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解密:一百多年前的潮汕是怎麼樣的?

攝影技術是在汕頭開埠之後才漸漸傳入當時潮汕地區,1870年有了潮汕的第一張照片,距今將近150年。


150年前的潮汕究竟是怎麼樣的?今天就讓我們一同穿越回去看看清末的潮汕地區,從人、景、事多個維度去發現那些我們不曾見過的歷史。


我們就從潮汕的第一批照片說起吧。


1870年的潮汕


關於潮汕地區最早的一批照片,拍攝於1870年,拍攝者是蘇格蘭攝影家、地理學家、旅行家約翰·湯姆遜(John Thomson,1837-1921)。他是最早來遠東旅行,並用照片記各地人文風俗和自然景觀的攝影師之一。


1870 年,他先是在汕頭南部的礐石短暫停留,從礐石山上拍下了汕頭埠的全景圖,接著還拍下了幾張附近的姿娘人物像。而後輾轉北上到了潮州。


但是比較遺憾,這批照片的數量很少,目前能看到的只有八張,遠遠比不上約翰·湯姆遜在中國其他城市的拍攝數量。我們先看看這批照片吧。


第一張是當時汕頭埠的全景圖。此時汕頭剛開埠十年有餘,這張照片中的地方就是潮汕近代史的發跡之地,從照片中我們可以發現清一色的西式建築。


老照片解密:一百多年前的潮汕是怎麼樣的?

(汕頭埠全景圖,1870年,約翰·湯姆遜攝)


第二和第三張照片是同一個年輕的潮汕姑娘。約翰·湯姆遜在其圖片說明中這樣描述:她向我們展示了潮州府汕頭常見的一種髮型。


老照片解密:一百多年前的潮汕是怎麼樣的?

老照片解密:一百多年前的潮汕是怎麼樣的?

▲(姿娘一,1870年,約翰·湯姆遜攝)


第四張照片同樣還是姿娘肖像,不過人物的年齡明顯大了許多。約翰·湯姆遜在其圖片說明中這樣描述:這是另一種流行於這一地區的髮型,不過照片上的婦女來自另一個家族。照片上呈現的這種臉型是本地人特有的,鼻子直而挺,上嘴唇薄,牙齒潔白整齊,還有一個漂亮的下巴。


老照片解密:一百多年前的潮汕是怎麼樣的?

▲(姿娘二,1870年,約翰·湯姆遜攝)


這張照片女人的髮髻高而突出,是過去潮汕已婚婦女的髮型,古稱"椎髻",潮汕人也稱為“鬃”


從汕頭離開後,約翰·湯姆遜到達了潮州,拍下了下面這四張照片。


第一張是三元塔,後在1918年的地震中收到嚴重破壞,現在潮州的三元塔上部是殘缺的。


老照片解密:一百多年前的潮汕是怎麼樣的?

▲(潮州三元塔,1870年,約翰·湯姆遜攝)


第二張是潮州八景之一的鳳凰塔。


老照片解密:一百多年前的潮汕是怎麼樣的?

▲(潮州鳳凰塔,1870年,約翰·湯姆遜攝)


第三張和第四張也是同為潮州八景之一的廣濟橋(湘子橋)。


老照片解密:一百多年前的潮汕是怎麼樣的?

▲(潮州廣濟橋一,1870年,約翰·湯姆遜攝)


老照片解密:一百多年前的潮汕是怎麼樣的?

▲(潮州廣濟橋二,1870年,約翰·湯姆遜攝)


第一次看到上面這兩張廣濟橋的照片時,內心一震:哇父,怎麼和現在的廣濟橋差別那麼大?原來後來的景象都是人為重構的。


但那就是那個時代的真實,古老而破敗,橋墩上的裂縫證明了歲月的久遠,上面的木屋也證明了當時廣濟橋的功能是多元的,除了供人跨越韓江之外,他應該還具備營商和居住的功能。這在後來的一些照片也可以得到證實。


而約翰·湯姆遜因為在拍攝潮州廣濟橋的時候受到了當地人的阻擾和襲擊,心有餘悸的他不敢在潮州久待,所以便早早趕往廈門去了。這事在其著作中《中國與中國人影像》中第二部《潮州府的橋》中提到。


至於襲擊的原因就是當時潮州民眾的排西情緒嚴重,如若當時沒被潮州百姓襲擊,相信會留下更多關於潮汕人生活紀實的照片,實為遺憾。


如今的潮汕已婚婦女早已經沒有了梳椎髻的慣例,潮州的三元塔也早就殘缺不堪,廣濟橋也並非被人為地修飾地這麼華麗。這些早已看不到的過去,正是約翰·湯姆遜的作品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記憶。


鏡頭下的清末潮汕社會


在約翰·湯姆遜離開之後,民國成立之前,拍照的成本還很高,普通老百姓並無力承擔費用。那時關於潮汕地區的照片,大多都是傳教士或照相館的人拍下的。雖然很多照片的具體拍攝者已經無從考究但是感謝他們留下了這批有有意義的照片,讓我們在一百多年後的今天一窺當時潮汕社會的面貌。


潮汕鄉村:下面這兩張照片,拍攝的都是當時潮汕的鄉村,第一張拍攝地點不詳,第二張拍攝於澄海梅隴鄉。


老照片解密:一百多年前的潮汕是怎麼樣的?

