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本《君主论》,溯源欧洲政治学泰斗马基雅维里的“罗马情怀”

文|和史

尼科洛·马基雅维里,作为文艺复兴浪潮中的一位奇星,努力通过挖掘历史的教训,来破除中世纪神学笼罩下的"道德驱动的政治观",来建立实用的新政治理念。而在马基雅维里著书立说的后半生中,他评述、运用了大量的罗马先例。另外,作为一位亲自实践其军事思想,组建军队领兵作战,并曾取胜的政治家,马基雅维里的军事思想经历了战火的考验。

追本《君主论》,溯源欧洲政治学泰斗马基雅维里的“罗马情怀”

尼科洛·马基雅维利,欧洲近现代政治学之父

一、马基雅维利著作中对罗马军事先例的阐发

在《君主论》中,马基雅维里在第十二至第十四章中概括了他的军事观点。他不仅援引了大量古典时代与中古时代的先例,更号召君主去大量的学习历史,了解历史,从而获得治国将军的经验与知识。这其中涉及得显著得多的,便是罗马的先例。

在上述三章中,马基雅维里具体援引罗马实例共有三处。第十二章:"罗马和斯巴达许多世纪都是整军经武,从而享有自由……虽然迦太基人派了自己的公民们担任雇佣军的头头,可是在他们同罗马人进行第一次战争之后就几乎被雇佣兵所压倒。"以及第十三章:"人们如果研究一下罗马帝国覆灭的头一个原因 ,就会察觉,这是从雇佣哥特人当兵才开始的……",还有第十三章对东罗马帝国的评述:"君士坦丁堡的皇帝为了反对他的邻国,派遣上万名土耳其军队到希腊,战事结束的时候,他们不肯离境,就是希腊受异教徒奴役的开端。"

追本《君主论》,溯源欧洲政治学泰斗马基雅维里的“罗马情怀”

晚期罗马帝国军队,大量依靠蛮族与雇佣军

在这三次举例中,马基雅维里清晰地说明了他反对雇佣兵、外国援军的立场。但对于他的其他观点,比如君主应该提升自己的军事知识水平、步兵的重要性以及本国人民组成军队的必要性等,作者并没有再次提到罗马,但是这些思想的渊源,还是要回到罗马上去。

事实上,马基雅维里对重建罗马军制的追求在他的另一本著作《论李维罗马史》中叙述的更加详细(相比之下《君主论》则是前者事无巨细长篇大论的一个凝练与总结)。如果读者能够将《君主论》的第十二至十四章与《论李维罗马史》的第十六—三十三部分放在一起阅读的话,就会发现,尽管马基雅维里在《君主论》中列举了包括底比斯、威尼斯乃至教皇国在内的一系列军事先例作为支撑,他的军事思想的第一来源还是罗马的军事遗产。比如在《君主论》中作者抨击了雇佣军和外国援军的不可靠性,而在《论李维》中他则干脆直接说道"外籍援军一无是处"。

《论李维》的战争部分更加详细的阐释了马基雅维里的军事观,而这种军事观又在罗马之后的历史上不断得到印证,最终由作者引用到佛罗伦萨的实际境况中。作者亲笔写到:"罗马模式以外的征略不是明智之举"、"当今的军队背弃古代的军法"等等话语,都表现出作者对罗马传统深切的认同。这也是对上文说法的一个印证,马基雅维里在当时政治的相关写作中,虽然引用了法兰西、威尼斯等等同时代的战例,但他们的原则都是罗马的。

追本《君主论》,溯源欧洲政治学泰斗马基雅维里的“罗马情怀”

佛罗伦萨,马基雅维利的家乡

可以说,马基雅维里在《君主论》中精炼阐述的军事思想,几乎全部来自他对罗马军事史的研究,罗马遗留下来的恢弘的军事征服史与罗马人的不朽记叙,就是马基雅维里军事观的温床。

二、马基雅维利对罗马军事思想的崇尚

如上文所说,马基雅维里在《君主论》中提出的军事观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雇佣军与外国军队的不可靠,组建本国军队的必要性,步兵的主体地位以及君主通晓军事的要求。这几点,又在《论李维》中得到了源自罗马时代的验证,返回来用以批评当时的佛罗伦萨。

在《君主论》中,马基雅维利举出布匿战争中,迦太基信用雇佣军而最终输给了由公民组成的罗马军团的著名实例,警告佛罗伦萨统治者,风行亚平宁半岛的雇佣军终究是不可靠的,想要完成罗马人统一半岛那样统一意大利的功业,必须要有一支由本国人领导,由本国自由民组成,完全效忠祖国的职业军队。如果我们稍稍考究一下中世纪的军事制度,就可以把西欧,尤其亚平宁的分合与军制的变化联系起来。罗马人依靠自由民组成的职业军队统一了一盘散沙的半岛乃至地中海,罗马帝国的西部则因为蛮族入侵与社会危机的摇撼下封建化,封建化过程中,军事主体也由罗马军团变为依托封建领主的骑士民团和雇佣兵。马基雅维里认为,如果想要改变半岛上诸邦割据,教皇国具有畸形影响力的现状,就一定要回归罗马军制,建立一支听命于祖国的职业军队,而不是依靠松散的封建骑士民团、雇佣兵和外国干涉军。这也就是说,集权化的大一统被摧毁后,如果想要将之加以重建,首先就要建立能够重塑集权统一的集中性力量。

