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愛梵高·星空之謎》沉淪與救贖之間,濃郁色彩背後的熾熱靈魂

在世人看來,我是什麼樣的人?是無名小卒,一個無足輕重又不招人待見的傢伙。這樣的人在現在,以及將來,在社會上都沒有容身之地,簡而言之,我就是最為低賤的下等人。可是,就算這已經成為了無可爭辯的事實,總有一天,我會用我的作品告訴世人,我這個無名小卒,這個低賤的人,心有輝煌,絢麗璀璨。”——文森特·威廉·梵·高


《至愛梵高·星空之謎》沉淪與救贖之間,濃郁色彩背後的熾熱靈魂


引言:


《至愛梵高·星空之謎》是躺在我的電影片單裡很久的動畫電影,昨晚終於可以標為“已看”。這部由奧斯卡金像獎製作團隊,耗時七年,集結15個國家,125位畫師,純手工繪製65000幀油畫,傾情打造的世界首部手繪油畫電影,讓梵高的畫作在大銀幕上重新復活,視覺之美獨一無二,令人驚歎。


執導這部傳記類動畫電影的波蘭畫家兼導演多洛塔·科別拉和休·韋爾什曼都是19世紀最傑出的藝術家——梵高的忠實粉絲,結合了真人電影和油畫藝術的獨特藝術風格,給觀眾帶來震撼的視覺體驗和心靈感受。


本片豆瓣評分8.5,打四星和五星的觀眾超過80%,於2017年6月12日在安納西國際動畫電影節首映並獲得主競賽單元觀眾票選獎。提名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長片並最終斬獲第30屆歐洲電影獎、第2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和新墨西哥州影評人協會獎的最佳動畫片獎項。


《至愛梵高·星空之謎》沉淪與救贖之間,濃郁色彩背後的熾熱靈魂


本片故事設定為梵高去世後,梵高熟識的郵差兒子阿爾芒為把梵高生前的一封信送到收信人弟弟提奧手中而踏上尋找畫家生活軌跡的旅程,並期望通過尋訪梵高筆下的人物來揭開梵高死亡之謎。


但如果僅從敘事和審美的角度來看這部電影,未免有些暴殄天物,也對不起昨晚被梵高的一個回眸Shock到淚流滿面的我自己,所以接下來的分析會從三個角度展開:電影美學、藝術風格、主題表達,較為全面地和大家一起體會梵高遊移在沉淪和救贖之間,濃郁色彩背後的熾熱靈魂。


一、電影美學


1、油畫風格,震撼唯美視覺盛宴


引言部分我已經為大家介紹了這部英國與波蘭合拍的動畫電影《至愛梵高•星空之謎》所獲得的代表性榮譽和獎項。而該影片也被認為是電影史上第一部全手繪油畫動畫作品,復刻了梵高極具代表性的厚塗繪畫技法。為全世界觀眾打造了一場油畫風格震撼唯美的視覺盛宴。


這部作品也有多項數據和技法可載入電影史:第一部使用PAWS技術拍攝的動畫長片;第一部全手繪油畫動畫長片。


影片的靈感,來自梵高的130多幅畫作和800多封書信,正如梵高曾在他最後一封書信中所寫:“唯有繪畫能表達我的心中所念”,這一理念也成為了《摯愛梵高·星空之謎》創作時的指導原則,用梵高的畫作和他的厚塗繪畫技法來再現他眼中的世界。


而油畫這種美術形式以其獨特的質感而聞名世界,藝術家往往運用對比強烈的色彩,創造極具反差感與立體感的畫面,從藝術資源的角度而言,油畫與電影的內蘊,具有著先天的契合性,都能給人以動感誇張的審美享受。


本片出現的油畫大致分為三類:分別為梵高原畫、加工再創作後的梵高油畫以及電影原創油畫。片中援引的梵高原作共120餘幅,包括著名的《向日葵》《羅納河上的星夜》《阿尼埃爾塞納河大橋》等。


《至愛梵高·星空之謎》沉淪與救贖之間,濃郁色彩背後的熾熱靈魂


他們被直接應用為電影場景或被作為場景中的陳設,最大限度的保留了梵高的個人藝術特色,熾熱燃燒的色彩以及無所拘束的想象,使得片中場景不再是視覺效果上的點綴,而是對梵高藝術精神的致敬。