▲(潮汕鄉村,清末,汕頭美璋相館攝)


老照片解密:一百多年前的潮汕是怎麼樣的?

▲(澄海梅隴鄉,清末,攝者不詳)


潮汕人看到這兩張照片相信第一眼就都會覺得熟悉,因為照片中都是帶有明顯潮汕風格的下山虎、四點金建築。若是拋開人物,照片一切和現在的老寨並無什麼明顯差別。咋一閉眼,過去的和現在的太像了,有點時光倒流的感覺,好像一百年前的物和人並不太遙遠。


揭陽榕江南河某支流:這兩張照片拍自清末揭陽榕城,看到這兩張照片就會更明白為什麼揭陽被稱為"水上蓮花"了,小橋流水人家,亭臺樓榭猶可見,古榕青青船兒漂。


老照片解密:一百多年前的潮汕是怎麼樣的?

▲(揭陽榕江南河一,清末,攝者不詳)


老照片解密:一百多年前的潮汕是怎麼樣的?

▲(揭陽榕江南河,清末,攝者不詳)


揭陽曆來水系發達,河網縱橫交錯,過去榕城一渠、二河、三窖、十三池、九曲十八灣為揭陽水鄉特色增添無限風光,被美譽為"水上蓮花"。古城形成了"五門三窖二十四巷,四浦百橋五八池"的水城格局。城裡溪河縱橫交錯,池塘星羅棋佈,小橋臥波,榕竹蒼翠。這兩張老照片正為我們展示了清末的揭陽水鄉景象。


潮汕孥仔:下面這是一張當時汕頭某鄉村幾個孩童一同吃早餐的照片。


老照片解密:一百多年前的潮汕是怎麼樣的?

▲(鄉村孩童,清末,汕頭美璋相館攝)


圖片中說明是早餐,咋一看以為是飯,但是細想才會發覺那應該是老社會的餱飯,指從從沸著的稀飯中撈起飯粒去掉飯湯使成乾飯。“餱飯”是在以前米糧不足的情況下出現的一種飲食現象,在米糧充足的今天,再也沒有“餱飯”的現象了。民間有“炆三餱四”的說法。說是一筒米(相當於七兩米),炆飯可以得三碗乾飯,而“餱飯”可以得四碗乾飯。


存心善堂:下面這張照片中的建築是早期的存心善堂,這個號稱潮汕第一慈善機構的善堂便是成立於這個時期。


老照片解密:一百多年前的潮汕是怎麼樣的?

▲(存心善堂,清末,汕頭美璋相館攝)


早在光緒十四年(1888年)汕頭埠已有了同濟善堂,但隨著大量流動人口湧入汕頭,以及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鼠疫在汕頭埠(時潮汕地區還有潮陽棉城,海陽縣庵埠)集中爆發,汕頭埠單一的善堂的慈善行為捉襟見肘。同年,潮陽棉城棉安善堂社員趙進華到汕頭埠打工,看到汕頭埠街邊無人收埋的流民貧民遺屍很多,便從棉安善堂唸佛社請來了大峰祖師木雕像,並由士紳李泰豐出面向當時的同濟外局借地,設壇辦起存心善堂唸佛社。


青龍古廟:下面這張照片這是過去的潮州府城青龍古廟一角的景象。


老照片解密:一百多年前的潮汕是怎麼樣的?

▲(青龍古廟,1911年,傳教士莉娜·約翰斯頓攝)


這是過去的潮州府城青龍古廟一角的景象,頗有東方美學的韻味,甚是驚豔。正像祖籍潮州的蔡瀾在其文章中寫到的這樣,“老家府城,舊時相當於日本的京都到處都是古蹟。”


但這種建築景象在今天的潮州已經難覓,因為文革期間大多被破壞,圖中的青龍古廟也是。這也正如蔡瀾後來在接受新京報的採訪時的回答一樣:潮州本來是有文化的地方,古代叫做潮州府,而潮州人自己不稱潮州人,他們叫“府城人”,就是說這裡以前是很大的都市。我從老照片裡看到,過去的潮州有很多“貞節牌坊”,高大精美,還有很多橋也很美。但是到“文化大革命”,都給扒掉了,整個城市徹底破壞,已經看不到古貌了。


目送:這張照片很特別,原來的名稱是叫做“潮州婦人觀海圖”。


老照片解密:一百多年前的潮汕是怎麼樣的?

