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碗三行子”代表一種生活家宴,折射的卻是平安幸福的殷殷期盼

說到新疆美食,更是名聲在外,烤全羊、新疆大盤雞、抓飯、饢、烤羊肉串、烤包子等,無不讓人垂涎三尺。不過要說新疆的宴席是什麼樣的,有什麼特色宴席,或許很多朋友尤其是還未去過新疆的朋友們都沒見過吧?而新疆回族的來源和起源,也有著深遠的來歷。

據史料記載,在盛唐中葉,伴隨著“茶馬互市”中穆斯林的頻繁往來,中國回族族群初步形成,中國回族清真飲食業也在唐朝初見端倪。其中,一部分回族在絲綢之路北道重要的連接點昌吉,形成了有自己民族特色的飲食文化,後來,又慢慢發展到了新疆的其它一些地方,各民族之間在進行文化與經濟交融的同時,清真飲食業也得到了充分發展。

“九碗三行子”代表一種生活家宴,折射的卻是平安幸福的殷殷期盼

清朝以後,許多內地的回族來到了新疆,為了生存,他們選擇進入了成本較低的飲食行業。開始在新疆大地上繁衍生息。這些能幹勤勞的回族人按照生活習俗,用麵粉、牛肉、羊肉不斷地演繹出了一些極具特色的風味小吃,比如:燙麵餅子、油香、蔥油香、拉條子、揪片子、牛肉麵、涼皮子、火燒、“九碗三行子”等,多的時候有六七十種。“九碗三行子”也就從那個時候慢慢流傳開了。


新疆作為多民族聚集區,有著不同的宴席文化,筆者在新疆生活了40多年,瞭解了很多民族的習俗,今天就給大家來講一講新疆回族特色的“九碗三行子”。 “九碗三行”即九大碗,是一種家宴菜,又叫“流水席”,參加這種宴席叫“吃席”。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新疆當地的少數民族尤其是回族同胞在舉辦婚嫁活動中,都要做“九碗三行子”來招待親威朋友。

“九碗三行子”代表一種生活家宴,折射的卻是平安幸福的殷殷期盼

在新疆回族中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九碗三行子,吃了有面子”, 意思是當地人擺酒席,上九碗三行子,東家有面子,吃的人也有面子,可見其在新疆菜中的地位。正宗回族宴席,客人入席後,先要上油果、小麻花、江面條等點心和糖果,給客人倒上熱騰騰的茶水,這樣可以讓遠道而來的客人先休息下,待各類家宴菜品上齊,客人們邊依次入席。 “九碗三行子”是回族正宗的宴席,宴席上的菜,全部用九隻大小一樣的碗來盛,並要把九隻碗菜擺成每邊三豌的正方形.這樣無論從南北或東西方向看,都成三行,故名“九碗三行”。

赴這種宴席叫“吃席”。回族人在舉辦婚嫁活動中,大都要做“九碗三行”這種飯來招待客人和親朋好友。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回族諺語說出了“九碗三行子”的特點“九碗三行子,吃了跑趟子。”意思是說吃完這些豐富紮實的食材後,幹活感覺不到累。九碗三行子”的菜烹飪卻只用了蒸、煮、拌,尤其是煮出來的菜更加健康。

“九碗三行子”代表一種生活家宴,折射的卻是平安幸福的殷殷期盼

九碗三行子”後來也出現了一些變化,原先盛菜的碗大多數都變成了盤子,有的盤子周圍還點綴一點雕花,無論從吃的種類上來說,還是從裝菜的器具上看,都更適合現代人飲食的需求了。

“九碗三行子”中同樣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它不只是一道簡單的菜餚,如果取掉中間的水菜,再仔細看就是一個回族的“回”字,九在回族人的心目中,是個吉利的數字,當平整的丈盤裡盛著九碗三行子端上來時,其實已涵蓋了人們最樸素的祈願:天下太平,這樣,菜餚中的文化味道也就隨著菜的香氣飄過來了。

在製作的過程中,“九碗三行子” “九碗三行子”的菜基本以牛、羊、雞肉為主,再加上白菜、西蘭花、木耳、豆腐、粉條、雞蛋以及其他的一些蔬菜,講究葷素搭配,口味豐富。當然菜品也會根據每個季節不同,選擇當季適合的菜,所以基本每家辦酒席菜都會有所不同。但基本上是以綠菜鋪底,牛羊肉蒸燉為主,講究葷素搭配,注重營養均衡。九碗三行子講究對稱擺放,“角肉”對“角肉”,門子對門子,丸子對丸子,因此,菜便會有重樣。賓客不用轉盤子,也可以嚐到所有的菜品。

“九碗三行子”代表一種生活家宴,折射的卻是平安幸福的殷殷期盼

一般來說,雞塊對的是魚塊,有雞有魚;黃燜牛肉對的是羊肉燜子;珍珠丸子對的是紅燒丸子;蛋皮裹餡兒的“捲簾子”對的是“纏絲丸子”。每道菜品的墊菜也稍稍有些不同,有的用乾花菜,有的用幹豇豆,有的用醃白菜。不同的墊菜再覆蓋上不同的菜品,口感也變得千滋百味,回味無窮。蒸,這種最傳統烹飪形式,既保留了菜品最原始的營養,也讓複雜的配料之間,互融入味。

從傳統老味道“九碗三行子”中,能細細品嚐到新疆味道,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現在的“九碗三行子”已融入了各民族飲食的特點,但不管怎樣變,菜餚的內容花樣怎樣翻新,這道美味佳餚的擺法永遠都沒有改變過,人們吃的依然是秀色可餐的菜餚,傳遞的卻是其樂融融的民族文化。

“九碗三行子”代表一種生活家宴,折射的卻是平安幸福的殷殷期盼

這道傳統美食也見證了新疆大地各族兒女水乳交融、相知相伴的崢嶸歲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