梵高不知疲倦的創作,使得他的作品幾乎可以拼湊出一個完整的圖像世界,因此這部影片也幾乎完全可以用他的話來講故事。之前的影片多以梵高本人的行為和文字來刻畫他的形象,卻沒有真正通過這個畫家的畫作來表現他的一生,而這正是《摯愛梵高·星空之謎》的獨特之處。


梵高相信繪畫的使命,不是構圖而是色彩,色彩不該是靜止的,應該活動且富有生命。所以這部電影用梵高的原畫作品,為電影場景來進行視覺呈現,真正讓梵高的畫作動了起來,讓整部電影都散發著神秘而優美的藝術氣息。


2、梵高後印象主義美學呈現


後印象主義是法國美術史上繼印象主義之後的美術現象,也稱印象派之後或後期印象派。後印象主義從印象主義的用光和用色中獲得了諸多啟示,但是有與之有著本質區別,是第一個西方現代藝術流派。


在19世紀末不少曾受到印象主義鼓舞的藝術家,開始反對印象派,不滿足於刻板而片面的追求光和色,強調作品要抒發藝術家的情感,開始嘗試色彩及形體的表現性。後印象派藝術家將繪畫的形和色發揮到極致,幾乎不顧及任何題材和內容,用主觀感受去塑造客觀現象。


作為後印象主義的代表人物,梵高、塞尚和高更,被認為是古典主義和現代主義分水嶺的三個最重要人物,高更

也在電影當中短暫出現過,他和梵高同住了一段時間,但後來還是因為矛盾而離開了梵高。


《至愛梵高·星空之謎》沉淪與救贖之間,濃郁色彩背後的熾熱靈魂

高更


三位畫家打破了“繪畫應表現真實”這一基本假設,用不同的方式讓自己的主觀意識來扭曲畫面,畢竟在梵高看來繪畫的任務是要表達個人的感受及情感,他畫中的人物風景等客觀形象都被嚴重扭曲誇張,看著“不像”,但總能讓人感受到一種強烈的情緒,這種繪畫方式直接激發了表現主義繪畫的誕生。


《至愛梵高·星空之謎》沉淪與救贖之間,濃郁色彩背後的熾熱靈魂

塞尚


他們三個同命相連,都是去世後很久才得到社會的承認,也共同開啟了現代藝術的大門,在他們的創作思想藝術觀念影響下,產生了野獸主義、立體主義、表現主義和抽象主義。是他們徹底的改變了西方繪畫的面貌,由客觀表現走向主觀表現並使之走向現代,

他們被譽為“現代藝術之父”。


《至愛梵高·星空之謎》沉淪與救贖之間,濃郁色彩背後的熾熱靈魂

梵高


梵高系列題材的作品,其原始框架本身就已經是標新立異的審美內核,各種形式的藝術作品呈現的都是梵高神秘的故事,而《摯愛梵高·星空之謎》,則是用梵高的一生的畫作來編織神秘的藝術之旅。每一幀油畫都潛藏著深刻的美學體驗,成為一把理解現代藝術的鑰匙。為觀眾揭開了梵高這位深深影響了20世紀印象主義先驅的神秘面紗。


在影片結尾,梵高轉身的一瞬間,畫面由清晰寫實到逐漸朦朧,這實質上也是對其印象派創作風格的著意凸顯。畫作的多線條結構則是梵高內心瘋狂與凌亂的真實映照,梵高的畫作多用點彩畫法,色彩濃烈,色調明亮,具有強烈的對比意味。


《至愛梵高·星空之謎》沉淪與救贖之間,濃郁色彩背後的熾熱靈魂


而電影場景運用的麥田、柏樹、星空等是對梵高猶如火焰般富於激情的躍動筆觸的刻意彰顯。這無疑留給摯愛梵高的觀眾一個更加廣闊的去探知,梵高這個時而抑鬱,安靜時而偏執癲狂,極富個性的生命存在,這便是《摯愛梵高·星空之謎》的特殊的藝術魅力。


二、藝術風格:


