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文方遊記

天 上 西 藏 大 美 於 行

(14)禮拜扎什倫布寺

2018-08-13

早餐後,走出賓館,碧空如洗,陽光照耀得我們雙眼難以睜開,這強烈的紫外線非同一般。昨天,卡若拉冰川上空能如此晴好,該是多麼的大快人心啊!

整好行囊,我們驅車前往日喀則市內的扎什倫布寺。日喀則 ,藏語意為"水土肥美的莊園",年 楚河 與 雅魯藏布江 在這裡交匯,海拔3800米左右。這裡被稱作"後藏"。

說到“後藏”,必有“前藏”,關於這個問題,讓我們走進西藏曆史吧。

西藏分前藏和後藏。西藏的大部分地域為前藏,日喀則為後藏。前藏是達賴喇嘛影響區域,後藏為班禪額爾德尼影響區域。

達賴和班禪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兩大活佛。格魯派由西藏班智達宗喀巴大師於十四世紀所創立,是藏傳佛教中最晚形成的教派。格魯意為“善規”,指該派倡導的僧人應嚴守戒律。格魯派在藏區有很大的影響,僧人戴黃色僧帽,故俗稱“黃教”。

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本名羅桑扎巴,曾師從十四世紀西藏各大教派,他針對當時藏傳佛教中僧紀鬆弛,寺院生活腐化等問題,倡導宗教改革,提出僧人應嚴守戒律,不事農作,獨身不娶,不飲酒吸菸,講究學習修持,主張先顯後密,顯密並重。宗喀巴大師制定了一整套完整的管理機構和學習體系,有嚴謹的管理制度。

1645年,蒙古固始汗入藏,封四世班禪為“班禪博克多”,“博克多”是蒙古語“睿智英武”之意,即為第一班禪。格魯派確認他為四世班禪,追認宗喀巴的門徒克珠傑為一世班禪,索南卻朗為二世班禪,羅桑丹珠為三世班禪。1713年清朝康熙帝封五世班禪為“班禪額爾德尼”,並加封以前各世班禪,從此這一活佛系統得此封號,確認他對後藏和扎什倫布寺的領導地位。後來,十三世達賴與九世班禪失和,後者一度逃到內地。直到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時,才由中央政府調解,恢復班禪在後藏的固有地位。

班禪額爾德尼,在藏傳佛教格魯派中與達賴喇嘛並稱,班是梵語“學者”之意,禪是藏語“大”之意,“額爾德尼”是蒙古語,意為“珍寶”。藏傳佛教信徒一般認為班禪是阿彌陀佛的化身,而達賴喇嘛為觀音菩薩的化身,蒙古可汗是金剛手菩薩的化身,清朝皇帝是文殊菩薩化身。依此說法,達賴喇嘛和蒙古可汗分別是班禪額爾德尼的左右脅侍。

扎什倫布寺藏語意為“吉祥 須彌山 ”,是歷代班禪大師的駐錫之地,並作為後藏地區的唯一代表,位列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六大寺之一。

車到扎什倫布寺前的大街,類似於拉薩的八廓街,兩側藏式樓房下店鋪林立,藏民和遊客悠閒地逛街。

我們到停車場,車輛已一輛挨一輛,小王邂逅了他的老鄉,去海闊天空地閒聊,我和兒子戴上墨鏡、妻子女兒披上防曬裝備,走向扎什倫布寺。

站在寺樸素的門外,遠眺扎什倫布寺,高大而美麗,金頂紅牆,高低錯落,重樓疊宇,燦爛輝煌,與寺後的尼色日南坡融為一體,壯觀而神秘。想到清朝駐藏大臣和琳寫過讚美扎什倫布寺的詩:

塔鈴風動韻東丁,

一派生機靜空生。

山吐溼雲痴作雨,

水吞活石怒為聲。

遊客成群結隊而來,我們 走進扎什倫布寺的大門,眼前豁然開朗,寬闊的廣場,扎寺倫布寺的講經場。面積達600平方米。講經場地面用喜馬拉雅山麓的片石鋪成,是歷世班禪給僧俗講經說法及僧侶立宗論辯的場所。

