內完成理賠。

對於廣大消費者關心的理賠時限問題,銀保監會政策研究局副局長吉昱華回答媒體提問時表示,由於不同公司的信息系統不一樣,業務流程不一樣,承諾的理賠時限也不盡相同。消費者可以具體諮詢所投保公司的客服電話,同時歡迎社會監督。監管部門一旦發現理賠中出現的違法違規問題,將依法嚴肅處理,切實維護消費者利益。

截至目前,100多家保險公司不同程度的取消了定點醫院、觀察期、免賠額等理賠限制,對出險的客戶應賠盡賠,對正在隔離治療的患者給予了賠付款或慰問金。

百萬醫療險火了,到底誰在買?

“百萬醫療險你還沒買嗎?”一位朋友小朱最近見面聊天偶然說道,自己去年就給一家幾口都買齊了,“一件衣服錢就買個抵禦大病風險的底氣,未嘗不可呢?”

越來越多小朱這樣的80後,開始接受諸如“百萬醫療險”這樣的健康險。這一群體處在“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階段,相對於動輒數千元的傳統保險,一年僅300-400元的保費支出,購買決策可以做得更輕鬆。更吸引人的還有高達數百萬的保額設計,以槓桿率衡量,“百萬醫療險”的普惠性優勢極為突出。

近年來,健康險的增長惹人注目。

低保費撬動高保額,健康險領域誕生了一款現象級產品:2016年以來,“百萬醫療險”從價格上降低了醫療險的准入門檻,成為健康險增長的新動力。中再壽險數據顯示,2018年,百萬醫療險全年的新單保費規模達到了170億元,預計2019年全年新單保費規模將達到300億元。若以平均保費450元/年簡單推算,一種產品覆蓋人群超過了6000萬人。

染上新冠肺炎 “百萬醫療險”賠不賠?一文看懂

客戶數快速擴容,打開了健康險增長的想象空間。2019年,包括重疾險、其他醫療險保費的快速增長,催生健康險市場規模超過7000億元,這與保險業第二大險種——車險的保費規模快速拉近。

染上新冠肺炎 “百萬醫療險”賠不賠?一文看懂

數據顯示,2010年-2016年,國內健康險原保費收入從677億元迅速增長至4042.5億元,增長5倍,占人身險保費收入比重從6.37%增至18.2%,佔全行業保費收入比重從4.66%增至13%。同時,健康險深度(保費/GDP)由2010年0.17%增至2017年0.53%;健康險密度由2010年50元/人增長至2017年316元/人。

2016年3月,保監會出臺《關於規範中短存續期人身保險產品有關事項的通知》,要求存續期限不滿1年的中短期存續產品應立即停售,期限在1-3年期的中短存續期產品的規模此後逐年遞減。健康險中護理保險正在政策限制之列。由於此類產品相對其他險種更具儲蓄屬性,在此之前,往往被設計成中短存續類產品。在這一政策背景下,健康險保費高增長的態勢在2017年有所放緩,保費僅有個位數增長。

雖然中短存續的護理保險受限,但是重疾險及醫療險兩大險種很快成為了新的增長主力。特別是2016年以來,百萬醫療險以“網紅保險”姿態打入中端醫療市場,並且很快在2018年拿下了170億元的新單保費。

自2016年8月眾安在線推出首款“尊享e生”起,百萬醫療險誕生已經三年半,一方面,同業爭相推出競品,另一方面,重點發展百萬醫療險的公司不斷對自家產品升級迭代,從保障內容、醫療技術、服務範圍等多個層面進行擴容,鞏固其產品在行業中的領先地位。機構爭相入局的背後,是這一產品創新逐漸被市場認同。

“百萬醫療險”火了,由於參保人眾多,“百萬醫療險”也被稱為國民醫保。根據眾安在線公佈的數據,截至2019年6月末,尊享e生在其產品體系中銷量第一,在保用戶超過460萬人,以眾安在線的投保人年齡分佈來看,31歲-40歲人群是其產品的購買主力。

染上新冠肺炎 “百萬醫療險”賠不賠?一文看懂

歐洲32個主要國家地區健康險/總保費的比例基本穩定在10%

健康險同質化嚴重

想買一款“百萬醫療險”,但買哪家呢?看產品的時候,小朱可犯了愁,A家產品經常看到宣傳,B家在支付寶就能買,入口更方便,C家可選項包括質子重離子治療保險金,當然還有付額外的保費成本,不過她比較看重的就醫綠色通道倒是各家都有。

比較來比較去,小朱感覺這些產品並沒有太大差異。“保險金額最少都在100萬以上”,免賠額是1萬元,就醫需要在二級或二級以上公立醫院普通部,藥品報銷不限社保用藥,等待期都是30天。按自己的年紀計算保費,貴的427元,便宜的372元。“那就選個最便宜的。”小朱拿定了主意。