1、“羅生門”式的複雜多視角敘事手法,結尾並未給出準確論斷,全憑觀眾自己體會


《摯愛梵高·星空之謎》的敘事手法和日本經典電影《羅生門》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電影以梵高的老友——郵差約瑟夫之子,阿爾芒·魯蘭的送信行動軌跡為主線,伴隨著他行動軌跡變得越發明朗清晰的梵高之謎為暗線。


在魯蘭的這場探秘之旅當中,設計了長短不一的23個會話場景。不同人口中的故事截然不同,難辨真假。這些信息圍繞梵高展開,在內容上相互佐證,形成有效邏輯關聯或存在矛盾,人為設置理解上的障礙,從而使情節跌宕起伏,反轉頻出,對梵高死因的追蹤更顯撲朔迷離,引人思考。


首先馬澤爾醫生懷疑梵高是他殺,如果是自殺,那麼子彈可能射穿頭部、口腔或者心臟,但是梵高中槍的位置在胃部且沒有穿透身體,這證明子彈是遠距離射擊而來。然而加歇醫生則持反對意見,他認為梵高是抑鬱症自殺,而且死前的梵高親口承認,他是自殺,不要責怪任何人。(可我總覺得梵高是出於善良包庇別人)


關於梵高的死因,電影以羅生門式的不同觀點,對此作出了不同的論斷,此外在梵高畫作裡真實出現過的人物,如唐吉老爹、瑪格麗特、艾德琳·拉烏等都基於自己的理解對梵高的所作所為作出描述和評價,拼湊還原了這位幾近瘋癲的藝術天才的多面性,也令觀眾觸摸了梵高孤獨、悲愴但又絢爛無比的內心世界。


最終這封沒有抵達收信人之手的梵高生前信件,引發了觀眾思考,也透過多個與梵高有過接觸之人的追憶,描繪出梵高生前格外無助痛苦的形象,至於梵高到底是自殺還是他殺,影片最後也沒有給出明確答案,全憑觀眾自己理解。


2、緬懷語境和濃烈情感符號的運用,讓電影實現了情感交際活動的最高目標


由於電影需要圍繞著梵高的特定主題展開,所以素材的選取就至關重要。影片的名字《摯愛梵高》《Loving Vincent》,取自梵高給弟弟提奧書信的末尾的自稱“your loving Vincent”。同時也從字面上表達了電影創作者對這位世界聞名的偉大藝術家梵高的仰慕及敬愛之情。


片名就具有非常濃重的感情色彩,為觀眾營造了溫暖緬懷的語境氛圍,這既是一個良好的情感符號,又是一個合適的創作語境。影片也選擇了模仿梵高繪畫風格的油畫形式。讓觀眾看片的過程,既是欣賞一代藝術巨匠梵高經典藝術作品的過程,又是經歷精神洗禮的過程。


片尾曲選用的是美國民謠歌手唐·麥克林的《繁星點點》。這是唐·麥克林在欣賞完梵高著名油畫作品《星月夜》之後的靈感獻禮之作,也算是某種程度上的摯愛。所以當飽含情感的片尾曲響起,也讓觀眾不禁淚目。


影片從梵高的書信、畫作及有關的音樂作品著手,重構了以梵高文化為特徵的敘事語境,確定了特有的梵高式敘事模式與風格,誠意十足,這種真摯的情感本身就已經媲美巫術,

也足以震撼和感動觀眾,實現導演通過影片媒介來進行情感交際活動的最高目標。


這樣強大的電影魅力讓我想起了《電影品格》當中的一段話:


來自柏拉圖的“洞穴幻影”理論和著名宗教起源著作《金枝》。人類產生意識以後,就有了對自我,對世界,對可知不可知,對虛幻和現實的種種聯想,這一切都通過原始巫術展示出來。


在巫術的儀式上,所有參與者在篝火邊,在強烈的音樂和吟唱的麻醉之下,集體進入一種混合著催眠、亢奮的狀態,並且互相傳染,圍繞著巨大的祭品、雕像,或者火焰,總之一切閃耀奪目的東西,最終達到一種共同癲狂的狀態,在極度亢奮之後進入全身的放鬆。


這是人類的基因之一:對儀式的迷戀和依賴。在儀式裡面,人暫時喪失自我,將自我投射到儀式目標物之中,靈魂得以解放,肉體得以放鬆。可以說,現代社會,電影和演唱會,都是這種儀式的延續。看電影也是一種儀式,觀眾,就是儀式的參與者,電影裡面所有的音效和音樂,都是儀式上的音樂。


