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暴漲暴跌的股市,我該怎麼辦?

受新型冠狀病毒影響,全球股市(包括A股)均已進入高波動狀態,暴漲暴跌已是家常便飯,這讓很多人頭疼不已,每天不是大賺就是大虧。

我們具體來看看國內外股市,在最近這段時間的市場波動程度變大了多少:

先是國內股市,以對A股代表性最強的滬深300指數為例,早在年前,A股股價對疫情還沒有真正反應時,A股波動率只有0.8%左右,而從疫情在A股發酵開始,也即年後第一個交易日2月3號之後,A股波動率迅速上升到2.3%左右。

面對暴漲暴跌的股市,我該怎麼辦?

具體可以看上圖,圖中灰色面積代表A股波動率,紅色箭頭標記的地方就是上述所說的A股波動率迅速大幅放大的過程。另外,藍線是滬深300的股價走勢。

考慮到有些讀者對上面所說的波動率的概念還不是很清晰,所以我先簡單介紹一下什麼是波動率:

波動率代表的是股票價格變動幅度的大小,股票價格漲跌幅度越大,價格走勢來回拉鋸程度越激烈,它的波動率就越大,反之越小。

波動率可以用來度量股票的風險大小。

波動率大的股票,其價格走勢的不確定性很高,買入這隻股票之後,面臨的有可能是大漲,也有可能是大跌,比如很多小盤股、垃圾股的波動率往往很大。

而波動率小的股票,其價格走勢很穩,買入之後面臨的只是小漲小跌,盈虧都不會很大,比如大盤藍籌股。

波動率的計算有很多種方法,如標準差、Garch、隱含波動率、已實現波動率等,但除了標準差,其他幾種方法的計算過程都比較複雜,普通投資者可能完成不了,因此,我這裡也才有標準差法來計算波動率。標準差計算時的參數取30日。

根據3-sigma準則,當滬深300指數的波動率為0.8%時,滬深300指數一天的漲跌幅有68%的概率不會超過±0.8%,有95%的概率不會超過上下兩倍的0.8%(即±1.6%),也就是從概率上講,在20個交易日裡,滬深300指數只會有1個交易日的漲跌幅超過±1.6%。

這就是波動率所代表的直觀意義。

如果當時你持有10萬元的滬深300指數基金,那麼每天的盈虧波動大概率在800元以下。

而現在,滬深300指數的波動率為2.3%,和疫情前相比,波動率放大了2.9倍,同樣持有10萬元的滬深300指數基金,現在每天的盈虧波動可能超過2000元了。

盈虧波動的增加,意味著投資風險變大了,但是我們的投資收益卻沒有增加,想想確實是有些不划算。

更關鍵的問題是,面對暴漲暴跌的市場,隨著心理壓力的會驟然增加,絕大多數投資者的理性投資能力都會大打折扣,尤其是主觀交易者,在高波動市場中極易被情緒左右,成為羊群效應中一員,即使是專業投資者也不例外。

這樣造成的惡果就是,市場一翻劇烈波動之後,不但多虧了錢,還額外承受了很多的心理層面上的痛苦。

下面再看看美股,美股受新型冠狀病毒的影響比A股更為厲害:

面對暴漲暴跌的股市,我該怎麼辦?

疫情前,美股正處於長期的慢牛走勢狀態,波動率很低,在0.5%左右,2月3號疫情開始在A股發酵時,美股波動率略微變大到0.8%左右,而2月20後疫情真正在美股發酵之後,美股波動率放大到了現在的3.8%,和疫情前相比,美股波動率放大了4.8~7.6倍,明顯比A股嚴重多了。

如果你持有10萬元市值的美股,疫情前,每天盈虧波動可能就500元左右,現在每天盈虧波動近4000了,一般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沒辦法在短時間內增強這麼多,所以美股投資者這段時間的心理狀態必然是戰戰兢兢、每天提心吊膽的。


最重要的問題來了,面對暴漲暴跌的股市,我們該怎麼辦?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自己的投資風險承受能力,換個說法就是,你的賬戶每天盈虧金額在哪個範圍內,才不會影響到你的心情和投資心態,特別是不會導致你喪失理性分析的能力。

假設你持有10萬元的滬深300指數基金,最多能接受每天盈虧波動1000元,超過了之後晚上就可能睡不好了,那麼在疫情前滬深300指數波動率只有0.8%時,你的心態應該是好的,因為當時你每天的盈虧金額大概率不會超過800元,但是疫情後滬深300波動率放大到2.3%時,每天盈虧波動會超過2000元,這樣就超出你的風險承受能力了。

那麼這時候,你應該減倉,減倉至自己的風險承受範圍之內,減倉後的持倉金額應為:1000元/2.3%=43478元。

用公式總結就是:

最高持倉市值 = 最大風險承受金額 / 市場波動率

根據這個公示,就可以算出自己應該持有多少倉位的股票,才可以每天晚上睡個安穩覺了。


面對暴漲暴跌的股市,我該怎麼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