“買醫療險就像買車險,差不多就能省則省吧。價格差別也不大,或者就看哪家保險公司更知名。”小朱說。

“以百萬醫療險為代表的健康險,越來越像高度標準化的車險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與業內交流時注意到,最近業內對這一現象的感知越來越強烈。

“修車和修人”很類似,有機構人士一一對比道:“你看,車要保養、人也要體檢,車子損壞了維修、車險給理賠,人生病了治療、健康險能充當醫療支付者的角色;兩者還都有強制性部分,交強險對應健康險中的社保,兩者也都有商業險作為補充。”

有趣的是,若以理解車險的方式詮釋健康險,百萬醫療險還與車損險特點一一對應:百萬醫療險1萬元免賠額,對應車損險的1000元免賠額,前者投保前的健康告知,與車損險投保前的驗車環節如出一轍。

陳東輝向記者分析認為,健康險和車險確實有很多相似之處。一是都非常注重服務和客戶體驗,而不僅僅是賠付;二是都和服務提供商形成緊密的價值鏈,車險是4S店和修理廠,健康險是醫院;三是都面臨控費、反欺詐等難題;四是都需要不斷加強風險選擇和定價;五是科技運用空間都很大。

“低費率”現象還體現在一些重疾險上,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為了獲取市場份額,“拼價格”成了不少中小公司的“法寶”。一位從事互聯網健康險研發的機構人士告訴記者,網銷重疾險上線初期,一度通過在產品責任上“瘦身”,這樣能夠做到低保費、高保額,但隨著越來越多的公司加入到競爭中,價格競爭趨勢漸強。

染上新冠肺炎 “百萬醫療險”賠不賠?一文看懂

萬億級市場,蛋糕怎麼分?

近日由銀保監會牽頭商相關部門研究制定的《關於促進社會服務領域商業保險發展的意見》提出,力爭到2025年,健康險市場規模超過2萬億元。這意味著,未來六年健康險還有萬億級的增長。

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醫療支出5.9萬億,個人支出佔比約30%。根據業內假設,未來五年把個人支出的比例降到10%,商業健康保險還會增長1.2萬億。對照國外成熟市場,對於健康險未來空間的測算結果也較為一致。

染上新冠肺炎 “百萬醫療險”賠不賠?一文看懂

民生證券分析師曾以2017年我國健康險保險深度(0.53%)和密度(316元/人)做測算,按照未來5年達到或接近美國的保險密度(785元/人)和英國的保費深度(0.88%)測算,假設在保增長基調下,2018-2022年GDP保持6.5%的複合增速,考慮二胎放開短期影響後人口自然增長率向過去10年年均增速收斂,假設人口自然增長率5.25%。保守估計健康險2022年保費規模將增長至1萬億-1.4萬億元的規模,複合年均增長在18%-26%。

染上新冠肺炎 “百萬醫療險”賠不賠?一文看懂

“目前健康險是各家險企的兵家必爭之地,不少產、壽險公司已經把健康險作為未來轉型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去推動。”近日,人保健康險總裁華山在2020慧保天下保險大會上表示,健康險市場空間很大,是一個浩瀚的“藍海”。

高增長是行業共識,然而健康險“盈利難”問題也一直飽受詬病。從行業交流數據來看,意外險、健康險的綜合賠付率為67.3%,綜合費用率為36.48%,綜合成本率為103.78%,高於同期車險99.86%的綜合成本率。陳東輝認為,這是業務特點所決定的,醫療險和車險都是勞動密集型險種,通過精細化管理獲得微薄的利潤,很難改變這種特點。

“高賠付、高費用,說明健康險行業蘊藏風險。若長期虧損,健康險商業模式將不可持續,繼而損害參保人的利益。”一位健康險公司高管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經營虧損的背後,信息化水平低、醫療風險控制難度大、容易引發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等諸多因素制約健康險發展。

商業健康險本身就是一個微利行業,即使像美國聯合健康險公司做到千億美元以上規模,能夠有效的分攤成本,但其綜合賠付率也在90%以上。”一位健康險領域專家曾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指出,由於處在不同的醫療體系下,各國保險公司所面對的服務方痛點也不相同,各自採用的商業模式亦存在差別。

但眼下,萬億級市場蛋糕面前不容遲疑,對於入局險企而言,更願意瞄準那些易於複製的“百萬醫療險”等產品,即便市場已成一片“紅海”。他們急於搶佔健康險高地的“先發優勢”,當務之急是連接用戶、樹立自身的健康險品牌,然後等風到來。

染上新冠肺炎 “百萬醫療險”賠不賠?一文看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