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臺史話」廣宗母親河--古漳河

古漳河流經縣域達4000餘年,系先商文明發祥地,廣宗人民之母親河。甲骨文作滳水,《尚書•禹貢》謂衡漳,習稱漳水,別稱清漳河、濁漳河、新漳河,近稱老漳河,發源于山西省東南部之太行山腹地,由清漳、濁漳及漳水乾流三部分組成。清漳上游分東、西兩源,和順以上各支流稱清漳東源,左權縣境內為清漳西源。濁漳上游有南、北、西三源,南源起於襄垣縣境,北源起於榆社縣之西合口村,西源起於沁縣之安高嶺。清漳主源於漳曹村,濁漳主源於漳源鎮。

遠古時期,清、濁二漳經磁州入平原合流為漳水後北折,縱穿今廣宗縣境流入大陸澤。公元前2286年大禹導黃河徑流入漳河,公元前463年黃河東徙,黃、漳混流1824載。戰國時期清漳、濁漳在今臨漳縣域合流,西漢以後該二源在涉縣合漳村匯流,經肥鄉、成安、曲周入廣宗境,出廣宗境後經鉅鹿至新河西南分為二股,一股注入渤海,另一股合於黃河。隋至金,漳水上游與前代大致相同,唯下游頻繁改道。由涉縣至成安分為東、北兩支,北支在成安稍向西偏,經肥鄉、曲周入廣宗縣境,出廣宗境後經鉅鹿、新河折向東北,過衡水後稱長蘆水,於滄州南匯入永濟渠。元朝時,漳水在磁縣境內分為南、北二支,北支經成安、肥鄉、曲周、平鄉入廣宗縣境,出廣宗境後經鉅鹿流入寧晉泊,又經青縣匯入御河。明永樂九年(1141年)漳水挾滏陽河水由平鄉東衛莊入廣宗縣境,經東馬魯村南、陳家灣村東向北入鉅鹿縣境。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漳水東決,流注成河。由平鄉縣林兒村入廣宗縣境,經三週村南折向東北,過廣宗縣城東,又東北經郭莊村西至核桃園入威縣境。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知縣何亮沿漳河東岸築唇堤保護縣城,該堤南起西霍城寨,經五里莊西至大平臺,長10千米。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知縣吳存禮又將該堤增高加厚,並向南延至高三週、向北延至板臺。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漳河支流由曲周縣宋八疃入廣宗縣境,時稱新漳河,經楊漳逯村向北過大三週西北入平鄉境,於鄧橋村西北入廣宗縣之蘇家莊,經燒瓦莊村南向東北至大平臺村東,又向北經洗馬村西、東召村東,至板臺集西北入鉅鹿境。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河道總督張伯行引漳入衛,四十七年(1708年)入邱(縣)上流盡塞,水始不至廣宗境。境內河道逐漸淤塞,水勢越來越弱,故曾稱小漳河。又因確係漳水故道,故改稱老漳河。至民國22年(1933年)漳河故道“皆成平畦,任民耕種”(民國《廣宗縣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過1953年、1962年兩次疏浚和1965年、1978年兩次擴挖,千古漳河濤聲依舊,成為黑龍港地區排水骨幹河道。(來源:廣宗黨建網 編輯:劉山杉 青媒編輯:賈丹琿 責編:張永忠 監製:耿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