而導演,無疑是那偉大的巫師。我能理解為何偉大的導演就是巫師,因為巫師是神聖的,是不可以接近的,是說一不二,具有絕對權威的,巫師可以將千萬人趕上祭臺,獻上鮮血來祭奠,沒有那種超凡的領導力是不行的。


《至愛梵高·星空之謎》在我心中也是這樣的巫術。


3、技術與藝術的深度融合,殊途同歸,詮釋梵高之死,哀而不傷


《摯愛梵高·星空之謎》是現代技術和傳統手工繪畫的珠聯璧合之作。把真人演出作為靜止的油畫和動畫電影兩種不同表現方式的橋樑。首先,精心挑選的真人演員先按照劇本演繹,然後有100多位畫師用鮮豔的顏料對其進行藝術潤色,也就是通過油畫的方式讓演員的神態和梵高的原畫做充分的融合,讓梵高的昔日畫作在銀幕上靈動起來。


同時電影採用的是較為罕見的每秒12幀的播放頻次。讓整個電影的畫面即使在油畫的粗糲質感的渲染下,依然能呈現出一種別樣的精緻感和溫暖。另外也透過對梵高昔日畫作的還原,展現了梵高個人風格,及其筆下綺麗的藝術世界。


在傳統觀念中總覺得藝術與技術存在巨大鴻溝,不可逾越。但這部電影在人類歷史上開創了一種藝術與技術雙重並舉的超凡表達,

《至愛梵高·星空之謎》呈現了影視技術與油畫藝術,二者同心協作所能達成的出色的視聽效果。


在21世紀現代高超技術的保駕護航之下,才使得這 65000餘幅油畫作品由靜態變為動態,從而令觀眾看到了梵高神秘莫測的筆觸、出神入化的線條、飽滿明亮的色彩躍然在大銀幕之上,彷彿令觀眾置身於油畫的藝術殿堂。


影片選用了梵高1888年創作的油畫作品《羅納河上的星夜》作為結尾。遠景鏡頭下的幽深河水與璀璨長夜,伴著提奧遺孀的來信,提到了在畫家的生命裡死亡也許並不是最難的部分,“他以死亡這種方式來真正地接近星空”,天才藝術家的一生都充斥著靈性藝術之美。


《星夜》是梵高最為著名的作品,也是最具神秘感的作品,

參考照相技術中的“延時攝影”,我們會發現《星夜》對於天空中星星和月亮的處理是相當超前的,將一段時間內天體的動態描繪在同一個畫面當中,這或許意味著梵高希望在自己的畫作中找到永恆。


即便探討的是梵高的死因,但是,電影的詮釋是哀而不傷的,因為死亡帶走的是他無助的軀體,熾熱的靈魂和內心的斑斕卻被留存於世,並被後人奉若瑰寶,永久收藏。


三、主題表達:


1、 放逐世間的卑微靈魂,孤獨宿命下的藝術之路


(這部分有劇透,電影情節和臺詞的還原,畢竟

我看得很細,甚至有暫停和重複的時候,只為解讀每個場景和臺詞)


梵高作為一個死後成名的偉大藝術家,生前的宿命底色就是孤獨,這在電影中也有很多細節設置來體現梵高的孤獨與無助。


在棲居的小旅館,那個被刻薄的管家形容為“洞穴”的地方,天真活潑,賴在梵高懷中學畫的小女孩被大人抱開,梵高只得喃喃自語:“她沒有打擾我,真的沒有”,神色無限落寞。


《至愛梵高·星空之謎》沉淪與救贖之間,濃郁色彩背後的熾熱靈魂


從當地船伕的口中,我們也能夠得知,梵高在河邊畫畫的時候,竟然因為一隻偷食烏鴉的到來而喜不自勝,“這個可憐的傢伙,他該是有多麼孤獨啊!”觀眾不禁和船伕一起感嘆。


《至愛梵高·星空之謎》沉淪與救贖之間,濃郁色彩背後的熾熱靈魂


不僅深受孤獨折磨,本來出生在一個有著宗教和藝術氛圍家庭的梵高,還是淪落為社會的底層,靈魂深處的卑微感一直充斥著他的心靈。


梵高那次著名的“割耳事件”之後,大家都沒正眼看過他,甚至小孩子們都會欺負他。向他扔石頭,讓他滾遠點,還大聲唱著歌謠嘲笑侮辱他。影片回憶部分的常規黑白色調,此刻看起來極度陰鬱且壓抑。魯蘭覺得他很軟弱,居然讓一群小屁孩追著跑,只能倉皇逃回家。


