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經歷的五天隔離體驗



“集中隔離”是什麼樣的?隔離生活與坊間傳聞一樣麼?筆者“有幸”在北京市朝陽區某集中隔離點進行了五天的切身體驗>>

“隔離”即“集中醫學觀察”,就是對曾經與傳染患者、疑似傳染患者或者無症狀感染者密切接觸的人採取集中隔離措施。

北京隔離日記||我所經歷的五天隔離體驗


▼ ▼ ▼

120急救車專車專人送到隔離點

3月1日,傍晚時分。

突然接到了所在社區醫院的電話,“因你的室友十天前乘坐的某趟返京列車發現了新冠肺炎確診患者,而你作為她這十天的密切接觸者,為了安全起見,還是需要進行剩下五天的集中醫學觀察。快收拾一下,接你去集中觀察點的車馬上就到。”電話一掛,我的手機上就收到了電子版的醫學觀察通知書。

北京隔離日記||我所經歷的五天隔離體驗


△醫學觀察通知書

“不會吧!我這麼‘幸運’!”心裡暗想,多少也有一點害怕,難道我就這樣被“中招”了?

算起來,從2月21日回京她已經居家隔離9天了,怎麼這時候才發現,哎,看來這下不得不需要換一個地方隔離了。

我默默收拾了行李,帶上了幾件日常換洗衣服和電腦,就出門了。

“什麼?送我去集中觀察點的車居然是120!”在小區門口,一輛120救護車已經等我了。小女子這可是有生以來第一次有這等待遇!

幾位身穿防護服、戴著口罩和護目鏡的工作人員引導我上了救護車。這讓人心裡多少有點緊張!

北京隔離日記||我所經歷的五天隔離體驗


△來接我的救護車

來不及多想就上了車。急救車內寬敞、整齊乾淨,完備的急救設施加上空氣中飄著濃濃的消毒水味緩解了我一些緊張情緒。為了避免造成小區人員恐慌,坐在前排的工作人員並沒有打開鳴笛聲,還隔著玻璃跟我說,”我會開的很快,你要坐穩喲!“然後真的是一路暢通地飛馳到了目的地。

北京隔離日記||我所經歷的五天隔離體驗


△乘坐120救護車前往隔離點

▼ ▼ ▼

規律的作息時間、過山車般的心情

到達集中隔離點的時候已經晚上七點了。酒店的其他進出口都被封閉,旋轉大門貼上了封條,人員進出只能走旁邊一扇側門。

我環顧四周,發現酒店停車場門口停著警車,且距離酒店大門十多米處的地面上,有清晰的警示標記,防止不知情人員進入。

進入酒店首先進行體溫檢測。每個人都離我很遠,穿著看不清面容的防護服,緩步前進,沒有遲疑。那一刻,覺得自己好像是馬上要被剝洗乾淨推上試驗檯的一隻小白鼠,莫名的泛起陣陣恐懼。

測完提問後,在工作人員的指示下,我登記了個人基本信息,簽署了集中醫學隔離承諾書,領了體溫計、房卡以及一些注意事項告知書,走進了一間單獨的房間。

北京隔離日記||我所經歷的五天隔離體驗


△蟹島的工作人員在安排記者入住

我所住的房間是由酒店標間改造而成,一人一間。入住前,房間均已進行了全面的消毒,各種日常生活用品全部配備到位,房門口還貼著記錄表以備記錄體溫。

打開電視,手機連上WiFi,看著微信上彈出的消息,心情稍微平緩了一些。嗯,還好,並沒有和世界斷開聯繫。

北京隔離日記||我所經歷的五天隔離體驗


△隔離的房間

凌晨三點給朋友發信息求安慰,理所應當並沒得到回覆。“我是不是要死了!”愚蠢但是揮之不去的焦慮緊張情緒彷彿洶湧波濤下泛起的一陣陣沉渣,加上陌生環境的不適應,隔壁房間的說話聲音聽得更加清楚。在隔離點的第一個晚上,我失眠了。

輾轉反側,最終還是爬了起來,打開臺燈,仔細閱讀了告知書,得知上下午體溫檢測時間,一日三餐的送餐時間,以及發現這邊還提供了一些心理疏導和疫情相關的中醫藥防治服務。“其實這裡什麼都有,只是換了一個地方隔離而已。管吃管喝管住,還不用洗碗,最關鍵是不花錢,多棒!”我這麼安慰著自己,焦躁也慢慢平靜了些,總算是睡著了。

北京隔離日記||我所經歷的五天隔離體驗


△集中醫學觀察注意事項

“早飯放門口了!”清脆嘹亮的聲音由遠而近。掙扎著睜開眼睛,天矇矇亮,抓過手機,七點十五。我裹上一件外衣,打開房門,向左右探頭探腦,走廊裡很安靜,一個人都沒有,我拿起了盒飯關上門。

早餐很豐盛,搭配合理,深得我心。順帶一提,之後的正餐也是按點送到門口,四餐一湯,味道簡直棒極了,我拍照發微信給朋友:“隔離第二天,我愛上了這裡的飯!”。“好好跟那的廚子切磋一下”手機那邊的回覆讓人哭笑不得,別說廚子了,人也見不到一個。

