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32年無戰事之啟迪

王雲飛 三策智庫

導讀:禦敵化戰端,備戰不求戰,以戰止戰事,戰臨敢勝戰

自1988年中越“3.14”赤瓜礁海戰後,中國已經32年無戰事了。國運昌隆,國家得以休養生息,一心一意謀發展,已經崛起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多年來天下並不太平,有霸權遏制包圍,有“臺獨”滋事挑釁,還有周邊虎狼環伺。中國在險象環生的世界中能做到32年無戰事,至少給世人有以下幾點啟迪。

禦敵化戰端

在世界性的軍事大國中,美國、俄羅斯都奉行“先發制人”軍事戰略,只有中國奉行“積極防禦”軍事戰略。

中國與14個國家陸地接壤,與6個國家隔海相望,由於一些歷史遺留問題,難免與鄰國存有領土糾紛、海洋權益爭議等。但在防禦性國防政策的指導下,32年來中國既沒有侵略過別的國家,也沒有主動發動過出境打擊行動。儘管有的國家對中國“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倡議不夠理解,但中國睦鄰友好、求同存異的積極姿態還是獲得了不少國家的積極響應。

現在《南海行為準則》有序推進,與菲律賓合作開發南海油氣資源取得重大進展,中日關係逐步回暖,與美國簽署的《海空相遇安全行為準則》對避免雙方海空摩擦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對消除誤解、避免誤判、緩解對抗、化解衝突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但積極防禦並不是消極防禦、被動挨打的戰略,而是主動進取的攻勢防禦。無論是避免摩擦的國際規則、準則,還是化解衝突的方案措施,其基點都必須放在不戰則已、戰則必勝的應對原則之上。對“航行自由行動”者識別、查證、驅離,南海海空巡邏,釣魚島巡航,都是積極防禦戰略的靈活運用。

備戰不求戰

人類文明進步到今天,叢林法則依然盛行。落後就會捱打,實力嚴重不對稱時,弱者更容易捱打。科索沃戰爭、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和正在進行中的敘利亞戰爭莫不如此。

由於軍事力量相對落後,中國屢遭霸權的恃強淩弱。1993年“銀河”號貨輪被強權勢力無理查扣,1996年臺海危機時被美國航母編隊威懾,1999年科索沃戰爭期間駐南聯盟使館被炸,2001年中美撞機事件中肇事方拒不道歉,2016年南海危機時霸權勢力操弄非法國際仲裁案,以上事件無不讓中國人刻骨銘心。

所幸中國痛定思痛,在上世紀末前後首先在軍隊掀起新軍事變革浪潮,繼而實施武器裝備發展重點工程;兩次進行大規模體制編制調整改革,取消軍區,設立戰區,理順軍委統一指揮,軍種主建、戰區主戰指揮管理體制;軍費投入也由1989年時的180億美元增長到了2019年的1776億美元,三十年間幾乎增長了10倍。2019年青島海上閱兵和國度閱兵展示的055大型驅逐艦、殲20戰機和東風41、東風17導彈等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武器裝備,大大縮短了與強手之間的差距。南沙島礁體系建設使中國從此掌握了一張在軍事戰略上制衡強國的好牌。

持之以恆的努力,使解放軍在臺海方向實現了軍事實力對比的逆轉,在東海方向改變了長期落後潛在對手的局面,在近海形成了與強權抗衡的軍事能力,在遠海形成了一定的自主防衛軍事能力。

但軍事實力的增長沒有動搖中國維護世界和平的初衷和決心。沒有隨“臺獨”分裂分子起舞輕易動武,仍致力追求兩岸和平統一;沒有在實力絕對佔優的情況下軍事懲罰南海周邊個別國家,仍致力追求南海地區的穩定;沒有對進入西南國境的印度軍人採取殲滅行動,仍致力維持邊境地區的安寧;沒有被所謂“航行自由行動”干擾和破壞,仍致力維護中美兩國關係大局。

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美國正在推行印太戰略,已將其海空兵力的三分之二調整至亞太地區,目標直指中國,從阿富汗等地撤軍也明言是為了集中兵力與中國競爭。

