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米煮成一鍋粥——《闔閭王朝》

歷史小說不好寫。太虛,是小說。太實,是歷史。虛虛實實,虛實相生。

實的是有名有姓有文獻的歷史人物和事件,虛的是有血有肉有細節的文學敘事和描寫。

史料豐富還好辦,故事框架人物刻劃有個倚靠。年代久遠印跡模糊,要把零星碎片綴連成篇,來龍去脈順理成章,庶幾等於無米之炊。

江蘇作家高仲泰先生以驚人的想象力和紮實的考察功,用“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增稠手法,添柴續水,硬將一把米煮成了一鍋粥——《闔閭王朝》。

一把米煮成一鍋粥——《闔閭王朝》

太遠了,春秋戰國。司馬遷的《史記》也沒幾行字,關於闔閭。坊間流傳的,伍子胥過昭關一夜白頭、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你來我往此起彼伏、范蠡西施的忍辱苟且和詩意遠方、孫子兵法、臥薪嚐膽……

我知道的,大概就這幾個雪泥鴻爪。噢,還有孫武練兵,斬倆妃子,粉黛嬌娥立馬變為娘子軍。

小說有60多萬字,把虛渺渺的遠影,變成沉甸甸的大部頭,又疑心洋洋灑灑起伏跌宕的還原度。

歷史小說,只能真真假假,只能!否則沒法下筆。一張白紙好畫圖。沒多少先人的話語定論,留白多,正可馳騁情思潑墨揮毫。

一把米煮成一鍋粥——《闔閭王朝》

《闔》中的故事頗有吸引力。起筆就是處境困厄深藏不露的公子光四處轉悠,發現同樣處境困厄微露端倪的難民伍子胥 。一個求賢若渴,一個滿腹經綸。於是,暗中串通密謀策劃,好戲開場出出精彩。

且慢!還有用兵如神的孫武——國防部長,搖唇鼓舌的伯嚭——外交部長。戲班子湊齊了,歷史舞臺的大幕拉開。

大致說說,不便劇透太多。伍子胥先出點子找刺客,幹掉昏王,篡權,公子光登基,成了吳王闔閭。一邊大興土木修建新城(吳大都,考古發現遺址),又覓到高人——從齊國來此避亂歸隱的孫武,厲兵秣馬大搞軍演。

一邊請出恪守周禮言而有信的叔父季札,周遊列國遊說表態,吳國的大動作只是保家衛國,絕無稱霸野心。我們遵循和平相處五項基本原則,互相尊重互不侵犯等等。信誓旦旦,天花亂墜。

一把米煮成一鍋粥——《闔閭王朝》

鄰國楚,超級大國,欺負周邊,苦楚久矣,頭號強敵。更有伍子胥與吳王的君臣協定:我幫你強大,你幫我復仇——楚平王滅族的血海深仇。

最後,伐楚開打。楚國郢都重兵把守固若金湯,以逸待勞易守難攻。吳軍日夜兼程千里奔襲,加上糧草輜重,只宜速決,拖延不得。怎麼打?孫武自有錦囊妙計。

我問作家,這場大戰可有史料?沒有。都是你編的?趕上孫武了。嘿嘿,孫子兵法看多了就會打仗。

一把米煮成一鍋粥——《闔閭王朝》

小說的人物塑造,性格多面,立體豐滿,貼近真實人性。

闔閭禮賢下士廣納人材,為了君王志和強國夢。也有小九九,強把大齡而蠻橫的妹子嫁給伍子胥,又想娶孫武的妹妹(虛構人物)。大家拴在一根繩上,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一把米煮成一鍋粥——《闔閭王朝》

伍子胥更有城府,老謀深算。全力輔佐闔閭的春秋大業。他可不是白求恩,不講國際主義精神,精著呢。吳國崛起之日,就是他揚眉吐氣之時。鑄別人的劍,雪自己的恨。為此,委曲求全,來日方長,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打下楚都,瘋了。兒子昭王跑了,找到楚平王墓,掘墳鞭屍,換了個人,白髮披散面目猙獰。孫武率得了三軍,管不了宰相。

