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都是沒有朋友沒有自我的孤獨者。

不會愛,愛變害。愛和害的共同點是它們都是一種能量,區別是愛會給人美好的感覺和正能量;而害是一種負能量,給別人帶去痛苦感覺的能量。若我們真心誠意地誇讚別人,一定會給人美好感覺。相反則令人傷心難過。

但是當我們不能理解愛的真正含義時,可能就無從正確地傳遞出愛來。


他們都是沒有朋友沒有自我的孤獨者。


愛最終是要看在終點接受的人的感覺。

一旦我們站在錯誤的標準上,打著愛的旗號令人傷心不算,甚至後悔莫及。

01.

電影《陽光普照》中駕校陳教練的大兒子阿豪高大英俊,學習優異,乖巧懂事,溫柔體貼,是大人口中所謂的“別人家的孩子”。

小兒子阿和與哥哥完全相反。佝僂矮小,學習差,打架鬥毆,是個“問題少年”。

某天阿和被欺負,叫上兄弟菜頭嚇唬對方,卻沒想到菜頭一揮菜刀,把對方的手砍了下來。

他們都是沒有朋友沒有自我的孤獨者。


少年的一瞬衝動,卻釀成了不可挽回的後果。二人被告上法庭,送往少年輔育院。當被法官問有什麼看法時,父親回答得無比冷漠與厭惡:希望你們把他關到老,關到死。

小兒子劣跡斑斑,被父親視為棄子。他將關注都傾注在完美的阿豪身上,尤其是阿和關進去後,阿豪更是成為了這個家唯一的光和希望。“把握時間,掌握方向”是父親的人生信條,為了鼓舞阿豪,他將印著重要信條的筆記本送給兒子。

被關照,被期待,別人眼裡完美無缺的阿豪。卻在某個平常的夜晚,他洗好澡,疊好衣服,刪掉手機的簡訊後,從高樓一躍而起,隕落得悄無聲息。


他們都是沒有朋友沒有自我的孤獨者。


沒人發現阿豪的異常。即使事故現場就在眼前,但沒人敢相信這是事實。好端端的,那麼優秀,又讓人放心的阿豪,怎麼會做出這樣的事?

02.

電影《青春派》很值得我們觀看。影片中的母親深愛著兒子,不惜辭去工作,告別愛人,專心陪著兒子衝刺高考。而最終的結果是:母親過分的關愛,讓兒子都對她心懷不滿,兒子高考落榜、丈夫提出離婚,母親的愛越走越偏。幸虧她及時懸崖勒馬,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而另一位母親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去年我將《無聲告白》讀完,感觸薄深。


他們都是沒有朋友沒有自我的孤獨者。

03.

《無聲告白》告訴家長,如果沒有足夠的愛,有方法的愛,請不要盲目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來。孩子的眼裡應該充滿希望和明媚,而不是絕望和暗淡。

生老病死是正常,無關我們的痛癢,但如果是什麼特殊的情況下,一個年輕的生命消失,還是會引發一些真實的慨嘆、憐惜與悲嗆。

就在這一刻,我知道我感覺到的寒意來自何處——

教育是一個社會的人文基石,母親是一場修行。首先得教育好自己,才能教育好孩子。

我親眼看到身邊一些例子,得了腦癱的孩子考上了大學,小時候數學考個位數的孩子後來也考上了大學。想讓孩子呈現最大的智慧和能力,那就是將一隻只小羊放在遼闊的草原上自由奔放、自然成長。


他們都是沒有朋友沒有自我的孤獨者。


很多家長都期望把孩子教育得出色、優秀、拔尖,甚至將自己未能夠完成的願望試圖在孩子身上完成。這會給孩子的生活帶來額外壓力,他們會活得越來越不快樂。

生命中不快樂的源泉是什麼 ?是比較。事實上,一個人生命的成長,工作的進步跟別人是沒有關係的。所以,要教育孩子,第一就是先教育好自己,先讓自己在這個平凡的世界上,達到一種在精神上心滿意足,在夢想上保持追求。

《無聲告白》這本書作者:伍綺詩用了六年的時間寫完。細膩的筆觸令人膜拜,每一個文字扣人心絃,它探索了身份危機、人生成就、種族、性別、婚戀、親子、教育、家庭以及個人道路……這是一部“光芒萬丈”的小說。任何一處都將刺痛於我的心,每一個細節我都不曾放過。從頭到尾細心拜讀,在我們生活中有很多與莉迪亞相似的孩子,也有許多與瑪麗琳相似的母親。


他們都是沒有朋友沒有自我的孤獨者。


《無聲告白》封面寫作: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翻開第一頁: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這樣的開頭使我不得不往後看,然而,書讀到一半還不知道這位漂亮的混血女孩是怎麼死的,只好接著往下看。

