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以為是科幻,其實是記錄片式的防疫電影

2009年初,由TBS電視臺和東寶映畫聯合制作的《感染列島》在日本上映,次年登陸中國銀幕。當時被媒體介紹為科幻片,我也是帶著這副有色眼鏡去看的,感覺它很不科幻。而且劇情散亂,節奏緩慢,缺乏高潮。當時,這也是很多中國觀眾的感受。

观点 | 曾以为是科幻,其实是记录片式的防疫电影

10年過後,我和無數中國人都置身於新冠肺炎疫情這部超級實景劇當中。再翻出這部電影來看,感受已經完全不同。《感染列島》和晚兩年上映的美國電影《傳染病》一樣,都是記錄片式的防疫電影。如今新冠肺炎疫情中發生的很多事情,都在這部電影裡有所展示。

观点 | 曾以为是科幻,其实是记录片式的防疫电影

傳染病

影片沒有鋪墊,直奔主題。開局便是菲律賓村落出現疫情,日本醫生到場防治。疫情原因是個謎,在影片中間給出答案——野外的蝙蝠傳染了人。想當年,中國觀眾對這個答案基本無感,甚至有人嘲笑電影小題大作,區區蝙蝠能整出這麼大的事?今天,我們不得不佩服制作者的嚴謹。

當病情傳到日本後,男主角松岡剛的醫院成為第一暴發點。接下來完全是標準的防疫過程。醫生們穿起防護服,挨個查問病人的接觸史。影片中的病毒被設定為變異的流感病毒,它的症狀表現參照了當年的非典。影片中多次出現病危時的救治過程,也完全參照非典的救治過程,有呼吸機,有葉克膜。當年看到小林榮子出入軍營,接受體溫測試時,中國觀眾基本沒人見過體溫槍,今天,這種儀器已經如影隨行般的普遍。片子裡甚至有“方艙醫院”的影子,只不過設在辦公場所,面積狹小,沒有武漢方艙醫院的規模。

观点 | 曾以为是科幻,其实是记录片式的防疫电影

影片最後,女主人公提示可以用治癒患者的血清進行治療。還解釋說這是一種未經公認的療法,歐洲醫生不同意使用,但是扎伊爾醫生在危險關頭用過,有成功案例。想當年,有些觀眾以為這是製作人在胡編,用來比喻“血脈相連”之類的主題。今天才知道這不是藝術誇張,恰恰是科學結論。

女主人公小林榮子來自世界衛生組織,空降到日本指揮醫院的防疫工作。當年很多觀眾都不知道這個角色有什麼用。現在,我們每天都看到世衛組織官員奔走於防疫第一線,才能理解小林榮子的價值,她是防疫體制的代言人。將普通醫院轉成隔離醫院,在醫護中組織志願隊,小林榮子的舉措作為電影情節有些乏味,但它逼真地演示了標準防疫流程。

观点 | 曾以为是科幻,其实是记录片式的防疫电影

影片中流感病毒的致死率設定為30%,看上去十分誇張。但在影片上映幾年後暴發的中東呼吸綜合徵,致死率就是27%。只不過高致死率通常伴隨著低感染率,很難象影片中那樣引發全社會的癱瘓。《感染列島》甚至離開防疫前線,描述疫情帶來的社會矛盾。先是醫院本身,小林榮子要求全院實施隔離,被院長抵制,理由是不能干擾其他醫療資源的運轉。大凡疫情,必然形成對患者的歧視。電影裡,日本人最初把傳染源設定為一家養雞場,懷疑是這裡的禽流感導致疫情。結果養雞場一家人被鄰里和同學歧視,場主自殺。

影片中有個業餘生物學家不惜偷盜病毒標本,為的是測試基因序列。他還有句臺詞,說這種時候測試序列就像競賽。也只有在今天,我們才能理解他的行為動機。當然,《感染列島》也不是每處情節都很嚴謹。和後來的美國電影《傳染病》一樣,該片使用很多明星。為了讓他們充分露臉,有時候即使在醫院,甚至接觸病人,都不穿防護服,不戴口罩。今天再看這部電影,會禁不住為他們不戴口罩而著急。

观点 | 曾以为是科幻,其实是记录片式的防疫电影

影片後半段,由於疫情失控,城市變成廢墟。自衛隊上街抓捕患者,鎮壓騷亂。這可能是該片被稱為科幻片的原因。然而,兩個主人公所在的醫院卻像世外桃源,仍然有水有電,按照以前的程序運轉。到疫情結束時,日本死去十分之一人口,遠超二戰,社會卻能迅速恢復常態。這些都缺乏可信性。

非典已經過去17年,《感染列島》和《傳染病》都是以其為素材製作的防疫電影,可惜都出現在別的國家,中國尚無有影響的防疫電影。如今,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了更大的災難,影響了更多的人群,希望這次中國電影人不再缺席。

作者系科幻作家,中國未來研究會常務理事

观点 | 曾以为是科幻,其实是记录片式的防疫电影

審核:王飛

观点 | 曾以为是科幻,其实是记录片式的防疫电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