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設備台州也有 使用過程猶如“闖關”危重症病人“最後的救命稻草”,使用門檻極高


這種設備台州也有 使用過程猶如“闖關”危重症病人“最後的救命稻草”,使用門檻極高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全國有多位病人在垂危之際,經過ECMO(體外膜肺氧合,俗稱人工心肺)治療,病情好轉。業內認為,ECMO是新冠肺炎危重症病人“最後的救命稻草”,意義重大。

不過,這種在關鍵時刻能救命的設備,目前全國存量只有400臺左右(不計港澳臺),我市只有寥寥六七臺。為什麼這種技術和設備不能廣泛應用?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ECMO是新冠肺炎危重症病人 “最後的救命稻草”

ECMO是目前針對嚴重心肺功能衰竭最核心的支持手段,這是一種醫療急救技術設備,可以起到人工肺和人工心臟的作用,為危重症的搶救贏得時間。

據瞭解,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國內第一例用ECMO搶救回來的危重症病例是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急診科實施的。目前,全國已有多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在ECMO支持下轉危為安,國家衛健委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中也進一步強調,對於嚴重的新冠肺炎患者,要考慮使用體外膜肺氧合(ECMO)。

台州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秦傑是台州恩澤醫療中心(集團)ECMO團隊成員之一,他介紹,新冠肺炎患者最主要的病灶是肺,患者常因肺功能受損嚴重、呼吸衰竭而死。在沒有特效藥的情況下,如果能及時用上ECMO,將為患者的病肺恢復創造時間,患者存活的機會更大。

正在武漢支援抗“疫”的秦傑,負責的患者以普通型為主。他發現,隨著病情進展,患者的肺部病變逐漸加重,患者逐漸出現呼吸衰竭(無法通過自主呼吸為身體提供足夠的氧氣並排出二氧化碳),這種呼吸衰竭如果沒有得到有效的呼吸支持,將繼續加重並危及生命。

“不僅是新冠肺炎,因各種疾病導致肺功能受損的患者都會經歷這個過程,需要給其提供呼吸支持。從輕症到重症,逐步給予普通吸氧、高流量吸氧、無創呼吸機、有創(氣管插管)呼吸機。如果這些支持都能及時實現,可改善患者的預後,增加恢復機會。”他說。

然而,此次部分新冠肺炎患者的肺功能受損進展很快,肺功能損傷太嚴重,即便給予上述呼吸支持,也往往不能改善患者的病情。而且高條件的有創呼吸機會造成肺損傷,進一步加重病情,這時候可能就需要進一步採取ECMO技術。

這種設備台州也有 使用過程猶如“闖關”危重症病人“最後的救命稻草”,使用門檻極高

圖源於網絡

秦傑表示,ECMO是呼吸支持的最後一步,上機後,由人工肺替代維持生理機能,向死神買時間,患者的肺得到充分休息並恢復,才有好轉的機會。

第二道難關:併發症的預防和處理

ECMO作為一項有創技術,面臨著很多併發症,這些併發症嚴重時可能會危及生命。這些併發症中,最常見的是出血、感染、下肢缺血壞死等。

“上機期間,為了讓血液在人體和機器間循環流動,必須要使用抗凝藥。但是,抗凝劑對人體的副作用很大,導致出血的幾率很高。我們的目標是既不形成血塊,又不造成出血,這個平衡點很難找,而臨床上最多見的病例是既有血塊又有出血,所以需要每天對病人使用的抗凝藥劑量進行調整。”秦傑說,即便如此,嚴重的出血仍然無法完全避免。

有個病人,在上機第三天其他情況都有所好轉的情況下,突發腦溢血危及生命。

有個病人,上機3天后消化道大出血,每次大便裡都是鮮血和血凝塊,輸血上萬毫升才救回來。

還有個病人,腹股溝穿刺處及後腹膜大出血,血色素掉到了4-5g/dl,意味著身體裡2/3的血都流掉了,當時很多醫生覺得肯定救不回來了。秦傑一方面給病人大量輸血,一方面靠人力止血。“當時叫了3個規培醫生,一人一小時,輪流按壓止血,從晚上8點多到第二天早晨,終於把血止住了。按壓止血的時候下肢缺血嚴重,當時很擔心病人的腿保不住,後來運氣好,人沒事,腿也恢復了。”

在必須用抗凝劑的前提下,怎麼減少上機期間的出血?秦傑和團隊醫生一直在摸索。“穿刺過程中儘量一次成功,少扎一個洞,出血風險就降低一點,萬一出血要按壓效果也好一點。結合患者情況綜合考慮抗凝藥的劑量,密切監測、及時調整。熟悉出血、止血機制,不同類型的出血情況,使用不同血製品,可以達到更好效果。這都是這幾年積累下來的經驗。”

另一個嚴重併發症是感染。

靠ECMO維持生命的患者,除了ECMO的兩根置管外,往往身上還同時插著呼吸機、導尿管、胃管和一些深靜脈導管,這些管子破壞機體屏障,容易成為細菌進入人體的捷徑,感染風險很大。

