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試教育,何其哀哉

為了能考上名門大學,學生背後的家庭能為此付出什麼代價?全職輔導、脅迫、放下尊嚴、自殺?《天空之城》為我們揭露了韓國應試教育問題的重壓下所產生的熱議。

這部劇罕見地將關注焦點放在“教育”這一敏感話題上。

它揭露了應試教育下父母對“高分”的盲目崇拜,重新思考了“成績至上”與“人性之上”兩種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這部劇集教育、懸疑、復仇等多元素的爽劇,每集劇情豐滿,每集都有意想不到的反轉,高潮迭起,一經播出便斬獲豆瓣8.9分的超高口碑,並且有56.4%的人給予好評。

故事的背景是,韓國奉行的是精英教育,在韓國“常春藤名校”畢業拿到學到,是通往最好的工作機會、人際關係以及婚姻的門票。想擠進名校,需要通過殘酷的入學考試—聯考。住在”天空之城“各個家庭裡的人,爸爸都是醫生或教授,媽媽也是非富即貴。為了能夠更好延續家族的名聲和地位,紛紛對子女實行嚴格的精英教育。

應試教育,何其哀哉


而居住在這裡的4位太太,為了孩子能夠考上頂級的“首爾醫科大學”,不停的探索別人家孩子成功的秘訣,尋找更優秀的輔導班。

整部劇的第一集,就是“新高三生”藝瑞媽媽,不惜花費巨大人力、物力、財力,為剛剛考上首爾醫科大學的“英才”媽媽舉辦一場慶功宴,目的是從英才媽媽那裡等到英才的學習秘籍。

從補習班、學習小組,再到多對一專項服務的高考協調專員,天空之城的每一位家長都不惜耗費巨大的時間金錢為自己孩子充電補課,只為孩子能在三年一度的高考中拔得頭籌,繼續家族榮耀。

甚至為了搶奪一個高錄取率的高考協調專員,已經是”非富即貴“的媽媽們還要放下尊嚴,接受協調專員的面試。沒有全職回家照顧孩子學習起居的媽媽,則被看作是“不合格的母親”,沒有資格獲得協調專員的指導。

應試教育,何其哀哉


但就是這樣為了孩子不惜付出一切代價的幾個家庭,卻因為孩子的教育問題,接連陷入妻子自殺、孩子離家出走、家庭關係破裂等悲慘境遇:

通過十幾年含辛茹苦終於把孩子送上首爾醫科大學的“明星母親”—李明珠,在看完兒子日記後結束生命....

應試教育,何其哀哉

承載著媽媽、家族希望的藝瑞,在老師的不斷洗腦下,一度陷入無限懷疑以至於學業中斷在家休養;


應試教育,何其哀哉

剛上初中的孩子禹秀韓,因為不堪母親安排的繁重補習班壓力下,離家出走;

應試教育,何其哀哉


讓法學院教育引以為傲考上哈佛大學、與奧巴馬大女兒同班的大女兒世瑞,居然是為了滿足父親虛榮心偽造哈佛大學生身份,直到學校告狀才揭穿謊言。


應試教育,何其哀哉

貧窮家庭出生、品學兼優的“私生子”金慧娜,則在親生父親當住家補課老師之後離奇死亡....

應試教育,何其哀哉


而堅持“放養式”教育,讓孩子靠自己興趣學習,在父母關愛中長大,性格友善的“黃宇宙”,則成了孩子們最“品學兼優”的一個,也成為天空之城太太們眼中的“異類”。


應試教育,何其哀哉

劇中父母遇到的所有問題,幾乎能在中國家庭教育中找到“映射”:

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從孩童時期就開始報考各種補習班,熱衷“學區房”到迷信的程度,對成績有著瘋狂的執著。

應試教育,何其哀哉


其中最關鍵的問題,是對於教育核心意義的重新思考:究竟是“唯成績論”的學習機器,還是性格健全,幸福快樂的“個人”

記得上學的時候,總聽到老師說”鳳凰涅槃重生“的故事。這樣的雞湯故事給涉世未深的孩子們對上學都蒙上一種觀念—“熬過高考,就是勝利”、“題海戰術”、“五年高考、三年模擬”...依然是大家揮之不去的噩夢。

可是孩子真的必須要經過如此殘酷、枯燥的學習和競爭才能通往人生的頂峰嗎?

或者說,考上傳說的“名校”就是人生的頂峰嗎?

在《天空之城》這部劇中,讓我記憶最深刻的一幕是成績優異的樸英才說:“醫大是爸爸媽媽想要的,並不是我想要的。“

應試教育,何其哀哉


這句話應該能喚起很多人的共鳴。

從孩子出生開始,父母就不可避免給孩子計劃好了未來要成為的人。儘管很多父母口口聲聲說:“我是為了你好”。

應試教育,何其哀哉


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培養孩子並不像完成kpi那樣,只要我們對他們付出努力就能得到相應的結果。

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不僅擁有獨一無二的天賦,還會擁有自己的想法,這樣一個獨立的個體理應獲得他們自己想要的未來。

最後以劇中一句臺詞結尾:

孩子不是父母延續甚至實現榮華富貴的工具,每一個孩子,都應該是快樂幸福的個體。

應試教育,何其哀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