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考”中的優秀答卷 重慶各類專家人才凝智聚力抗擊疫情

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

“我經驗豐富,我上!”“我是黨員,我必須去!”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重慶各類專家人才主動請戰,有的領銜擔當科技攻關,有的帶頭開展醫療救治,都在各自領域貢獻智慧力量……

投身一線治病救人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醫療衛生領域各類專家衝在最前線。

中國科學院院士、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病理科(國家臨床重點專科)主任,全軍臨床病理學研究所所長卞修武,一直在為找到新冠肺炎救治的“鑰匙”奮戰,他赴湖北抗疫一線,冒著極高的感染風險,在全國率先完成兩例新冠肺炎患者遺體解剖,為揭示發病機制,分析死亡原因,總結診療經驗,提高臨床救治和防控效果提供了第一手信息!

56歲的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感染病科主任醫師毛青,大年三十奉命出征。這位重慶英才計劃創新領軍人才,全軍感染病研究所所長,陸軍軍醫大學援鄂醫療隊首席專家,與高危汙染物、烈性病毒打交道已有30多年了。憑藉豐富的傳染病防治經驗,他為金銀潭醫院、火神山醫院和新建的方艙醫院構建了一個完備安全的救治流程。

在抗“疫”一線,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很多:重慶英才計劃名家名師、重醫附一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郭述良,在萬州、黔江片區擔任救治專家組組長,親自參與181名危重型患者的救治並率先實施新冠肺炎危重症 ECMO技術和全市首例炎症因子風暴血漿置換技術,診治病例無一例死亡。我市呼吸內科學學術帶頭人培養對象、重醫附二院呼吸內科主任醫師王導新從1月20日起連續輾轉奔波萬州、長壽和主城等12個區縣近4000餘公里,累計看診近300例新冠肺炎病例,期間從未回過一次家……

領銜擔當科技攻關

疫情發生以來,我市科技工作者開始同時間賽跑,把精力集中到各項抗“疫”研製任務上來。

“疫情緊急,人命關天!我們與合作方要儘快把檢測試劑盒做出來!”“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重慶醫科大學校長黃愛龍團隊承擔了重慶市抗新型冠狀病毒重點應急攻關“2019-nCoV免疫診斷試劑盒”研究項目。

5天時間,每天只睡4個多小時,黃愛龍帶領團隊奮力攻堅,終於成功開發出了新型冠狀病毒化學發光免疫檢測試劑盒,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早期診斷、流行病學篩查和臨床轉歸預測提供了科學預測依據。

在這場防疫“大考”面前,科研人員用各自專長為抗擊疫情作出貢獻。

國家“十一五”重大科技專項課題首席專家、陸軍軍醫大學藥檢系微生物與生化藥學教研室主任鄒全明與企業合力攻關研製新冠肺炎疫苗,已經完成關鍵致病蛋白抗原基因工程菌的構建,準備進入動物試驗階段;

重慶英才創新領軍人才、重醫附屬兒童醫院史源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兒童健康》發表題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流行期間NICU的應急準備方案》重要述評文章,對如何防控新生兒感染及相關治療措施提出了指導意見。

各界專才凝智聚力

疫情發生後,我市各界專家人才充分發揮各自專業優勢,匯聚起疫情防控的強大合力。

國際系統與控制科學院院士、重慶師範大學副校長、重慶市應用數學中心主任楊新民藉助數學工具,分析突發性傳染病的傳播、控制,為重慶市疫情發展趨勢和累計確診病例變化情況作出較為精準的預測。

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中國劇協副主席、重慶市文聯主席、市川劇院院長沈鐵梅牽頭創作抗疫戲歌《我們來了》,宣傳防疫知識。據統計,自疫情發生以來,全市文藝界人才“提筆參戰”,共創作15000餘篇(首)疫情防控文藝作品。

市人力社保局發出《致全市專家人才的一封信》,號召各界專家人才再接再厲,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

重慶日報記者 黃喬

原標題:“大考”中的優秀答卷——重慶各類專家人才凝智聚力抗擊疫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