北京隔離日記||我所經歷的五天隔離體驗


△隔離日子的四菜一湯

除了和工作人員的必要接觸,隔離期間都是自己一個人度過。“36度7!””36度6!“……每天的24小時被兩次測溫分成三段。生活變得異常規律,彷彿回到了農耕時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早晚的體溫是由自己完成的,工作人員會按時間點打電話詢問體溫度數。如果不會使用水銀體溫計或不瞭解如何讀數,工作人員也會到房間耐心地教正確看體溫的方法。被工作人員打電話詢問異常症狀也成了日常,當然還有同事及朋友的關心。雖然那些關心一開始語氣中都透著緊張,但慢慢也變得嘻嘻哈哈起來了。

北京隔離日記||我所經歷的五天隔離體驗


△測量體溫

人啊,適應能力就是這麼的強。災難帶來痛楚和不得已的分隔,但也給了我們更多思考的時間。小小酒店標間隔離室,就像“時間與精神的小屋”,留給我大把的空白時間和難得的自我時光。

▼ ▼ ▼

14歲姐姐抱著妹妹上網課

在這些醫學隔離人員中,既有滿頭白髮的老人,也有蹣跚學步的幼童。“我也聽工作人員講了一些隔離期間的感人故事,”正是這些正能量的力量支撐著我們”,工作人員如是說。

有一戶家庭的母親和父親相繼被確診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而剩下的兩個女兒作為密切接觸者被送到了這裡。大女兒14歲,而小女兒只有14個月,因家中的父母親都已被送往醫院進行救治,只能由14歲的姐姐照顧著14個月的妹妹。隔離期間,姐姐還堅持著網上課程,邊抱著哄妹妹邊上網課,卻沒有半句不耐煩。真是位了不起的英雄少年!

▼ ▼ ▼

我抓住每一次見面的機會,儘量和隔離點工作人員多聊一些。雖然隔著口罩看不到他們的表情,但從交談語言中總能感受到他們親切的態度。

他們是醫護人員,負責測量體溫、密切觀察醫學隔離人員是否有發熱症狀等;他們是心理治療師,對醫學隔離人員進行及時心理疏導和治療,減輕恐慌情緒;他們是生活管家,為醫學隔離人員購買生活用品、送餐、消殺衣服、接送物品;他們是清潔工,擔負起保潔、清運、消毒殺菌等任務。

“不同的醫學隔離人員有不同的飲食需求,我們就根據他們的要求提供不同的配餐。嬰兒吃什麼,我們做什麼;小朋友點什麼,我們做什麼;少數民族朋友不吃什麼,我們就不做什麼。”是的,這裡每一餐的營養搭配得當,菜樣豐富,葷素均全,吃得開心,營養也有保障,看著手機前置攝像頭裡自己的雙下巴,這營養是不是有點過了!

隔離點的外賣和快遞並沒有斷。為了保障醫學隔離人員的日常生活,並最大限度地避免病毒傳播,所有的快遞物品會送至指定位置,首先由公安人員進行快遞物品的查驗工作,再由醫護人員對快遞物品外包裝進行消毒處理後挨個送往房間。

北京隔離日記||我所經歷的五天隔離體驗


△忙碌的工作人員

▼ ▼ ▼

解除隔離前進行了咽拭子測試

起初的日子很慢,如年;規律起來日子很快,如電。

臨走前一天早上,我接受了咽拭子核酸檢測。穿著防護服的工作人員來到房間,不觸碰房間裡的任何地方,跟我核對了姓名後解釋道,“一會兒你需要張大嘴巴併發出‘啊’的聲音,可能會有一點不舒服,請忍耐一下,之後可以多喝點水”。她拿著棉籤動作嫻熟地從我的咽部擦拭了少量分泌物,並將棉籤插入試管且塞緊。

趁機,我向工作人員問了最後一個問題,疫情持續了這麼多天感受如何?“就是這套隔離服真的有點熱”,透過護目鏡,我記住了那雙笑著的眼睛。

魯迅曾說過,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

這些隔離點的工作人員和你我一樣都是普通人。正是這些普通人,才讓我們還能擁有自信的力量。

北京隔離日記||我所經歷的五天隔離體驗


△忙碌的工作人員

3月7日那天,我早早地收拾完東西,坐在書桌前等著解除隔離的通知。這種感覺就像是新工作等待面試,既興奮又緊張。

大約十點左右,電話鈴聲響起。不出所料,我如期解除了醫學隔離,社區醫院的人已在樓下等我。我迅速背起包,哼著小調,蹦著跳著到了樓下,簽了名,拿上解除通知書,走出酒店大門。

北京隔離日記||我所經歷的五天隔離體驗


△解除醫學觀察通知書

外面陽光明媚,一派安詳,只是少了往日的喧囂,到處可見防疫標語和工作人員。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待春暖花開時,願舉國無恙

授權轉載:北京科技報\\中央科技廚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