但是父親的話讓他明白了梵高的真實處境。“他的鄰居欺負他、警察欺負他、市長欺負他,全城的人都欺負!這麼一群人,欺負一個病人。” 並非只有脆弱的人才會自殺,“等你活到很大歲數就明白了,命運甚至可以摧垮那些最堅強的人。”


《至愛梵高·星空之謎》沉淪與救贖之間,濃郁色彩背後的熾熱靈魂


真實的梵高出生在荷蘭一個牧師家庭,父母的第一個孩子(也叫文森特)夭折後,梵高出生,他還有三個妹妹和兩個弟弟,弟弟提奧是他一生的知己,在他窮困潦倒的時候,提奧曾給予他經濟支持,在他精神病發作時,也給他精神支持,弟弟是梵高一生最大的支持者和崇拜者。

兄弟兩人被梵高形容為“心有靈犀”,以至於梵高死後不久,弟弟提奧也因悲傷過度,隨之過世。


母親的冷漠是把梵高推向孤獨深淵的最大推手,她沉浸在失去長子的悲痛中,對梵高沒有給予充足的呵護和溫暖。這一情節在影片中也做了說明,年幼的梵高以為那個失去的孩子一定是完美的,自己怎麼努力也替代不了。


心理學認為胎兒脫離母體沒有立即失去與母親的連接,而是在與母親的相互接近和信任關係中逐漸形成獨立的自我,而與母親在這一過程中建立的親密關係影響著個體獨立後的人格狀 態。如果母親由於情緒低落,不能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愛和撫慰,這會使之趨於自卑、冷漠、孤獨、絕望。


《至愛梵高·星空之謎》沉淪與救贖之間,濃郁色彩背後的熾熱靈魂


這份童年創傷,梵高終其一生都在尋求治癒,但還是失敗告終!


梵高也曾試著融入家庭,努力活成父母希望他成為的模樣。在他叔叔的畫鋪工作了一段時間,最後被趕出來,已經很不光彩,他也曾嘗試父親的工作,但考試對他來說太難了。後來他只能成為一名卑微的傳教士,喪失了人生的光彩和希望。


這時候只有弟弟提奧無條件相信他,還說文森特如果願意努力奮鬥,他會一直支持,就這樣單純善良的提奧開啟了自己的“提款機”之路。有了資金支持和兄弟信任的文森特大受鼓舞,在28歲的時候第1次拿起畫刷,在追求藝術的路上,再也沒有任何事物阻擋他的腳步。


後來梵高去了巴黎。當時西方很多出名的藝術家都來到法國,大師雲集,莫奈、特魯茲、西涅克、伯納德、馬奈……巴黎可是藝術界的中心,有錢人就在唐吉的店裡購買畫作。通過這位梵高筆下的人物,我們得知,很多人都想在巴黎出名,然後就滿足了。但梵高只是把斑斕喧譁的城市當成一處落腳點,暫時學習的地方,他致力於走出一條完全屬於自己的藝術道路。


《至愛梵高·星空之謎》沉淪與救贖之間,濃郁色彩背後的熾熱靈魂


他是一顆冉冉上升的新星,掀起了一場藝術革命。僅僅8年,他從一位業餘畫家變成一位極具影響力的藝術家,堪稱奇蹟。莫奈稱他為獨立藝術家畫展上一顆閃耀的明星,然而梵高卻結束生命,死在了黎明前夕,很多人覺得梵高成了藝術的殉道者,但唐吉老爹卻難以置信,無比惋惜。


生前卑微窮困的畫家,在死後大放異彩,孤獨的藝術之路,在後世卻湧現出無數的追隨者和狂熱粉絲,梵高的一生,吃虧在太過短暫!


