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7名援鄂福建醫護人員:團結協作,啃下“硬骨頭”

277名援鄂福建醫護人員:團結協作,啃下“硬骨頭”

臺海網3月16日訊 據福建日報報道 15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腫瘤中心Z12、Z13重症病區關區,來自福建省立醫院、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的277名醫護人員開始隔離休息、原地待命。此戰武漢,他們重擔在肩--所負責的病區老年患者比例超過70%,腦梗、癌症、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礎病纏身的患者居多,如何啃下"硬骨頭"?

迅速投入硬核操作

2月14日下午4時,經短暫強化培訓後,福建省立醫院隊員們進駐接管Z12病區收治病人,截至當晚7時該病區64張床位全部收滿,彼時距醫療隊抵達武漢剛滿24小時。

2月15日上午,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隊員們就位。至當晚10點多,所接管的Z13病區64張床位也已經收治61位病人。

這兩個病區都是重症病區,60歲以上老年患者分別達到85%、70%。

隊員們的首例氣管插管呼吸支持治療,是在一個深夜裡完成。

那天晚上11點,一位82歲的患者突然出現呼吸衰竭,血氧飽和度僅60%左右。來自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的隊員吳峰、鍾東塔、包啟業、徐曉東趕到病房,卻苦於一時間無法配齊防護面屏等裝備。情急之下,大家就地取材,用塑料袋套在頭上充當面屏,密切配合成功完成了氣管插管。

接上呼吸機後,看著病人血氧飽和度上升至94%以上,隊員們懸著的心稍微放下。但這波操作,只是幫老人搶回了命,幾天後,防護頭套一到位,隊員們再次組隊,在為老人更換氣管導管的時候,採用了纖支鏡引導下經鼻氣管插管,提高科學救治的安全性。

中西醫結合多學科協作

新冠肺炎患者的發病有一個特點--大部分患者救治後能很快好轉出院,而一部分患者卻因反覆發熱、核酸檢測始終不能轉陰,或者症狀消失後,肺部纖維化一直存在而遲遲無法出院。

50多歲的患者王先生就是一個典型例子。經過一個療程的抗病毒治療和中藥治療,整體症狀大部分緩解,可他間斷出現食慾差、腹瀉等消化道症狀。

為此,來自福建省立醫院消化科、中醫科的隊員們針對他的情況進行中藥調理、抗感染治療,最終幫助王先生痊癒。

"我們這裡收治的患者有些累計住院時長達三四十天,因為病程長,年齡大,他們往往在治療後期存在著多種合併症。"省立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於榮國說,"越到後期治療越困難,好在我們這支隊伍涵蓋了幾乎臨床所有科室,在治療的後半個月,我們更多地為這些遲遲無法治癒的患者開展多學科協作的診療模式,並全部結合了中醫中藥的使用,在治療效果上取得了一些進展。"

為了總結治療經驗、提升治療效果,每天下午4點,醫療隊各組組長就每日疑難病例進行討論,分析病情、治療難點,為調整治療方案提供精確指導。

自創康復操

想方設法"寵"病人

在Z13病區,每天上午固定時間,不少患者都在做一套醫護人員自創的"舒緩康復操"。

這套"舒緩康復操"是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呼吸內科主任醫師吳峰結合日本春山茂雄《腦內革命》中的理論,改良了網上一些訓練操的危險姿勢後自創的。"病房空間有限,病人活動不便,容易出現手腳麻痺,甚至形成血栓,再加上患者本身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易形成惡性循環。這套操可以幫助病人在很小的空間內拉伸筋骨,增加組織活力和彈性。不少病人反映,練操之後身體沒那麼容易麻痺了,睡眠質量也有了改善。"吳峰說。

治人先調心,這在新冠肺炎病房顯得尤為重要。69歲的李阿姨是聾啞人,患有糖尿病。再加上她書寫不太順暢,起初,隊員們與她的交流比較吃力。恰巧呼吸內科副主任醫師陳麗敏曾經學過一點簡單的手語,能夠和李阿姨進行一些簡短的"對話"。這一下拉近了二人的距離。

隊員們見狀,紛紛開始抽空對著視頻學習手語,增進與李阿姨的交流。出院那天,李阿姨握著陳麗敏的手,給了她一個深情的擁抱--不能開口說話,但她此時已經用行動在說"謝謝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