一把米煮成一鍋粥——《闔閭王朝》

孫武活得很擰巴。出生兵法世家,武藝高強,深諳用兵之道。借別人的鍋,煮自己的肉,一邊撰寫兵法,一邊實戰驗證。但內心深處是滿滿的婦人之仁,厭惡戰爭,披掛上陣威風凜凜的大將軍?得了吧,不稀罕。

再者,兵者,詭之道也。兵不厭詐。這人卻不諳世故,直來直去,簡單率真。真的假的,我問作家。真的,有史料。最後打下郢都,回師吳國平定叛亂,不辭而別,留下最後一篇兵法:不戰不兵,閒雲野鶴。

一把米煮成一鍋粥——《闔閭王朝》

看作家訪談,得知更古的時候,一切講禮,包括打仗——禮戰。被後人笑掉大牙的宋襄公,要等對方陣勢排好,再動手。

真沒什麼好笑。荷馬史詩《伊利亞特》描寫的戰爭也這樣。準備好了沒有?沒呢,再等會兒。開打,你死我活。暫停,坐在一起拉家常,遞煙點火。

看著眼熟,哪是戰場,體育賽事吧?恍悟奧運會的起源,敢情是軍事大比武。投擲射箭奔跑競走,都是作戰基本功。

小說寫出了時代大背景,春秋晚期禮樂崩壞,季札就是宋襄公一類不識時務眾人取笑的呆子。

一把米煮成一鍋粥——《闔閭王朝》

畢竟兩千多年了,古人有古人的活法。蹴鞠的玩法、鑄劍的門道、馬掌的發明、戰車的改進、“車戰廢而首功興”的名堂、伍子胥建都的“費資”籌措等,書中寫得頭頭是道。沒在史料堆裡灰頭土臉下一番苦功,不可能這麼有鼻子有眼。


用現代大白話,講古代人和事,要活靈活現,有帶入感,先坐幾年、十幾年的冷板凳吧。

一把米煮成一鍋粥——《闔閭王朝》

有意思的是,伍子胥、伯嚭、范蠡,都是楚國人,都跑到太湖兩邊各為其主,大顯身手叫板對陣,風雲際會精英薈萃。吳國的兩位是政治避難,範大夫則是雲遊雅士。

看來,民間“九頭鳥”的說法,由來久矣。

一把米煮成一鍋粥——《闔閭王朝》

歷史力求客觀公正,雖難免摻有書寫者的臧與否。文學要有形象性情感性,歷史文學無疑融入了作家的歷史觀價值觀。

這部小說寫了大量的陰謀暗算、伏擊廝殺,卻通過最會打仗的孫武,一再表達對田園牧歌生活的嚮往,形成了戰爭與和平的對峙張力。

這並不矛盾,翻開歷史,就是一幅血與火的長卷,沒有消停過。他迴避不得,迴避不得!追昔撫今,大寫戰爭的殘酷殘忍殘烈殘暴,是為了以後,不,永遠不再有生靈塗炭的人間地獄。

這是作家的美好企盼,也是他的寫作動機。尤其這一幕幕慘劇的主要場景,就是他生於斯長於斯的故鄉——無錫。有評論家說,家園情結是其最大的創作動力。

《重版自序》裡說,“這麼一個重大的曾經讓我望而生畏的重大題材,我居然寫得如此順暢”,什麼原因?長久以來的關注及吳地風物的薰陶,“讓隱伏在我血液中的那些歷史片段開始發酵、匯聚、噴發”,“作為吳人後裔,也許有某種歷史傳承的精神密碼使我變得像個風語者”。神!

一把米煮成一鍋粥——《闔閭王朝》

讀起來不太溜,我的感覺,語言不大簡潔。不過語感類似口感,蘿蔔白菜各有所愛。

好戲還在後頭。孫武掛冠而去,吳越之間隔著秋水美人,如何較量?且看《夫差王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