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錢有各自的“心理賬戶”

陳茜小姐發朋友圈說:拋個硬幣,如果摔碎了口紅就不買了。這是多麼強硬的態度,女神節怎能不買禮物呢?昨晚陳茜告訴我,買了一整套口紅。內心很竊喜。同時間還給我說了一個笑話。她們夫妻去蛋糕店看到一小塊榴蓮蛋糕28元,她愛人這樣回覆她說:28元都能買多少雞蛋吃。陳茜很鄙視回懟:這個能做對比嗎?

是啊,榴蓮蛋糕和雞蛋能做對比嗎?一套口紅價格對應的雞蛋差不多夠我們正常吃一年的。

明天傳統三八節,現在學名“女王節”又做“女神節”,手機裡面推送各種優惠活動,宗旨就是需要大家買他買他買。今年受疫情影響情人節沒有花出去的錢,在女神節終究還是要花出去的。逢年過節是消費的代名詞。這個節日過了,還有下一個,還有下下下一個。

之前很好奇為什麼買有些東西一定要選擇逢年過節呢?平時難道就不能買嗎?還是說平時優惠不夠?

前段時間看薛兆豐教授的演講,才明白原來消費這個行為和經濟學概念有一定關係。

芝加哥大學行為科學教授塞勒提出“心理賬戶”概念。他說我們會把各種支出或收益劃分到心中不同的賬戶中,而這些賬戶在大多數時候是不互通的。

打個比方,假如你去買了一杯奶茶,不小心灑了,你多半是不會再去店裡重新買一杯,但是如果你在去買奶茶的路上丟了20塊錢,你還是會去店裡買一杯奶茶的。在同樣損失20塊錢的情況下,為什麼後者依舊會讓你做出買奶茶的行為,這是因為買奶茶的錢屬於“奶茶賬戶”,而丟失的20塊錢是屬於“零錢賬戶”。

第一種情況,“奶茶賬戶”裡的錢已經用掉了,而第二種情況,“奶茶賬戶”裡的錢還在那裡,不要說“零錢賬戶”只是丟了20塊錢,哪怕是丟失200塊錢,你依舊去會買奶茶的。因為這兩個賬戶之間是不互通的。

同理可得,對於女神們來說,情人節的“情人節賬戶”錢沒有花出去,等到“女神節”終於可以消費了。肯定需要買買買。

小姐姐們買買買。。。。。。過了這個村就要等到五四青年節,六一兒童節了。

我們平時對待不同賬戶的態度也是不一樣的,按照高老闆發信息的說那句:大的不算小的算。其實和大小沒關係,是我們對待賬戶的理念不同而已。“日常生活賬戶”我們肯定需要做到“能省一分是一分,省出來就是賺了”。但是類似“節日賬戶”我們的態度應該就變成“錢不是花出去了,而是換了一種方式陪伴著我”。

陳茜小姐你的錢只是換了一種方式陪伴在你身邊,而且是很久很久的陪伴,很值得奧。

明天女神節,小夥伴們讓你們的錢換一種方式陪伴你們吧,口紅包包買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