我們沒有導遊,遊寺院無異於沒有內容的瞎逛,即使看介紹牌也僅僅瞭解一個概括內容,怎麼辦呢?蹭團吧,前邊有兩個旅遊團,我們馬上跟了過去,隨著導遊,邊聽講解邊遊覽。導遊是個藏族姑娘,防曬設備齊全,秀麗的臉上,兩腮沒有藏民的標誌——高原紅,但是有強烈紫外線常年照射的痕跡,臉微微有點兒黑。導遊姑娘漢話說得特別流暢,普通話比內地有些語文老師還要標準,並且非常幽默,解說過程中妙趣橫生。

沿著寺院左側的石板路,我們隨團走進了一片耀眼而神秘的的白色之中。路的一側,幾棵大樹,枝條纖細繁多,枝幹虯勁,樹形婀娜。導遊介紹,這些大樹稱為燈芯樹,有300多年的歷史,據說最大的一棵有500多年。這些蒼老的燈芯樹陪伴並見證了扎什倫布寺漫長的歲月。從前的寺廟裡,就是用燈芯樹柔軟的枝條來做酥油燈的燈芯。它們燃起的酥油燈,燃起了信徒的希望。它們徹夜守候在佛前,將信徒的心事,在夜晚絮絮地說與佛聽。

路右側是白塔和轉經筒,藏族同胞在轉塔磕長頭,導遊帶團對這一排白塔直接忽略而過,我們進入措欽大殿,即大經堂。

措欽大殿,是扎什倫布寺的主供佛殿,也是全寺法事活動的重要場所,相當於漢傳佛教的大雄寶殿。措欽大殿是扎什倫布寺裡最古老的建築之一,始建於1447年,歷時12年,於1459年落成。措欽大殿內四十八根朱漆大柱遙相挺立,可以同時容納500名僧人,殿堂正中有班禪的檀香木寶座,1995年12月8日,十一世班禪六歲時的坐床典禮就是在這裡舉行的。

措欽大殿的內殿是釋迦牟尼殿,殿裡供奉著釋迦牟尼和八大弟子,殿內還有宗喀巴大師和兩個弟子、一世達賴、四世班禪等佛像。遊客摩肩擦踵,因怕掉隊,我們緊跟導遊聽解說,其他佛像沒有細看。

郝文方遊記


走出 措欽大殿後,走入一座宏大的殿宇,這就是扎什倫布寺最著名的強巴佛殿,藏文叫做強巴康。強巴佛就是未來佛,也就是彌勒佛。據佛教解釋,彌勒佛將在釋迎牟尼寂滅後50億年,繼承弘揚佛法的大任,因而備受善男信女的崇敬。大殿建於1914年,是由九世班禪曲吉尼瑪主持修建的。 強巴佛殿是座五層大殿,下面還有兩層迴廊。殿高30米,建築面積862平方米。佛殿全為石頭壘砌而成,結實穩重,莊嚴肅穆。整個佛殿分四大階梯狀,層層收攏高出。每層頂角各臥雄師一尊。上部殿簷系綴銅鈴,殿堂以銅柱金頂而裝飾,氣勢雄偉壯觀。

進佛殿大門,上懸一個大鈴鐺,導遊介紹說,進門前先要撥響鈴鐺,輕輕地敲一下,是向佛報到,如果敲鐘三下,表示見佛見法見僧,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敲一下即可,表示對佛祖的尊重。

佛殿大門前有木樓梯,要上木梯才能進入佛殿。木樓梯中間部分攔著彩色的哈達,這是專門供歷代班禪參拜彌勒佛時的通道,我們只能走兩邊。進大殿,需摘下帽子、墨鏡,我們隨著旅遊團踏上樓梯。

佛殿的地面,表面光潔潤澤,導遊介紹,這是極具特色的阿嘎土。阿嘎土是藏式古建築的屋頂和地面常用的一種建築材料,先將碎石、泥土和水混合,鋪在屋頂或者地面,然後以人工反覆夯打,經過千錘百煉,直至表面平整光潔,再以酥油拋光,最後就成了美觀光潔的阿嘎土。佛殿門前阿嘎土地面上用各種寶石鑲嵌成了一個萬字符,有貓眼石、綠松石、青金石等,萬字符前邊還有一個方形的圖案,這是用來跪拜磕短頭的,跪在萬字符上,額頭正好磕在前邊的方形圖案上。導遊說能撬一塊兒寶石,你一生就吃喝不愁,為什麼?這兒的寶石價值連城,再說監獄裡你也不用發愁住房和吃喝啊。

