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一块“大洋”究竟能做些什么?真像影视剧中的那样吗?

民国时期的影视剧中经常可以看到类似于现在一元硬币的货币,拿手一弹,放到耳边辨真假的场景----银元(大洋),银元在中国的流通领域里占有重要的位置,那么它是怎么来的呢?一块大洋又能买什么东西呢?

民国时期的一块“大洋”究竟能做些什么?真像影视剧中的那样吗?


银元是15世纪末始铸于欧洲,16世纪经由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大量铸造。在明朝万历年间开始流入中国。直到清朝乾隆五十八年,中国中央政府首次在西藏铸行“清乾隆宝藏”银币。道光年间,台湾福建等地也曾仿制银圆,称为银饼。到了光绪十五年,广东开铸“光绪元宝”银圆(即龙洋)各省纷起效尤。1914年铸造袁世凯侧面一元银币(袁大头)。

民国时期的一块“大洋”究竟能做些什么?真像影视剧中的那样吗?


民国是一个十分动荡不安的年代,所以很多时候在不同的年代不同地方物价都是不一样的,但是都有一个大致的“平衡”。根据民国时期各地各时间的对比,都有出入,但是每块大洋基本都是和一千文以上等同,所以说一块大洋怕是至少可以买五百个包子了。一辆当时的小汽车也仅仅需要几百大洋,所以说当年大洋的价值还是挺高的,一个普通人家能收入几块钱就能填报一家人的肚子了,而许多大学的教授一个月也就八个大洋左右的工资。20世纪初,一个银元可换128-140枚铜元;一个银元可买鸡蛋150个,或150根油条。

民国时期的一块“大洋”究竟能做些什么?真像影视剧中的那样吗?


其实,在动乱再加上物质匮乏的年代这种货币又有什么用呢?很多人连饭都吃不上,要银元又有何用呢?甚至很多人的生命都不属于自己的,这种身外物只有在和平年代才能真正展现出它所具有的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