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人陶德的“巴音河”之旅

音樂人陶德的“巴音河”之旅

彈起心愛的吉他,陶德內心一片澄靜。 張裕峰 攝

音乐人陶德的“巴音河”之旅

此刻,正值深夜。夜色籠罩巴音河畔,凜冽的寒風吹拂著河岸兩邊挺立的楊樹,河水像枝椏一樣在大地上舒展著它蜿蜒的身姿。寒冷的空氣還沒有完全將河水凝固,在薄薄的冰面之下,清冽的河水依然在涓涓流淌,她要流向哪裡?答案是遠方。它要按照自己的軌跡最終匯入母親的懷抱,告訴母親關於源頭和一路走來的故事……

(一)

陶德,就生長在這片被巴音河水灌溉的土地上。作為一名本土音樂人,如今的他,已經小有名氣,用音樂成就著當初的夢想。他說他愛巴音河,是這家鄉的河水給予了他夢想的種子。

作為從小生活在巴音河畔的蒙古族,陶德深愛著家鄉的一切,他希望更多的人能夠感受自己家鄉的卓爾不群,感受柴達木、德令哈、巴音河的美,感受這裡的壯闊與遼遠。從最初追逐音樂夢想開始,他就產生了用音樂和鏡頭去呈現家鄉之美的強烈衝動。2016年,陶德個人出資,策劃拍攝了微電影《一個叫世界的名字》,用它來反映家鄉——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自然與人文之美,他要儘自己所能地把家鄉宣傳出去。他知道一個人的力量非常有限,但是他一直在努力,最終,該片榮獲青海省首屆微電影大賽三等獎和最佳攝影獎。這樣的認可給了年輕的陶德以很大的激勵,在聽到自己家鄉的名字被喚起的那一刻,他的內心滿是驕傲。他說從那時起自己就暗下決心:一定要努力讓家鄉的音樂和美景登上更大的舞臺。

(二)

2017年的秋天,陶德開始策劃拍攝影片《巴音河》。這一想法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和幫助,其中他的同學高一捺更是不遺餘力。

《巴音河》講述的是一名思鄉的遊子離開故鄉追逐夢想的故事。陶德在該片中擔任主演。作為同樣從青海走出去,如今已是導演的高一捺被陶德這種遊子的真摯情懷所感染,兩人於是決定要好好地拍攝一部屬於自己的電影。電影專業科班出身的高一捺,把這次的創作目標定在了向國際專業水準看齊的舞臺。他們知道標準越高,面臨的困難越大,但他們想努力去做,並且做到最好。

如果只是隨便想一想倒也不難,但是要把“想”變成“做”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擺在面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資金問題,他們開始了第一輪的融資,首先向身邊的朋友求助,可是結果很不理想,錢沒有籌到,反而招來很多人的冷嘲熱諷,人們都覺得這兩個成年人在痴心妄想白日做夢。這個夢差點就在襁褓裡夭折了,可是他們終於克服了種種困難,迎來了影片的開機拍攝。2017年秋天,20多人的拍攝團隊分別從北京、長沙、成都匯聚到了德令哈,他們與本地的拍攝團隊一起,開始了為期一個多月的拍攝,拍攝地就在巴音河畔。矗立在巴音河畔的摩天輪成為他們每天的陪伴,從日出到日落……

(三)

等回到北京開始剪輯樣片時,導演高一捺卻變得灰心失望。片子是拍出來了,但是,離她的期望值還有很大的距離。反覆思考之後,她打電話告訴陶德,我們能不能推翻之前的思路重新再來?

做藝術的人通常都追求完美,不允許作品有任何瑕疵。為了共同的夢想,這兩個夥伴在爭吵與理解中又重新振作起來,他們相互鼓勵,多方籌資,借錢、抵押房產等等,硬著頭皮一往無前,沒有給自己留下任何一條可以退後的路。他們認真總結之前的不足,又在第二年的秋天召集了一個新的拍攝團隊相聚德令哈。這一次,拍攝場景是整個巴音河流域,從它的源頭冰川雪山一直到它注入的兩個湖泊……陶德、高一捺邀請到了影視行業資深攝影師以及專注野外拍攝的團隊加盟劇組,為影片注入了更多人的心血、創意和夢想。

功夫不負有心人。兩年之後,也就是2019年秋天,他們終於完成了夢想中的音樂電影——《巴音河》。影片憑藉著真誠的訴說和鮮明的民族特色終於在強手如林的影壇嶄露頭角。隨後,他們又將一部90分鐘的音樂電影精簡成為6分鐘的音樂短片,該片一舉拿下了國際電影節9項提名的桂冠和3項國際大獎,得到了全球專業電影界的認可和褒獎,在全球決賽總計1000多部入圍作品中脫穎而出。它最終獲得了意大利米蘭國際電影節(B類)、倫敦短片劇電影節、波蘭東歐國際電影節最佳音樂短片等殊榮,以及澳大利亞電影之夜國際電影節最佳音樂獎提名,同時也在國內的電影節裡勝出。作為這個音樂短片的發起人,陶德應邀出席了歐洲的三個電影節頒獎盛典。穿著德都蒙古袍的陶德站在了領獎臺上,他告訴全世界的人,自己最要感謝的是夢想,是夢想讓他從故鄉的巴音河帶著他的《巴音河》站在了這裡,他感謝故鄉山水的護佑,感謝幫助他完成夢想的拍攝、製作、宣傳團隊裡的每一個成員。這一創作是大家齊心協力的成果,每一個人的名字都鐫刻在影片之中留在時間裡,而這一刻他代表的不僅僅是他個人,而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陶德用他的夢想終於把故鄉海西的風光民俗展現在了世界的舞臺之上,在完成使命被光芒照耀的時候,他不禁想起了這一路走來的艱難曲折,也想起了那些冷嘲熱諷的言語,那一刻,陶德飽含淚水地接過勝利的獎盃,他得到了來自世界各地電影人的祝賀。他說他忘不了那個激動人心的時刻。之後,在國際組委會的組織下,《巴音河》分別在英國倫敦、法國巴黎、荷蘭阿姆斯特丹、意大利米蘭等城市院線進行了展映,得到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

陶德的夢想實現了,陶德的夢想還在延續。他說他會一直努力下去,他希望拍攝出更多反映家鄉反映青海反映青藏高原的影片,他希望自己能製作出更好更有影響力的作品。

作者手記:

寫完此文,我心中十分感慨。作為見證人,我有幸親眼見證了陶德夢想成真的過程,這個過程讓我驚喜也令我感動。我希望陶德的故事能夠激勵所有懷揣夢想的人,希望更多的人相信夢想,堅持夢想。陶德能有今天的收穫,我覺得不是偶然的。這與他的理想、信念和抱負是緊密相關的。在當今一些人把賺錢作為理想的境況下,像陶德這樣從海西這片土地走出去的音樂人,包括杭蓋樂隊主唱胡日查、HAYA樂團主唱黛青塔娜,他們尤其值得我尊敬。他們都在歌唱和讚美著他們生長過的這片土地,通過他們的音樂作品向人們傳遞著這方水土的美。是的,他們不論走到哪裡,都不曾忘記養育過他們的故鄉,這份綿綿的鄉愁,這份真摯的情懷讓我心生敬意。我祝願他們越飛越高,越走越遠。終有一天,我想他們還會像巴音河的河水一樣,流入母親溫暖的懷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