一個家庭裡母親的位置是無人能夠代替得了的。身為一個哈佛大學肄業女大學生瑪麗琳,婚後的生活在別人眼裡或許是幸福的,但是對於她的內心,卻始終充滿掙扎痛苦、遺憾。遺憾自己沒有完成的學業,遺憾自己變成了一個每天忙不完的繁重家務的家庭主婦。她看到鄰居太太漂亮的身材,受人尊敬的職業,瑪麗琳不甘平庸,一心想與眾不同;心中的理想把她折磨得寢食難安,這份揪扯令她失去了作為母親的敏感,妻子的職責。終於,在莉迪亞五歲時她消失在這個家庭裡。她想重新找到人生的方向和自己的存在感。但是,她這種離開是自私的,她的離開成了全家人的噩夢。兩個孩子沒有規律的生活,飽一餐、餓一頓,沒完沒了地看電視,不知道白天與黑夜;在學校裡同學們的竊竊私語、老師用同情的目光看他們……他們失去了對生活的信任,變得驚恐萬分,母愛所能給予的那份成長的安全感完全被這次離家出走所剝奪。丈夫每天都守在電話機旁,根本沒有睡在床上過,生怕錯過瑪麗琳打來的電話,一連幾次,他都沒有錯過,只有一次帶孩子們出去買食物錯過了一個電話;詹姆斯:每天心情糟糕透了,從來沒有發過脾氣的他,有一天,他打了兒子——內斯。有人說:有出息的孩子都是打出來的。非也!這也要看什麼環境。生在農村家家戶戶都打孩子,不足為奇,也不會給孩子造成傷害;換成在美國,家長們對孩子行動、語言都很溫暖、友好,如果出格了就會給孩子心裡造成傷害和陰影。那一次,詹姆斯給兒子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傷害。

而這一切的一切,瑪麗琳是所有事情發生的根源。


他們都是沒有朋友沒有自我的孤獨者。


當瑪麗琳回來以後,全家人並沒有欣喜若狂,而是變得小心翼翼,敏感的孩子們容忍母親每天不做飯,容忍母親提得任何要求,女兒莉迪亞怕再次離開他們並接受容忍母親把全部人生的希望寄託在自己的身上。然而,莉迪亞並不快樂,但誰也沒看出來她內心的苦楚。

莉迪亞最後變成了一個敏感孤立的姑娘。在哥哥內斯即將要去哈佛大學的時候,莉迪亞選擇了離開,因為哥哥本來是她最堅定的依靠,她無法想像沒有哥哥在身邊的日子是怎樣的惶恐,壓抑——沒有同伴,朋友的莉迪亞內心的痛苦母親瑪麗琳完全不曾察覺到。瑪麗琳從來沒有去關心過孩子們內心的需求,一份以自己的需求為出發點的所謂愛是自私的,那——不是愛!

父母種下的種子總會在孩子身上生根發芽的。孩子在什麼樣的氛圍中長大,他將會成為什麼樣的人。詹姆斯一副膽小,懦弱猥瑣的性格,與他成長的環境有直接的關係。

期望、負責、要求,這些並不意味著愛。這是個錯誤。

要求,期望或所謂的負責,僅僅是恐懼的另一種化身。我們因為自己有恐懼,期望在孩子身上得到安全感。這是多麼自私的行為。無形中把孩子當作家庭裡的“人質”,他們能快樂嗎?

明天、後天、下個月、明年——從現在往後的許多年,瑪麗琳、詹姆斯、內斯、漢娜仍然會梳理各種細節,回憶莉迪亞的面容,在心中描摹她的輪廓。

他們都是沒有朋友沒有自我的孤獨者。


在瑪麗琳拉開莉迪亞房間的窗簾、敞開櫥櫃、拿下架子上的衣服,會想起她;某一天,他們的父親來到了一個派對上,他頭一次沒有先迅速掃一眼房間裡的那些金髮腦袋,這時,他想起她。當漢娜用一個自己熟悉的動作把頭髮拂到耳朵後面時,會意識到,這個動作是從莉迪亞那裡學來的。還有內斯,很久很久以後,在寂寞的太空中俯瞰藍色的地球時,他會再次想起他的妹妹,這個習慣一直在內心深處召喚他們的全家人。

十六歲的莉迪亞死了,可沒有人知道,她是沒有朋友沒有自我的孤獨者。

母親瑪麗琳卻認為女兒是快樂的好學的。她不知道莉迪亞所表現的好學只是想要母親的陪伴。

莉迪亞終其一生都在按部就班過母親期待的人生。

他們都是沒有朋友沒有自我的孤獨者。


她迎合母親的期盼扼殺可憐的夢想,在索然無味的逼迫中 ,莉迪亞反抗了。

她迫切的想要自由想要愛想要正常的人生。裝在身體裡的靈魂如果一直是死的,那也還好,如果恰巧醒了,又無勇氣掙脫,註定一生痛苦。

其實很多孩子都是莉迪亞,家長懷著夢想沒有實現卻把它寄託在孩子身上。令孩子沒有童年和快樂。

在這個過程中,有些人徹徹底底活成別人丟掉的夢想,有些人茅塞頓開活出自己。願你我皆能反璞,歸真,懷揣夢想為自己而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