▲(目送,清末,汕頭美璋相館攝)


從照片中們只能看到這群婦女的背影,天氣寒冷,有人穿著棉襖。右側一名留長辮的男孩正好回了頭,據此推測這張照片拍攝於清末。有人解讀這張照片說應改為“潮州婦人送男人過番圖”,原因是舊時潮州女子不大可能帶著孩子、成群結伴地到海邊觀景,送丈夫出海過番的可能性較大。這是一種可能性,時代久遠,已無從考究。

這是多麼溫馨的一幕,與如今人們從潮汕站或潮汕飛機場出發的送別不一樣,這種目送,是一種不知何日是歸期的離別。


鏡頭下各行各業的的潮汕先民


看完了鏡頭下的清末潮汕社會,下面我們看一下鏡頭下各行各業的的潮汕先民。


這批照片大多出自當時汕頭的美璋照相館,從照片上反映出來的都是意圖探索潮汕社會面貌的努力,記錄的是他們對於潮汕直接的觀感,用照相機,以更接近人的認知的視角記錄了那個時代潮人的狀態。當時照片洗出來後多數是以明信片形式進行流通,郵寄到西方,滿足了當時的西方人對遙遠的東方社會強烈的好奇心。


細細做生理:這是當時在街頭賣水果的潮汕小男孩,小小年紀做生理,這就是潮汕人的傳統啊。大家細看照片,會發現一點比較有趣的現象,那鳳梨的個頭很小,有點像泰國的小菠蘿,一百多年前為什麼會有這種東西?


老照片解密:一百多年前的潮汕是怎麼樣的?

▲(賣水果一,清末,汕頭美璋相館攝)


小小生理噲發家:還是賣水果,看來清末時候,水果就是一門挺熱門的生意。


老照片解密:一百多年前的潮汕是怎麼樣的?

▲(賣水果二,清末,汕頭美璋相館攝)


油漆工:清末時期,三個潮汕油漆工正在給藤編傢俱上漆。


老照片解密:一百多年前的潮汕是怎麼樣的?

▲(油漆工,清末,攝者不詳)


農夫車水:通過腳踏絞盤上的水斗將低處的水提升到高處的水渠裡,達到澆灌的目的,在那個沒有抽水機的年代,都是這麼搞。


老照片解密:一百多年前的潮汕是怎麼樣的?

▲(農夫車水,清末,汕頭美璋相館攝)


汕頭潮海關驗貨場的行船人:汕頭港的繁榮,也帶動了許多行船人以海上運輸為生,這種職業曾經非常時髦。


老照片解密:一百多年前的潮汕是怎麼樣的?

▲(行船人,清末,汕頭美璋相館攝)


剃頭:這是清末汕頭街道中為人剃頭的剃頭匠,按清朝習慣,三日一洗頭,五日一結辮,十日一剃頭。老百姓一般腦門頭髮長了就要剃,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我想那時的剃頭匠應的生意應該也挺好做的,看來自古以來,“美髮”就是一門好賺錢的手藝。


老照片解密:一百多年前的潮汕是怎麼樣的?

▲(剃頭匠,清末,汕頭美璋相館攝)


做生意的、做工的、種田的、幹手藝活的、行船的,形形色色的清末潮汕人,這些市井風情作品的選取都有其特別的意義,人物活動離不開環境,而環境的又是時代特有的烙印。傳統與現代、過去與未來、老朽與新生,在不停地碰撞與融合,它們記錄了這個時代特有的地域文化,為潮汕地區留下了珍貴的歷史影像。


一張文化意義重大的照


下面這張照片是潮汕文化意義重大的一張照片,它是1906年中國首條商辦鐵路“潮汕鐵路”通車典禮的合影。自此,才有了“潮汕”這個詞,今天文化意義下的“潮汕”和“潮汕人”最早就是源於“潮汕鐵路”。換算一下,其實潮汕一詞也才113年的歷史,但是背後承載著的是千年的文化傳承。


老照片解密:一百多年前的潮汕是怎麼樣的?

(潮汕鐵路通車典禮合影,1906年,攝者不詳)


謝謝清末那些為潮汕地區留下了相片的攝影師,歷史是厚重的,我相信每一張老照片都能夠傾訴千言萬語,帶我們感受那個時代的氣息。

而我們也會發現,一百多年前在我們祖輩世代生活的潮汕,在我們耳熟能詳的“黑暗腐朽“年代裡,也有著錦繡山河、時髦姿態和階層萬象。

請收藏並分享出去吧,一同保留這份族群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