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而自由的靈魂

“親愛的倫納德,要直麵人生,永遠直麵人生,瞭解它的真諦,永遠的瞭解,愛它的本質,然後,放棄它。

忘了誰曾經這麼形容弗吉尼亞·伍爾芙:她的記憶有著隱秘的兩面——一面澄明,一面黑暗;一面寒冷,一面溫柔;一面是創造,一面是毀滅;一面鋪灑著天堂之光,一面燃燒著地獄之火。真的是準確而又精妙的抓住了伍爾芙本人的氣質。


小時候的伍爾芙,內心就有一個疑問:為什麼男人可以飲酒,女人只能喝水?伍爾芙所處時代,對於女性有很多不公平的限制條件,在那個時候,一個女主人應該呆在家裡哪都不去,彷彿囚禁於囚籠的金絲雀。後來,同父異母的哥哥奪走她的童貞,在她幼小脆弱的心靈裡埋下了隱患。看似平靜的一切,從伍爾芙母親逝世開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伍爾芙數次發瘋,精神崩潰,可她偏偏又是完全清醒的,這種情況下的崩潰讓旁觀者也不知如何幫助她。


醫生對伍爾芙說放棄寫作,閱讀,可以不再發瘋。可對於伍爾芙而言,“不能寫,毋寧死“。可是每次發瘋的她,都在無意識的傷害自己深愛的丈夫的生活。不願意每次都破壞倫納德的生活,不願意侵蝕掉她的幸福,又沒有辦法放棄寫作,寫出來的自己也不滿意。雙重煎熬之下,伍爾芙選擇了自殺。


獨立而自由的靈魂


一個女人如果要寫小說,那麼她必須擁有兩樣東西,一樣是金錢,另一樣是自己的房間。


在這本《一間自己的房間》中,以瑪麗在河邊沉思欣賞風景,走到了一塊草坪上,被教監趕了出來開頭。除了上學期間學過一篇《牆上的斑點》,這應該是我第一次認真讀伍爾芙的作品。和我所讀的很多條理清晰,按照邏輯層層排列出來的書籍不同,這本書凸顯了伍爾芙作為意識流小說家的寫作特點,沒有邏輯,想到哪寫到哪,在那一瞬間人物會想到什麼,所以初讀第一章的時候,有些摸不著頭腦,到第二章開始慢慢好些。


無論是這本《一間自己的房間》,還是之前讀的《青眉抄》,《十三夜》,都讓我看到了舊制度下男權社會帶給女性的打壓與孤立,也正因為這樣,才有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自我覺醒思考,提倡女權。我生活在沒有重男輕女思想的家庭裡,父母和親戚們因為我是女孩可能還會更偏愛我,身邊的同學也都沒有瞧不起女生的所以在上大學前的我對於女性權益是沒有過多思考的。而前不久大熱的《82年生的金智英》讓進入大學,體會到這個社會不一樣的一面的我更深刻的理解即使是在被稱作文明社會,男女平等的今天,女性權益依舊得不到保障。近半年的新聞裡,“厭女症”,“受害者有害論”,“蕩婦羞辱”這幾個詞都讓女性在遭受到不公平對待的時候反而更容易被謾罵。


金錢和房間,意味著一一位女性,不僅要在物質上獨立,精神上也要自由,不要讓自己如菟絲花一般攀附於一個人。我永遠忘不了審計課上老師說的:男孩子全都做到第一排來,以後你們是要成為財務經理的,女孩子就算了,反正你們也是要嫁人生子,相夫教子的。老師話音剛落,班上一片譁然。誠然,我們如今的社會已經進步了不少,相比於舊社會的女性,我們擁有了太多太多。我們可以讀書,可以工作,可是我們並沒有因此而滿足,女性面臨的困境依舊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