2、 絢爛色彩背後的熾熱情感,以《向日葵》為例


梵高畫作的色彩看起來非常特別。

那是因為一般畫家作畫會反覆調整顏料的顏色,而梵高在作畫的時候秉承“顏料不調主義”,把不經過與其他顏色調和的顏料直接畫到畫布上,這樣顏色的純度和飽和度就很高,給人一種鮮亮和跳脫的感受。


傳說梵高對色彩極度敏感,僅僅黃色一種顏色就可以分辨出200多種(堪稱天才),而且梵高的畫不是從最開始就色彩豔麗。他的前期作品比如《吃土豆的人》,都是偏灰暗的風格。


《至愛梵高·星空之謎》沉淪與救贖之間,濃郁色彩背後的熾熱靈魂


當他從荷蘭來到巴黎之後,梵高與印象主義畫家接觸後,開始在色彩上受到巨大啟發,並受到日本浮世繪的影響,走上了色彩濃重的路線。甚至他還畫過模仿浮世繪風格的作品,也是他繪畫創作的重要分水嶺。


而這樣絢爛的色彩也代表了梵高本人的熾熱情感。情感是藝術的靈魂,沒有情感藝術就沒有生命,馬蒂斯說:“色彩的主要目的應該儘可能的為表現服務”,所謂表現,也就是畫家的內心感受。梵高也正是由於在作品中傾注了熾熱的情感,才實現了繪畫的生動。


他的一生短暫貧苦,屢遭挫折。無論是在愛情還是親情上,都備嘗艱辛。但他卻通過自己的畫筆,運用絢爛的色彩,把熟悉的人和事物,把生活中的所有細微的美好展現在世人面前,

就像影片中的姑娘對梵高的描述“a nice quiet man”,他極致溫柔的內心不會錯失哪怕最脆弱的美,他熱愛鮮花和生命,熱愛生活中的一切。


他的每一幅作品都像一團團用自己的生命燃燒的火焰,被後世賦予了神秘的意義,影響深遠。梵高最著名的《向日葵》系列,作為一種靜物畫,卻蘊含著莫名的激情。法語中的向日葵是“落在地上的太陽”。而梵高用明亮的黃色來表達自己對光明的嚮往。


《至愛梵高·星空之謎》沉淪與救贖之間,濃郁色彩背後的熾熱靈魂


他筆下的每一朵向日葵都是一團火,細碎的花瓣像火苗,而整幅畫就是熊熊火焰。畫面雖然都是由黃色料組成,但是又具有細微的差別,也只有梵高這樣對色彩極度敏感的天才,才能做到。


他對自己的《向日葵》是這樣描述的:“向日葵,稱得上是我的東西。我想畫上半打的向日葵來裝飾我的畫室,讓純淨的或調和的鉻黃在各種不同的背景上,在各種程度的藍色底子上,我要讓這些畫配上最精緻的塗成橙黃色的畫框,就像哥特式教堂裡的彩繪玻璃一樣。”


這是愛的最強光。這是梵高內心火熱情感的噴湧,向日葵是生命的象徵,燦爛的色彩中釋放了他對生命的狂熱,在梵高的精神世界裡,一切都充滿著生命。他用近乎太陽般明朗的色調,奔放而熾熱的筆觸,將生命的熱情如火焰般在畫布上燃燒。


3、命途多舛的藝術天才,生命的沉淪與救贖,童年創傷造成“強迫性重複”


梵高的一生,對於母愛和父愛,都是求而不得的狀態。在家庭中也只有弟弟提奧的關心。他自己頗為無奈,“永遠像一個徘徊不已的漂泊者,無論走到哪裡,總是既得不到休息,也找不到食物。”他好像是這個世界的寄居者,不受歡迎的外星人。


雖然對家庭婚姻有著強烈的渴望,當然還有真摯的愛情。但幼年家庭生活中缺少的愛讓他不斷重複悲劇式的結局,進而不斷自我否定。追求愛情失敗,親情遇冷,梵高的性格和心理愈加乖張。


幼年時期與父母關係矛盾的弊端逐漸顯現,在不同的人際關係中,他重複著父母與他的角色關係。他想在別人身上找尋早年缺失的愛,然後循環著失敗的結局,這樣的結局就讓梵高更加憂鬱和孤獨。在潛意識當中梵高不斷地尋找讓他痛苦和失敗的情境去重複童年的經歷。

