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中的白衣天使為何這麼“潔白”?

3月14日,隨著長沙市、株洲市、岳陽市最後5例確診病例出院,湖南新冠肺炎住院確診病例實現了清零。從1月21日全省報告第一例確診病例,直至增加到1018例,再到“清零”,整整54天爭分奪秒的奮戰,浸透了多少人的心血和汗水!

我們回望這段極不平凡的“清零”之路,再一次見證眾志成城的湖南力量,再一次重溫生命至上的醫者仁心!進一步鼓舞起誓奪抗疫之戰全勝的信心!(3月15日《湖南日報》)

其實,更為生動感人的醫患之情也許還不在這裡,而是在那些重症病房或是ICU室,那一個個被拼命搶救回來的生命,不僅見證了醫患之間的生死之交,更是空前彰顯了白衣天使的“潔白”。

有論者說,面對病毒這個共同的敵人,與其說醫患雙方真正結成了共同作戰的戰友,不如說,醫患雙方這一次都掙脫了金錢的糾纏,讓醫者獲得了從沒有過的義無反顧的勇氣。

說白了,大家都不為錢所惑,患者儘管求生,醫者不遺餘力。是這樣的嗎?不盡然。

不論是留守湖南奮勇抵擋病毒的醫護人員,還是馳援武漢的醫護人員,“不計報酬,無論生死”,是那一階段杏林最響亮的誓言。同胞的苦難,武漢的召喚,醫者仁心被前所未有的喚醒和激發。這一支隊伍,本來就蘊藏著拯救生命、溫暖人間的強大能量。

有一個常識不該忽略,從整體上來說,醫學人才是所有人才中最精選的一批,是接受教育或者教育投入最多、付出成本最大的那一部分人。從學科角度來說,醫學是最具體最直接的人學。對於病人身體的痛感和心理的冷暖,他們本來是最敏感的感受者,最可靠的幫助者。

“不為良相,便為良醫”,辯證地理解范仲淹的名言,不難理解孫中山、魯迅棄醫從政或從文的成功人生,許多優秀醫者成為偉大作家及人類靈魂工程師,無不說明從醫的人,面對芸芸眾生天生不是冷漠者。他們有著懸壺濟世的自覺,他們本來就應該是這麼“潔白”。

為什麼這一批最優秀的人才,最近些年來難以獲得應有的認同,無可奈何地被汙化,甚至與服務對象在一定情況下勢如水火,透過戰疫的風煙,我們不得不承認,市場經濟中的金錢,已經成為醫患關係中可怕的“病毒”。

如果不是新冠來襲人類,當下的醫患仍然不可能擺脫金錢這個“病毒”的糾纏,醫護就不可能淋漓盡致地彰顯良心和人性,堂堂正正地做一回天使。從這個視角看,是戰疫之火成就或淬鍊了白衣天使的“潔白”。

天地作證,這一次,全國人民對醫護人員的讚美和感恩有著前所未有的純度。相信和期待這一次醫患雙方的患難與共結成的情誼,會給我們未來醫改的改進完善帶來振聾發聵的啟示,從而還天使一個明淨的天空。

在白衣天使獲得社會最高讚譽時,更有人發現,經歷過劫難的醫生們,在另一個方面變得勇敢起來。有的醫生舉報醫院領導拿的補助金高於一線人員,遭受重創的某醫院醫生向媒體披露了過去疫情隱瞞和遲報問題,甚至有醫生給國家衛健委打電話,承認自己在國家專家來漢考察時,隱瞞了自己已經感染的信息。

這種覺醒來之不易,他們已經懂得,覺醒之後的行為選擇,不僅是自己的權利和義務,更是關乎人民生命安全和國運的興衰。

這是比醫者掙脫金錢羈絆更為重要的人格重生,是職業精神的迴歸。醫療職業的尊嚴,知識分子的風骨,不為權力所懼,不與世俗為伍,這是白衣天使之“潔白”最重要的底色。如果說不為金錢所累有待於國家制度的安排,而後者則完全是醫者立足和自強於社會的強大“免疫力”。

白衣天使在戰疫中綻放的“潔白”,但願不是曇花一現,不是星星之火。他有賴於機制的優化、社會的淨化,更在於醫務工作者在付出了慘重代價之後,永遠保持深刻的覺醒,篤定職業的堅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