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產業要風口飛翔 亟待插上市場的翅膀

◎陳旭

“劉翔贏了!”“女排奪冠了!”

2004年雅典奧運會和2016年裡約奧運會,雖然有著不同的時間與空間,但同樣是伴隨著央視體育解說員近乎沙啞的嘶吼,也同樣迎來了13億民眾發自肺腑的喝彩與掌聲。

自從1984年新中國派出的體育代表團第一次參加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之後,32年間我國健兒共奪取超過200枚奧運金牌。但在另一方面,奧運金牌大戶與全民體育素質之間的反差,也逐漸暴露出來——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普通民眾投入體育運動的熱情和參與度還存在很大差距。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2014年國務院出臺意見,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

在政策層面上,國家戰略的出臺自然能為體育產業蓬勃發展增添極大的助力,無論是場館的興建、中小學對體育課的重視和器材的重點配置,都能讓體育產業實實在在從中受益。客觀地說,雖然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囿於人口多、底子薄的現狀,特別是養老、醫療等民生領域有著對資金更急迫的需求,因此對文教衛體中一貫排在“末座”的體育產業來說,除了政策的扶持以外,恐怕還得通過其他的途徑尋求臂助。毫無疑問,這樣的助力完全可以來自於市場。

想當初,李娜脫離網管中心單飛,不再依靠國家對她的投入,卻意外找到了一條商業化的路徑,不僅打出了前所未有的成績,而且能夠請得起一流的教練和醫療等輔助團隊,從而形成一種良性的循環。這靠的是市場。

而姚明的商業規劃團隊“姚之隊”就更加典型。依靠為中國人壽、VISA信用卡、蘋果電腦等國內外知名品牌代言,姚明不僅幫助海內外企業相互融入對方市場,更利用自身影響力幫助推廣籃球等賽事,從而讓更多的人投入到體育運動之中。這依靠的更是市場。

再往前推,退役的“體操王子”李寧在20多年前創下的體育用品公司,不僅成為第一家以運動員命名的品牌,更成為“中國造”體育品牌的代表。如今,以李寧、安踏、361、匹克等為龍頭的中國企業,已經踏出國門,開始在國際市場上和耐克、阿迪達斯等一線品牌競爭。這自然還是市場的力量。

上世紀80年代初期,改革開放剛剛起步的祖國大陸百廢待興,文藝事業同樣也在經歷十年浩劫之後緩慢復甦。就在此刻,來自寶島臺灣的歌手鄧麗君以清新、自然的歌路讓大陸同胞耳目一新,在颳起一陣歌壇旋風的同時,兩岸文藝評論界也為歌手給出了“10億個掌聲”的崇高美譽。這種民眾自發的熱情,很大程度上為當時的流行歌壇煥發出新的活力,其後流行歌曲日益普及,如同長江後浪推前浪一般湧現的一批批歌手,也讓演藝市場星光熠熠,並造就了今天產業的繁榮。

在體育日益職業化的今天,姚明、劉翔、李娜等明星球員的影響力,絲毫不亞於頂級影視歌壇演藝界人士。有了這樣的代表,有了一家家願意投身體育事業的企業,再加上試圖藉助政策風口獲得投資機會的民間資本……有了所有這些元素,我們最後只需要把電視機前的“13億掌聲”推向球場、推向跑道,那麼,何愁體育產業不能騰飛,何愁全民健身不能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