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的醫院總是人滿為患?

為什麼中國的醫院總是人滿為患?


李小云,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小云助貧中心發起人,南都觀察特約顧問

中國的醫院像是超市一般。大醫院像個大超市,小醫院像個小超市。儘管實施了各種醫改,但是就醫難和醫院裡的人滿為患、排著長長的隊、診室外坐著滿滿的人依然是中國醫院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高昂的醫療費用,難以看上“名醫”,沒有床位等困擾著中國的醫療事業,更讓沒有關係,沒有錢的百姓的醫療難上加難。有人說醫院太少,醫生太少,有人說醫院要掙錢等等。不同的專家也給出了不同的分析和解決的方案。實際上,就醫難的問題遠比這些答案要複雜得多,這背後有著深刻的社會經濟以及政治經濟的根源。


▌就醫=健康的“無知”社會心理

在中國,身體稍不舒服,大家常會說,那得去看醫生。得了小小的感冒就不辭勞苦到醫院就醫。我們每個人都在這種社會心理的作用下面對自己的健康狀況。這其實並沒有錯,醫學的發展讓人類的壽命大大延長。

但是,並不是身體有了點不舒服就一定要去醫院找醫生。

我20多年前在國外學習時,得了感冒,就問醫院在哪裡,到了醫院,醫生說這裡不看病,你去找你的“諮詢醫生”,後來我找到了我住的地方的醫生,她聽我說了症狀,說你回去多喝水!我當時想,這叫啥醫生啊。我的國外朋友得了感冒,我說你得看醫生啊,他們說不用,多喝水休息一下就好了!他們說的和醫生說的一樣。國外拿不到藥,我不得已,讓人從國內帶了很多感冒沖劑,我有時候也會給得了感冒的外國朋友一些感冒沖劑,他們笑笑說,哈哈,中國人都是醫生啊!他們一般都會禮貌地拒絕。在中國即使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很少有人知道感冒病毒是沒有藥的。治療病毒引起的病主要靠自身免疫或者疫苗。

艾滋病到現在研製不出疫苗,因為病毒破壞了人的免疫系統,所以無法醫治。一般性的病毒感冒對於沒有其他疾病的人來說只要休息幾天就會康復,即使得了拉肚子等細菌性的感染,如果不嚴重,也會自己康復。基本健康醫療知識的普遍性缺乏,加上大量商業性醫藥企業聳人聽聞的誇大宣傳造成了公眾健康的心理性恐慌。

無知和過度的商業宣傳形成了健康問題必然危機生命的大眾認知,從維持生命的人性底層上滋生了心理層面的恐慌,驅動了盲目的就醫行動。這就導致了感冒流行季節醫院的人滿為患,導致了人人求醫去醫院的“特有景觀”。這種社會心理維持了醫藥企業的利潤,也不斷推高對醫生和醫院的需求,強化了醫生和醫院的“社會權力”,除了病人,沒有人希望醫院冷清無人。

公眾心裡的“醫生=健康”的認知最終導致患者成為了犧牲品。醫治身體的純潔使命被市場化以後使得患者和醫生和醫院形成了共生關係體,醫院和企業形成了利益共同體。公眾醫學知識的普及與提高大眾自身保健的實踐是解決醫療供求失衡的基礎。不用藥、少用藥意味著健康康復迴歸自身免疫,避免了過度醫療對自身免疫的損害,也意味著醫院和醫生負擔的緩解,但卻同時意味著醫藥產業的利潤下降和醫院、醫生社會地位的回落。所以,解決就醫難的問題遠遠要比增加醫院,降低醫療費用等措施複雜得多。


▌醫患的共生社會關係

在非洲的原野上,羚羊的天敵是獅子、獵豹等食肉性動物。人類的天敵是微生物。除了機械性的傷害,器官功能以及衰老等問題以外,微生物感染是人類的主要問題,這也就是我們說的“病”。中國人傳統上看病是看中醫。把脈,看氣色等等都是診斷的手段。這樣的診斷不能說沒道理,對於善於積累研究的中醫來說,醫生可以積累很多的經驗,可以診斷出很多的健康問題。但是,這樣的診斷往往非常個人化和經驗性,無法成為普及性知識和技術。因此才會有所謂神秘的“名醫”。

