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後餘生,俱有“影響力”的“選擇性生活方式”代表人生的成功

2020的疫情之下,是否,我們都有了“與已反省”之心,不在盲目地追求,華而不實的物質生活。是否,問過自己,曾經的追求,造成當下的困擾是因果規律而成。如果人生可以重頭來過,過著“樸素的生活”也不錯,而不在執著於外面的花花世界。

人生的成長,猶如“河流行水”的彎彎曲曲。

當人的心裡承受能力達到極限,才會有“受夠了”的思想意識,暫停的“行為”。

在物理學上,兩點之間“直線”是最近的距離,當我們的學知不夠時,不知不覺被帶入到“成功”有方法,“快速發家致富”的直線距離裡。

修遠在生活中,總會提醒著自己,如果路不是自己走出來的。帶有“巧智”的心裡,想尋得人生髮展,一定會被帶到“溝裡”。所謂寫“成功”有方法與“快速發家致富”真的可以成功嗎?那麼他們“為什麼還要寫書”?這件事,值得我懷疑,我需要打上問號?

耶穌文化有“窄門”之說,這裡的“窄門”是相信“神”主導人類的生命。只是很少人去相信它,自然也就很少人進得了“窄門”。不相信窄門的人,就是不相信自己的“神”主宰著自己的人生。相信別人的“神”就進入了“寬門”,也就是別人的人生。

所謂“寬門”就是大家一起擁擠著你追我趕的“大道”。聽什麼人說,這個賺錢,那個賺錢快,這個模式好,那個模式更厲害。

中國老子思想,“以退為進”,“柔弱勝剛強”的人生智慧。在當下時代,一點都沒讓大家受益。真不知,是老子先生故意的,還是大家把他忘記了。

“以退為進”的思想告訴我們,當你看到大家“蜂擁而上”時。要停頓一下,用逆向思維,大家追求的,我退後。大家退後的,我前進。

“柔弱勝剛強”的思想告訴我們,“石頭剪刀布”的遊戲規則,當你不知道對方出的是什麼?一定要放慢自己的速度,“快”動作的人,一定會提早暴露自己的真相。隨後,“慢”的人,以弱制勝。為什麼?正常人的思維,一定是討厭慢,喜歡快。這是人性,負陰而抱陽。

而老子的道,是“道義”人生,“快”就是“慢”,“慢”就是“快”是“天道”與“人道”主義相反的思維模式。

“得道者天成”,告訴我們,遵循天道自然規律的人,在人生追求上,連老天爺都會幫助他,歸於老子的核心思想。

孫子兵法裡“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軍事思想,一樣好用。與我們生活中經營夫妻關係,孩子教育是同出一轍。當然,咱不能把家庭生活太理性化,需要感性對待,因為這些人都是“我”的家人,“愛”的人。但,對“人性點”的認知是每個人需要學習成長的課程。要不,與人相處的和諧從哪來?

對方除了是你的家人,還有他自己“個性”。我們在“愛”孩子,也不能把自己全部的思想灌輸給孩子,沒有“個性”的孩子,是無法形成“獨立人格”的主要原因。

咱們人類是屬於“活物”,而非一成不變的“機器”。

360度包含了180度,180度包含了90度,90度包含了45度。

人類生存文明的發展,在“時間”“空間”“角度”裡。小到家庭裡,也是一樣存在。人的時間都是一天24小時,可是空間與角度呢?

“空間”是一個人從小到大的“生活環境”。人是“環境”的產物,這是人類生存的本質空間。

“角度”是一個人從小到大接觸的“人與事物”。我們從小學數學,都知道45度與90度的範圍是不同的,180度的平面與360度的範圍是不同的。

生活工作中,夫妻會指責對方的不是,父母會指責孩子的不是,領導會員工的不是,當你去指責對方一切做法行為不如你所願時,是否瞭解到對方的“時間”“空間”“角度”一切行為的由來?如果沒有加以瞭解,又為何以自己的標準來指責對方的不是?

“因才施教,知人所用”,這是看人之識,用人之道的人生智慧,而非“一包聚攬”的固定思維模式。

所以,我們家庭生活一定是需要“包容”的心態,非是站在“自我”的立場,去指責對方的不是。

人生,生活工作事業都在“時間,空間,角度”裡,能站在任何人的“角度”裡看待一切,你都覺得“一切”是正常的,自然“幸福”不需要去追,而是大門自開。

人生幸福智慧法則,“瞭解別人不如認知自己”。“您”,才是所有問題的“根源”,也就是“本質”。

在生活工作之餘,我們多親近觀察大自然,從中領會“植物”生存法則,應用在我們人生上,可以說,每個人都會受益非凡。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自然性規律。