佛殿內有強巴大銅佛像一尊,是世界上最大的強巴佛銅像。在西藏,強巴佛沒有內地彌勒佛那樣有個大肚子,也不是笑口大張的模樣,他端莊秀麗,雍容優雅。強巴佛蹲坐在高達3.8米的蓮花基座上,面部朝南,俯瞰著寺宇,佛像高26.2米,肩寬11.5米,腳板長4.2米,手長3.2米,中指粗1米,耳長2.8 米,鼻孔內可容納一個人,是巨型雕塑行列中的珍品。鑄造這尊佛像,由110個工匠,花費4年時間才完成。整尊佛像用去黃金279斤、黃銅23萬公斤。佛像眉宇間白毫鑲飾的大小鑽石、珍珠、琥珀、珊瑚、松耳石1400多顆,其它珍貴裝飾為數更多。強巴佛神態安詳,舉在胸前的佛手似乎能輕輕彈去人們鬱結心間的千古憂傷和萬種愁緒。大殿上面依次還有4層環繞佛殿的配殿,大殿底層是蓮花座殿,二層叫腰部殿,三層叫胸部殿,四層叫臉部殿,五層叫冠部殿,可以逐一仔細端詳強巴佛的每一部分。可惜是蹭團,導遊直接帶隊順時針轉蓮花座殿一週,其他的沒有時間遊覽,轉蓮花基座時,不時有虔誠的藏民圍著強巴佛磕長頭,有的把額頭趴在基座上唸唸有詞。這尊世界上最大的銅佛像,所穿袈裟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袈裟共用綢緞3100米,絲線18公斤,各類花邊和綴飾不計其數,這件精美絕倫的袈裟穿在強巴佛巨大的佛身上,使整個殿堂熠熠生輝。

郝文方遊記


出了強巴佛殿,沿著紅牆向東走,來到扎寺倫布寺的又一座大殿:釋頌南捷。這是十世班禪大師的靈塔祀殿,釋頌南捷意為“三界尊勝”,即天堂、人間、地下三界聖者的靈塔寶殿。釋頌南捷大殿建於1990年-1993年,大殿建築面積為1933 平方米,高度為35.25米,整個建築以西藏古代宗教建築風格為主,採用現代工藝和古代建築風格相結合的方式,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國家投資最多、建築規模最大的一座寺院靈塔寶殿。大殿用去黃金600多公斤、白銀200多公斤及其他各種珍貴材料。大殿屋頂鎏金法輪、金羊、寶幢等裝飾錯落有序,金光映日。

大殿入口通道的門上,與其它佛殿一樣懸有大鈴鐺。進入殿內,靈塔高11.55米,塔身覆蓋具有民族、宗教特色的金頂,加上一排經鍾,金光閃閃,雄偉壯麗。大殿四周牆壁上繪有藏傳佛教的各教派著名高僧業績的壁畫、密宗壇城和時輪壇城,還畫有九世班禪和十世班禪的肖像;大殿大門及殿內梁坊均刻滿了各種彩雕紋飾,絢麗多彩。十世班禪額爾德尼 • 確吉堅贊1989年1月從北京趕回日喀則為五至九世班禪合葬靈塔主持開光典禮,由於操勞過度,突發心臟病,於1月28日在其夏宮德欽格桑頗章圓寂。據說十世班禪圓寂後到靈塔修建完成的三年多的時間裡,大師真身法體的頭髮和指甲還在繼續生長。

繼續向東,進入一進院落,一座白色的五層藏式樓房,看上去似乎沒有什麼特別之處,然而這座普通的建築卻是班禪拉章,也就是班禪大師居住的冬宮。藏語拉章的意思即為府邸。這裡也是班禪處理政務的地方,人們也稱拉章大殿為扎什倫布寺的白宮,班禪拉章建於五世班禪洛桑益西時期。班禪拉章看上去像是一座完全封閉的建築,入口是在側面的一個很窄的木製樓梯,樓梯的盡頭消失在簾子後邊,簾子後邊是神秘的佛的世界。導遊介紹說十一世班禪回到日喀則就住在這裡。

