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後,要不要與父母和解?

前日,看完了電影《超脫》。聽名字,我本以為這是一部治癒、救贖的電影,但是一直到最後我都沒有等到那個俗套的"大歡喜"的結局,反倒愈發"喪"​了。

此電影豆瓣評分8.9,以下輕微劇透,​謹慎食用。

成年後,要不要與父母和解?

男主亨利到社區學校擔任代課老師,但是這裡的學生是出了名的反叛囂張。意料之中,亨利在第一節課上就巧妙地化解了學生的挑釁,並且引起了肥胖女學生梅莉迪斯的好感。

本以為亨利會扮演"救世主"的角色,但是他也活在母親吸毒、自殺這樣的童年夢魘之中。

之後,梅莉迪斯被父親指責,他看不懂女兒的攝影藝術,認為這些東西一無是處。受傷的梅莉迪斯帶著給亨利的畫像去尋找安慰,正當她靠在亨利肩膀上哭泣的時候,學校的另一位女老師進來了,以為亨利在欺負梅莉迪斯,亨利便把梅莉迪斯推開。

之後梅莉迪斯在學校舉辦個人攝影展,當眾吃掉自己做的毒蛋糕自殺。

另一方面,亨利的外公在臨終前向自己​的女兒道歉懺悔,亨利於是在神智不清的外公面前扮演自己的母親,原諒外公。

最後,亨利把自己在公交車上帶回來的小妓女送到了福利院,其間小妓女為了亨利改變,並給他做早餐,代替他去醫院照顧外公,不過亨利也始終沒向小妓女吐露自己深埋心底的往事,全片以亨利去福利院看望小妓女結尾劇終。​

在這整部電影當中,到底誰得到了最終的解脫呢?

我認為​:沒有人​!梅莉迪斯沒有等到他人的認可​;外公得到的原諒是他人善意的假裝​;去福利院也並非小妓女​所願,而亨利也始終沒能雲淡風輕地講起自己的往事​。

那到底​是什麼造成了這種悲哀?​是:我們在父母那裡得到的傷痛……

以梅莉迪斯為代表的叛逆學生缺乏父母的關愛與認可;本以為是救贖者的亨利也揹負著巨大的童年創傷;小妓女則根本上缺失來自家庭的愛;儘管外公想要道歉,卻早已沒有了這樣的機會。正如電影裡的臺詞所反映的:如果自己沒有達到做父母的標準,那就不要在家裡做試驗。

成年後,要不要與父母和解?

記得十歲那年,我因為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跟家裡鬧彆扭,具體原因已經記不清了,也許就是孩子的任性調皮在家裡哭鬧。父親覺得我不聽話又嫌我太吵,先是吼了我兩句想要用自己大人的威嚴震懾住我,我沒有如他所願停止哭泣。

後來,他便直接把我扔了出去,並放聲道:"你要哭就在外面哭,哭好了再進來!"那個時候已經是晚上,天全黑了。

十歲的年紀已經稍有些叛逆,我氣不過便直接"離家出走"了。那個時候住在鄉下,不知道具體是幾點,我一個女孩子獨自走在小路上,四下十分闃靜,只有遠處不時傳來幾聲犬吠。後來走到了大路上,又聽見別人一家人一起看電視的聲音,漸漸的夜寒露重,我自己卻無處可去。

最後走到了自家還沒裝修的新房門前,不知道一個人抱著膝蓋蹲了多久,是後來媽媽找到我,才把我接了回去。所幸這一路上沒遇到壞人,不然後果真的不堪設想。

當然,這只是我在成長過程中父親給予的"傷害"之一,現在回想起來,我至今不覺得自己犯下了什麼滔天大罪,以至於要遭到這樣的"拋棄"。

但是一個人作出改變是很難的,隨著我的成長和叛逆期真正地來臨,我不斷地與父親發生爭吵與摩擦,也不斷地在受傷,我甚至在冷靜的時候都無法肯定地判斷他是愛我的,只是覺得他一無所長還蠻橫專制。

這種心理創傷也直接影響了我後來的擇偶偏好,我喜歡比我年齡稍大,成熟穩重且秉性溫和的,這樣的經歷毫無疑問會影響我的一生。

成年後,要不要與父母和解?

我想,我應該不是個例,因為一般來說,大部分的親子關係都經歷過對立,甚至還十分嚴重,但是這種對立最後有沒有和解、如何和解卻很少進入人們的討論範圍。

在我們成年進入社會、自己也為人父母以後,有些人會慢慢理解父母曾經經歷的艱辛處境,有些傷痛自然而然就不復存在。具體表現為開始尊重或聽從父母的建議,主動與父母探討自己重大的人生決策,理解父母育兒過程中曾經不夠妥當的地方等等。

那麼,那些無法和解的一部分,真的是因為子女在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已經達到了病態的程度嗎?

不是!而是這些傷痛深深烙印在了子女的生命歷程當中,成為了他們脾氣秉性裡的一部分,影響到他們做人處事,交友擇業。

就拿我的例子來說,如果對家庭中父親的角色不滿意,許多女兒會在擇偶時選擇那些有著與父親身上相反特性的人。當然,還有一些會拒絕婚姻和生育,甚至自殺或者自傷,這些在新聞報道中也屢見不鮮。

家庭是孩子最初安全感的來源,父母是無條件的愛的給予者。

一旦父母關係糟糕,孩子的安全感就會喪失;一旦父母總是在孩子達到他的要求之後才和顏悅色,孩子就會想方設法贏得這種愛。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把在這種不安和害怕轉化成對父母的怨恨,在長時間的自我壓抑之後,要麼演變為深深的內傷,要麼爆發出來,兩敗俱傷。

最後,我希望那些有著這樣傷痛的人,能夠多去經歷一些世事,成為內心更加強大的人;更重要的是,學會做一個合格的父母,不要讓下一代繼承自己的悲哀。



成年後,要不要與父母和解?

關注公眾號“夏裡士多德”獲取更多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