軍事力量是籌劃軍事戰略的基本依據。面對強敵,是以武逼統還是決戰決勝,是區域拒止還是深海決戰,是速戰速決還是持久作戰,軍事力量的水平和能力是極其重要的決定因素。必須承認,中國目前的軍事力量和水平,捍衛國家主權和維護統一還存在不少短板,更不足以支撐獲得全面戰略優勢。

不求戰的前提是有充分的備戰。想要避免類似“銀河”號事件、“炸館”事件、撞機事件等悲劇重演,中國國防和軍隊建設還任重道遠。

以戰止戰事

西方國家軍隊戰爭文化強調以戰制勝,通過戰爭手段制服對手;中國軍隊戰爭文化強調以戰止戰,通過戰爭手段制止戰爭。

近兩年來解放軍空海軍戰機編隊、海軍艦艇編隊多次繞臺行動,嚴正警告了“臺獨”分裂分子不要輕舉妄動;2019年6月遼寧號航母編隊遠航至關島附近,轟六K攜帶導彈多次突破宮古海峽和巴士海峽;今年2月南海艦隊驅護艦編隊抵達夏威夷附近的西太平洋實彈射擊訓練,強力宣示了在未來制止分裂、維護祖國統一的戰爭中,如若別國軍事幹涉,襲擊中國海空兵力、打擊大陸目標,中國軍隊必將給予對等回應。別國可以隨意打擊中國大陸,中國不能打擊別國本土的日子將一去不覆返。2019年6月底到7月初在南海進行彈道導彈打擊海上大型平臺實彈演習,警示海上強權,航母編隊隨意到中國近海軍事威懾的日子也將一去不覆返。

儘管努力貼近實戰訓練,但我們要承認,由於客觀條件的限制,中國軍隊實戰經驗與其他大國相比還有差距。美軍常年打仗,數十萬軍人、幾乎所有先進常規武器裝備,都投入過真實的戰場環境;俄軍在近幾年的戰爭中,有近7萬名軍人、大部分軍官獲得了難能可貴的實戰經驗,僅在敘利亞戰爭中就測試了370種先進武器裝備。

中國連續32年無戰事固然可喜,但正因為如此,才需要解放思想、開拓思路,加強實戰性鍛鍊。向國外派遣維和部隊只能鍛鍊軍隊的局部能力,是否可能在條件下許可時,通過軍事觀察、訓練顧問、軍事調停等途徑將官兵投入戰場鍛鍊,通過軍貿軍援等方式在實戰中檢驗武器裝備,等等,需要創新戰鬥力生成和檢驗模式。

戰臨敢勝戰

雖說32年無戰事,但戰爭和衝突危險從未遠離中國。特別是美國調整軍事戰略,放棄反恐主要目標,以與中國戰略競爭為主要目標以來,加大了艦機穿越臺灣海峽和在南海“航行自由行動”的力度,造成中美艦機經常性緊張對峙。

南海撞機事件中王偉的英雄行為極大教育和激勵了部隊官兵。美國軍艦每次在南海的挑釁行為都遭到了中國海軍的強力驅離,2018年9月底中國海軍蘭州艦在南沙南燻礁附近抵近美軍迪凱特艦僅41米,進行了海上拼剌刀式的驅離,迫使美軍在通話中發出了“我在無害通過”等於承認中國島礁主權的喊話。在中印洞朗危機中,中國軍隊快速反應調整部署,形成大軍壓境之勢,以軍事實力為後盾,以外交交涉為途徑,成功逼退了印軍的無理越界行為。

今天的中國軍隊,武器裝備水平大大提高了,戰鬥精神也需要進一步提高。武器裝備上去了,戰鬥精神下來了,會“鋼多氣少”;武器裝備上去了,戰鬥精神也上去了,則會如虎添翼。

戰爭年代,中國軍隊的戰鬥精神源自對中國共產黨的忠,對毛澤東思想的信,對舊社會的恨,對新中國的愛。今天中國軍隊仍然需要忠、信、恨、愛,但軍隊所處國內國際大環境與過去相比已有巨大變化,如何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繼承和發揚人民軍隊的優良傳統,培養新時代官兵的戰鬥精神,恐怕比發展武器裝備要花更多、更大的力氣。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但願國運亨通,如果再續30年左右無戰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覆興將指日可待。但未來中國國家安全一定會面臨諸多風險與危機,希望中國軍隊能從過去32年無戰事的經驗與教訓中獲得有益的啟迪。

中國32年無戰事之啟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