從班禪拉章小院出來,導遊帶著旅遊團結束行程返回停車場,跟著團總是這樣,來也匆匆去也匆匆,重點突出。

沒有了導遊,我們自由自在地遊覽拍照。扎什倫布寺北面的一座乳白色高大建築吸引我們走過去。這是展佛臺,它由一世班禪根敦朱巴為紀念釋迦牟尼誕生、成佛、涅盤而建,後經四世班禪洛桑曲吉進行了大的修建。高32米、底長42米,是日喀則城裡最高的建築物。每年藏曆5月15日前後三天,在扎什倫布寺舉行隆重的展佛活動,五月十四日展示過去佛無量光佛的巨像,十五日展示現在佛釋迦牟尼的巨像,十六日展示未來佛彌勒強巴的巨像。這些綵緞堆繡的佛像面幅甚至達到900平方米,又高掛在展佛臺上,因而顯得特別威武壯觀,幾乎整個日喀則市區和年楚河平原都能瞻仰到佛的容光。

在展佛臺下小廣場休息時,不斷的有小喇嘛,身穿紅喇嘛服,提著水桶,到自來水管邊接水,然後扛在肩上回去,不時有遊客拍照,我想拍他們一些照片,女兒喊我別跟著人家拍照多不禮貌,我想想也是的,只好作罷。

郝文方遊記


在展佛臺下休息片刻,我們悠哉遊哉地返回出口,觸摸著斑駁的牆體,漫步溼瀝的石板路,時而走進幽深的庭院,時而看看潔淨的僧舍,時而走在靜謐安寧的小巷中,抬頭,紅白相間中一抹藍天,吉祥須彌山,多有詩意的名字啊!

靠近講經場,經過一座院子,聽到裡面好像誦經聲,我走進去,一群經學院的喇嘛在激烈地辯經。在扎什倫布寺遊覽,四周環境都非常乾淨,不時可以看到僧侶學員在打水或清掃路面。這是座寺廟也是座學校哦。

回到扎什倫布寺門口,站在講經場,回首望扎什倫布寺,扎什倫布寺的建築具有典型的藏式建築特徵,其基本色調分紅色與白色二種,局部飾以黃色和黑色。紅牆金頂的雄偉建築是大殿,白色的房子是經堂和僧房,藍天白雲下,彷彿只剩下紅與白的堆疊交織,紅色是熱血,是火,是熱烈,是莊嚴,是肅穆,是獻給神的虔誠;白色是牛奶,是哈達,是皚皚的雪山,是天上的白雲,是上天的恩賜,大自然裡最普通的色彩在藏地演變成了最虔誠的信仰。

站在講經場,作為一個歷史專業的老畢業生,不禁又要探究扎什倫布寺的歷史。1447年9月,宗喀巴大師八大弟子中最年輕的弟子根敦珠巴,在日喀則興建了扎什倫布寺,他也是第一個把黃教傳到後藏去的人。根敦珠巴曾經擔任甘丹寺的寺主,後來成為第一世達賴。扎什倫布寺原名崗堅典培,意為雪域興寺,後改為現在的名字。1600年,四世班禪羅桑確吉受扎什倫布寺之邀,擔任了該寺第16任法臺,對扎寺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自此,扎什倫布寺成為歷代班禪額爾德尼的駐錫地。

扎什倫布寺門口,停著一輛輕卡,幾個喇嘛在銷售酸奶。兒女們買了兩盒,酸到愁眉苦臉,奶中一股酥油味撲鼻而來,我回想到在拉莫拉措喝酥油茶導致吐得翻江倒海,頓時感覺腸胃痙攣。最終兩盒扎什倫布寺的酸奶被棄若草芥。

回到停車場,小王問我在大殿裡面照相沒有,我回答說不準照相哦,小王說給他們錢就讓照相的,這倒令我驚詫,原來莊嚴肅穆的扎什倫布寺還有世俗化的一面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