而中國人治病主要是中草藥。草藥也是人類看病最初的方案,這也來自經驗。青蒿素就是來自於黃花蒿。我們的中醫治療大多是給你開一些各種草藥的混合體(現在也有中西醫結合)。很多病的藥方也只是各種草藥不同比例的混合而已。很多草藥,如雲南白藥,有止血功能。但是,在現代醫學出現之前,我們也很少知道它為什麼能止血。實際上很多的草藥幾乎沒有任何醫效,大家不敢說,一說就是否定傳統醫學,因為一大批藥企和中醫很有話語權。中國這麼大,總會有很多經驗豐富的中醫名醫,他們有經驗,也能看好一些病。而在很多情況下可能是自身免疫發揮了作用,我們吃了藥,病好了,我們會把康復看作是醫生高明的技術。

久而久之,“醫生”在中國就是救命恩人。

醫生需要病人維持自己的生計,病人需要醫生挽救生命。但是,奇怪的是,中國自久就有“醫不自治”之說。即使很多有名的中醫除了往往強調日常的保健,很少吃自己開的中藥。而我的一位美國朋友的夫人是醫生,我問她病了看醫生嗎?她說我是醫生啊,自己可以看,但是要先檢查。西醫的發展基於對於生命過程的認識,形成了所謂的細菌、真菌和病毒等人類生態的基本理論,並相應發展了診斷技術。而中醫沒能發育這些。這就是為什麼連康熙得了瘧疾,最後還是傳教士用奎寧治好了。不能說西方的醫患之間不是共生的關係,但是很少有對醫生的過度“迷信”。如果你得了肺結核,吃了青黴素就可以。打了天花疫苗,就可以防止天花,對症下藥的醫治體系打破了生命過程的神秘,也降低了醫生的個人作用,去除了醫生的神秘感。

但過去在中國,無論你有錢沒錢,都得看著醫生一邊把著脈,一邊閉目思考著你得了啥病,病人的命運就等著醫生開口。當一個結核病人在一個老中醫慢條斯理中接受把脈,然後吃一些草藥結束生命以後,估計很多的醫生會說“來晚了啊”。“來晚了”是這些醫生在對生命體缺乏深入瞭解,也缺乏有效診斷和醫治手段情況下維持其“社會權力”的無奈託詞,患者只能無奈地接受。因為沒有理由說醫生無能,都到了咳出血了才來,能不是晚了嗎?我無意說中醫無能,西醫偉大。人類的生命過程太複雜了,西醫對於很多病也是束手無策。但是估計他們不會說來晚了,他們會說這個病現代醫學沒法治。中醫的缺陷為醫生迴避“醫責”創造條件,也同時生產了“德高望重”的醫生群體。相反,在西方,很多傳教士就能看病,其實他們也算不上今天意義的醫生,就像今天我們很多人都知道消毒,帶著抗生素一樣。他們只不過是懂一些基本醫療知識的普通人罷了。

即使在今天,在西方也很少有像我們這樣多的“德高望重”的名醫。他們只不過是些經過訓練的,依據設備和儀器檢查後來治病的專業人員而已。中國醫患之間的共生關係不是建立在基於客觀知識和技術之上的專業性服務關係,而是建立在一個缺乏知識和認知共享的,扭曲化的醫患關係,這形成了患者對醫生的依賴,也加劇了醫患資源的配置失衡。


▌藥和醫的商業利益

照例說,看病貴,大家可以選擇不去看病,但是有的病的確必須治,而藥企對新藥的宣傳以及網上鋪天蓋地的關於健康的聳人聽聞的宣傳都讓無知的大眾有一個念頭:不舒服一定要去醫院。沒有病人的醫院無法生存,不開藥的醫生沒有獎金,為了吸引患者,幾乎所有的醫院都在網上和醫院大廳詳細列著一大推的醫生的頭銜,國家突出貢獻、主持國家課題、博士生導師等等。這些當然說明醫生的學術貢獻,但是這與能不能看好病基本沒有關係,只是迎合大眾迷信名醫的心理罷了。

本來處方藥的制度設置是為了避免藥物濫用,反倒加劇了患者對醫院的依賴,強化了醫院的藥物壟斷。由於社區性醫療的缺失,有病就只能往醫院跑。醫療資源配置的失衡導致基層、農村的人往大醫院跑,造成了醫院人滿為患,就醫難的困境。

為什麼中國的醫院總是人滿為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