這在心理學上也有專門的解釋,即讓消極或破壞性的行為反覆持續,心理學上稱為“強迫性重複”。


《至愛梵高·星空之謎》沉淪與救贖之間,濃郁色彩背後的熾熱靈魂


英國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瓊斯為“強迫性重複”作出了詳細的定義:一種盲目的衝動,重複早期的經驗與情境,無關乎能否得利,也不管引起的是快樂或痛苦。不管這種行為危害多大,或多麼具有毀滅性,個體總是被迫一再重複它,而自己的意志根本無能為力,控制不了這種強迫性。


這是一種童年創傷,來自於原生家庭。往往當事人自己意識不到,幼時的記憶被藏在“無意識”裡面,默默地影響人的行為。弗洛伊德曾說:“如果沒有能夠消化好創傷,那些被壓抑了下去的東西註定會變成當下的經歷被重複出來”。


《至愛梵高·星空之謎》沉淪與救贖之間,濃郁色彩背後的熾熱靈魂


後來,梵高來到法國,遇到同屬後印象派的互相賞識的摯友高更,從友情濃烈到吵架鬧翻,造成致命打擊,梵高的心理開始極不穩定,疾病癒加嚴重。做出了著名的“割耳事件”。後人分析梵高對友人的心理可能是又愛又恨,矛盾起源於早年與父親的關係。


梵高內心痛苦的矛盾一直存在於他的作品中,從他作品顏色的選取到作品構圖,都透露出來內心深深的憂鬱,理想與現實、自我與世界、情感與理智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他開始封閉自己,愈加沉默寡言,唯一與外界溝通的方式就是創作。


《至愛梵高·星空之謎》沉淪與救贖之間,濃郁色彩背後的熾熱靈魂


梵高說:“我越是年老醜陋,令人討厭,貧病交加,越要用鮮豔華麗,精心設計的色彩為自己雪恥”,這就是為什麼梵高後期極其喜歡用明亮的色彩、對比色,這種畫家不敢隨便用的顏色,卻被內心糾結矛盾趨近瘋狂的他駕馭得淋漓盡致。梵高的病情也是時好時壞,掙扎在沉淪和救贖之間,無法自拔,直到最後麥田裡的一聲槍響。(雖然搞不清楚自殺還是他殺,起碼影片是羅生門式的結局)


影片的結尾,梵高希望別人如此評價他:“這位畫家,所思甚深,所感慎柔。”而梵高的一生真的是用自己的生命在為藝術奉獻。短暫的10年藝術生涯也是自我探索的艱難過程。他孤獨又不乏熱情,卑微又信念堅定。他最終還是實現了自己的藝術夢想。


我們都能從他的《星空》中感受到神秘與孤獨,也能從怒放的《向日葵》當中體味到生命和熱情。無論是幸福還是痛苦,梵高的眼神中始終有著對藝術的狂熱,被那個醫生刻薄的管家稱為“瘋子”的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尋找救贖,免於沉淪。所以一直不相信梵高是自殺,更傾向於這是一場善意的包庇。


《至愛梵高·星空之謎》沉淪與救贖之間,濃郁色彩背後的熾熱靈魂


結語:


昨晚決定從私人珍藏片單裡優先選中這部電影來看,是因為“現男友”這位“資深電影博主”在頭條的推薦。預測奧斯卡獎項準確率90%以上,是真的愛電影。


《至愛梵高·星空之謎》沉淪與救贖之間,濃郁色彩背後的熾熱靈魂


《至愛梵高·星空之謎》的宣傳語是“用一個回眸讓你淚流滿面”,起初我將信將疑,但當電影結尾,文森特·梵高在銀幕上緩緩回眸。那個背影,那個眼神,包含了太多的內容,瞬間擊中心臟。


相信我,無論你愛不愛瘋狂的畫家梵高、懂不懂後印象主義,當你看到那一幕,也一定會流淚!導演用電影的方式,讓我們走進一個天才的內心,那些激情和壓抑、掙扎和解脫、困頓和失意,都鐫刻著難以言喻的孤獨。而這種穿越時空的孤獨成為了某種介質,讓我們觸摸到相同的脆弱。


這個世界上每個孤獨的人,內心都有一片星空,所以我們都——至愛梵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