一般人工心臟(VA-ECMO)的上機時間為5-7天,人工肺(VV-ECMO)的上機時間為7天以上甚至長達幾個月。而上機時間越長,感染的風險越高,所以使用人工肺的患者感染風險更大,導致死亡率增加。譬如新冠肺炎患者,上機時間久,反覆感染的風險極大。

第三道難關:是機器參數設置

患者上機後,所有的機器參數設置都是由醫生手動操作。血液保持多少流速剛好滿足身體需要?呼吸機參數要如何設置,太高會損傷肺,太低對肺的後期恢復也有影響。這些都需要豐富的理論基礎和實際管理經驗來支持。

第四道難關:是撤機

上機的目的是為了撤機,上機困難,撤機同樣不容易。ECMO只是臨時代替了患者的心肺功能,並不治療疾病,這時候需要針對病因進行治療,原發病能否得到有效治療,是能否撤離ECMO、患者得以生存的關鍵。對於病情好轉的患者,撤機相對容易;但對於經綜合治療後,恢復希望還是渺茫的患者,家屬往往難以決定,需要醫生根據經驗給家屬提供建議,一起溝通,幫助家屬做決定。

對於大部分病人,醫生能根據經驗預估出其恢復情況,但還有少數病人,出現的意外讓人措手不及。秦傑說,這種情況最讓人難受,有的病人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希望近在眼前,卻在撤機前一兩天因為各種併發症突然去世,這種情況家屬往往難以接受,醫生也會有挫敗感。但每一次失敗都會成為經驗教訓,為以後的病人帶來更多生存的機會。

ECMO使用門檻高

既然ECMO在關鍵時刻能救命,為什麼不給患者都用上?秦傑解釋,任何一種生命支持設備都有其利弊,對於病人和醫生來說,使用ECMO的門檻都比較高。

對病人來說,“ECMO一響,黃金千萬兩。”ECMO設備耗材高,以至於病人一旦上機(人工肺或人工心臟開始運行),開機費就要5-10萬元,全程往往需要花費二三十萬元,甚至要五六十萬元。高昂的治療費讓部分病人無奈放棄。

對醫生來說,使用ECMO難度高,時刻考驗團隊的技術和後期管理能力。

台州醫院於2013年開展第一例ECMO治療,當時是由外地專家支援完成。首例自主實施的ECMO治療直到2017年才完成。

“在過去的幾年中,我們一直在積累相關經驗和技能,並不斷地派相關醫生外出進修學習。”秦傑說,病人上機前,考驗的是醫生的穿刺、插管技能,上機後,對於各種併發症的管理和處置更是一大難點。有的病人因為穿刺、插管環節出意外失去救治機會,有的病人則因為上機後出現併發症去世。

基於各種難點,我市目前只有台州恩澤醫療中心(集團)和天台縣人民醫院的ECMO團隊能熟練掌握這項技術,還有幾家醫院正在逐漸開展該項技術。其中,台州恩澤醫療中心(集團)有3臺ECMO、兩個團隊,2019年救治了大約60個病人,大多是心臟問題,少數是肺有問題,成功率約為60%。這些數據,在全省已居於前列。

做一次ECMO,醫生要“闖”哪些難“關”

從確定給病人進行ECMO治療起,整個團隊就要做好“闖關”準備,尤其是因為心臟猝死做ECMO的患者,死神就在邊上等著,時間緊迫,搶救難度極高。

秦傑介紹,以時間最緊迫、難度最高的ECPR(使用ECMO技術做心肺復甦)為例,一個心臟驟停病人從進急診開始計時,加上團隊到達現場、家屬談話簽字和術前各項準備,一般一小時內可完成上機。在整個治療過程中,團隊面臨著層層難關。

第一道難關:團隊集合並完成穿刺上機

心臟驟停患者往往在非正常工作時間到達醫院,此時需要團隊(3名醫生+1名護士)快速到達急診並完成穿刺上機。而在緊急的情況下,穿刺的難度也大大增加,能否在有限的時間窗內儘快準確地完成穿刺工作是成功與否的關鍵。

穿刺點一般在腹股溝,位置不準確或管子大小不合適,都可能導致穿刺失敗、下肢缺血壞死等併發症。穿刺成功後還要關注置管子深度,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淺,否則都會影響正常供血。

“最難的還是穿刺置管操作,需要醫生不斷訓練提高穿刺水平,同時要熟練掌握床邊超聲引導技術,避免穿刺失敗及偏移。除了穿刺之外,還要求醫生準確評估股動脈大小,選擇合適型號的導管置管,這些管子內徑一般為6-7毫米,一般要求不能超過血管內徑的2/3,以免堵塞血管,造成下肢缺血壞死。相對來說,男性和正常體型的人血管條件更符合手術要求。”秦傑說,去年,有個外地同行接診的一個女病人,因為血管太細,醫生換上最細的管子,但努力了兩個多小時還是放不進去,最後無奈放棄。

穿刺、置管完成,患者上機成功,ECMO代替停搏的心臟工作,往往還要冒著很大的風險轉運患者到心導管室,由心內科等團隊尋找心臟




台州晚報 記者 林櫻/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