追本《君主论》,溯源欧洲政治学泰斗马基雅维里的“罗马情怀”

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的扎马会战,罗马共和国取得决定性胜利

而且,马基雅维里在强调罗马的光荣与成就时,也没有忽略避免罗马晚期的错误的必要性。第十三章中作者要求大家回忆罗马帝国西部灭亡的原因,也就是引入哥特人作为援军,结果却是引狼入室。这不仅仅是对雇佣兵与外国援军的可靠性的再次否定,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提醒时人不要重蹈晚期罗马之覆辙。

当然马基雅维里的军事观点既汲取了罗马的精华,也在他的论述中,又结合了当时中世纪晚期半岛的现实情况,附带个人的判断。在《君主论》和《论李维》中,作者极力强调步兵的核心与决胜作用,贬低骑兵;其中缘由,包括作者对谋求声势而不是本国利益的骑兵所有者的不信任,也可能有骑兵对于城市共和国来说更为昂贵的缘故。但有趣的一点是,作者在《论李维》中也用了相当的文字贬低火炮的作用,他认为的火炮的作用有长有短,不可以滥用炮兵或将之视为决胜的关键。作者也许想要表达"罗马的军队靠的不是炮兵也不是骑兵,还是步兵"这样的看法。罗马军队的确是依靠步兵来获得决定性的胜利,火枪的普及与进步也有可能逐步削减骑兵的优势。但笔者认为,马基雅维里对火炮的看法还是受到了(他所描述的)当时火炮技术的局限,从而合理地将之"去神话化";只不过到了"胜利女神永远站在炮兵更强的一方"的拿破仑时代,则是完全另一番场景了。

之于马基雅维里要求君主学习军事,通晓战争知识,这不仅仅是对罗马尚武传统的追溯,而是对闪耀在古典时代,而在中世纪几乎销声匿迹的伟大征服者们,如居鲁士、亚历山大和凯撒的崇尚,也是作者所认为练就统一大业所需要的明君必要的一环了。如作者所说:"君主还应该阅读历史,并且研究历史上伟大人物的行动……应当像过去那些伟大人物那样做。"分裂松散的亚平宁需要的不是割据一方的领主公爵或者商业家族,而是能够统军作战,纵横捭阖的征服者。

三、马基雅维里本人的罗马情怀

如前文所述,作为文艺复兴的政治学战场先锋,马基雅维里将被教会神学掩盖了数个世纪的古典时代政治军事遗产重新发掘了出来。在他的文字下埋藏着对当时亚平宁一盘散沙的不甘和对统一地中海的罗马帝国辉煌的崇尚。《君主论》最后一章的标题赫然写为"奉劝将意大利从蛮族手中解放出来";很显然,作者所鄙视的"蛮族",不是半岛上土生土长的拉丁人,而是南下的神圣罗马帝国势力为代表的日耳曼人。这就是一个典型"罗马范式"的蔑称。对于文艺复兴早期的马基雅维里而言,想要拯救圈地自大的亚平宁诸邦,排除北方强大的哈布斯堡王朝以及盘踞在中部,依靠无上教权发号施令的教皇国的干涉;唯一的道路就是从政治到军事上尽可能的将罗马时代的遗产发掘出来再次运用。对于构成过去的罗马帝国西部和未来的统一意大利的主体的拉丁人来说,追忆被遗忘的光辉先祖的遗产也的确是唯一的办法。罗马帝国在西部的统治瓦解之后,半岛先是被东哥特人统治,接下来又是伦巴第人,最后是法兰克人,面对这些罗马人口中的"蛮族入侵",本土的拉丁人必然要追寻罗马。这时,作者不具有对古罗马的深厚情怀,是不可能的。

追本《君主论》,溯源欧洲政治学泰斗马基雅维里的“罗马情怀”

1861年3月17日,萨伏伊王朝的维克多·伊曼纽二世于都灵宣告意大利的最终统一

而这种情怀,又被马基雅维里渗透到他的方法论中,《君主论》就是一本散发着罗马气息的著作,在刚刚我们重点讨论的三章中,他写到:"君主应该永远不要让自己的思想离开军事训练问题,而且他应该在和平时期比战争时期更加注意这个问题。"这句话十分容易使人联想到贺拉斯的名言"智者在和平时期备战",或者一句罗马人的谚语"武力维系和平"(。作者所打破的神学光芒背后,即是尘封的罗马军事征服理念。

文艺复兴最知名的事迹是米开朗基罗、列昂纳多等人代表的艺术与文化上的借古创新,但最深沉,最务实地对古典时代的再运用的,必然有马基雅维里一席之地。他将李维、西塞罗、加图乃至凯撒等一批古典时代先贤重新搬到政治军事研究的上位。作为一个务实当下的理想主义者,马基雅维里并不能预测到,他究其一生所规划的,所尝试的统一意大利伟业,要直到近四个世纪之后才由萨伏伊王朝完成。但他作为中世纪以来将古典时代的务实政治军事思想复活的第一人,永远值得研究。他在著作中、在政治与军事思想中所体现出来的,罗马传统与中世纪晚期现实相结合的理念,值得更加深入细致的探讨。

参考文献:

《君主论》、论李维》,尼科洛·马基雅维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