一粒種子落入泥土,無論把它放在哪個環境都破土而出。為何?“土壤比石頭柔弱”所以植物才有強盛的生命力。在強大的自然環境中,植物的“根”扎的多深,就決定存活率的高低。

相同的植物在不同的環境下,自然生存能力不同,這跟我們人類是一樣的。

個人與家庭“選擇性生活方式”在這個時代相當重要,父母親的責任,就是提供一個能讓孩子的才能如花綻放的環境。而個人,是認知自己,選擇才能發揮的環境。當一個人從小到大,經歷了多少人與事,就拓寬了人生的“寬度”。選擇了不同的生存環境就提高了人生的“高度”。同樣的時間下,“寬度”與“高度”的平衡發展才是決定人生最後的“成就”。

“理性的思維”是道,“感性的思維”是德。

理性的思維阻隔了人與大自然的親近,所以人不習慣用理性思維來處理自己的生活。一個人生活是“理性下”的家,因為只有自己。而家庭生活是“感性下”的家。因為除了自己,還有家人。

人生之下,用“理性”對待自己的成長,用“感性”對待家庭生活親情,還有與人相處之道。自然平衡的人生,必然是和諧的。

舉個例子,一個女性管理者,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處理自己的工作遊刃有餘,管理下屬也是面面聚到,這可以說是個雷厲風行的事業人才。當工作結後,回到家中,就要放下“管理者”的身份。因為,時間變了,環境變了,角度也變了。不能把“工作”身份帶入到“生活”身份中。家是講親情,講愛情的地方。不是講道理,講業績與效率的地方。用“理性思維”處理工作,但要用“感性思維”處理家庭生活。(對男性管理者同出一轍)這才是人生幸福平衡的自然法則。

世界有天地,山有高低,水有深淺,日夜有黑白;人間有男女,家庭有老幼,時間有長短,空間有大小,環境有好壞,這些都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自然規律。

人生何嘗不是這樣?

具有“影響力”的“選擇性生活方式”是對自己“過去,當下,未來”的一種認知轉變。

創造以自己為主角的人生,不跟隨外在環境,改變自己的人生法則。

“夢想”不是用來實現的,而是用來寄託您那“偉大靈魂”的。

當你“懷著自己的夢想或是志向,過著返璞歸真的生活”,就好比是農村生活的樸實狀態。把當下“工作創業當成一種成長的修煉”,就好比一個匠心工作者,在用心打造工藝(自己就是一件藝術品)。當時機成熟的時候,思考如何運作出售的問題便是商。也就是說,生活的主動脈是夢想或是志向,跟家人一起過著樸實的生活,打造“工藝品“或是“價值思想”,並當作一種商品出售。

這種俱有“影響力”的“選擇性生活方式”不但能夠活用自己的才能、特質、天賦,創造“價值貢獻”同時,也獲得金錢收入。如果能堅守“自己”的人生法則,那麼即使是在競爭激烈的時代裡,幸福生活是不是就在眼前不遠了。

網絡紅人“李子柒”的視頻可以說紅遍大江南北,連國外的人群都被她那種“人間仙女”的生活方式吸引著。可是天下只有“李子柒”一人可以做到如此境界。我們不得不佩服,她極具天賦的農家手動創造能力,從曾經“一無所有”創造出“生活藝術”的精神,是“個體價值貢獻”的一種人生。

俱有“影響力”的“選擇性生活方式”是“工”“農”“商”的創新生產力,也是帶動當下新經濟體的航母,真正做到了多數“平凡人”做了“不平凡”的事。

21世紀是移動互網時代,人人手裡一部手機,有的人用手機來賺錢,有的人用手機來娛樂,“選擇性生活方式”,決定了人與人的不同。

在過往,人力勞動決定了一個家庭的生存基礎。因為那時候,我們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成本”,“人工成本”,“環境成本”。所以農民不想當農民,要進城打工;打工不想當打工者,要經商創業,形成了一個時代商業爆滿與競爭的生存危險。

我們的幸福生活可以說,是在商業爆滿與競爭的環境下“生存成本”提高的消失,而我們的“收入”與“賺錢能力”卻沒有提升,這就導致“生存困難”的局面。

當一個時代,可以把“工”“農”“商”的創新生產力運作,應用於普通老百姓“個體價值貢獻“的時候,就一定會滿足每個人的經濟生活。只在於,我們願不願意把”自己“當成一個”藝術品“來釀造。

這個“藝術品”可以是商業物品,也可以是“價值思想”,更可以是“智慧人生”。

我們過不了“李子柒”的田園生活,但我們可以過上“與己”的城市生活。

往後餘生,俱有“影響力”的“選擇性生活方式”代表人生的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