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的旅人

國家徵收用地的半年以來,許多搬到鬧區的人再想回到過去居住的地方,都已找不到進來的路。

挖掘機把大多破舊的土房、蒔種藥物的肥料地都刨得一乾二淨,原本寬敞且分明的道路,如今已然面目全非。

倘若碰上下雨天,所有被刨過的地方都成了黃泥濁地,一片爛淖,目光所及之處皆為毫無生機的落敗。

儘管如此,它仍然是我心中最不願割捨的地方。

故鄉的旅人

曾有一位朋友說:“我從不管在廣州租來的房子叫家,那不過是一處暫時用來歇息的地方而已。”她說,她的家在故鄉,她屬於故鄉。

後來我每每思索,總覺得這句話有些許傲氣,是帶著私心的,維護故土記憶的一種傲氣。

故鄉,它只屬於離開故鄉的人。

當我駐留於故鄉的時候,我從不說我在故鄉,我只會說我在家。因為對於身處故鄉的人來說,倘若口口聲聲皆是故鄉,難免有些刻意;而對於從未離開過故鄉的人來說,故鄉就只是家而已。

故鄉,之所以在口頭的表達上顯得頗為生硬,也許是因為它只適合藏在情懷之中。

故鄉里有安心,有陪伴。只當有了牽掛,方能喚故鄉。

故鄉的旅人

提及故鄉,我的腦海裡實在檢索不出專屬它的詞語,因為它只是中國上萬條村莊之一,質樸、尋常。

除了八座歷史炮臺和寥寥無幾的古屋,它確實不算突出,連同它賦予我的所有記憶都是那樣繁瑣。

一歲的時候蹣跚學步,父親牽著我的雙手,跟在身後,直到後來放手時,我摔了無數次,才開始三步五步學會走路;

同時咿呀學語,是母親一邊手裡端著甜糊,一邊逗我開口,耐心且從容,直至後來我學會了說一個字、兩個字,然後咯咯直笑;

三歲時跟父親坐客車上縣城,由於不願穿襪子哭聲震天,惹得售票員大笑;

五歲時因為貪玩,被家裡那輛老舊甚至有點生鏽的二八大槓腳踏車從側旁倒下壓得哇哇大哭;

七歲時上學堂,不開口讀書,不回答老師的提問,被鄰居的小夥伴報告到家;

十三歲小升初時,急不可待想要離開家,生怕遲一步就會錯過高山那邊的光亮;

十六歲念高中,越發地自由,在校園內拉幫結派;

十九歲上大學,到了諾大的城市,那裡有高高的圖書館,有五光十色的霓虹燈,思想和娛樂競相迸發。

到後來離開所謂的應試教育,可以理直氣壯地說:終於得以憑靠自己的本事收穫金錢,也終於有了資格去完成蓄謀已久的夢想。

故鄉的旅人

年少時期,我們總有無數冠冕堂皇的,必須離開故鄉的理由,於是帶著傲氣,帶著憤慨,輾轉異鄉。

異鄉有夢想。

在那裡,九九六的上班機制讓我們感到自身的價值無限施展,儘管有吃不完的外賣,修改方案到凌晨,可也獲得了業務能力的不斷提升。

異鄉高調地成就一個人的時候,故鄉只會默默守望。

然而故鄉里的所有,我們曾經想奮力掙脫的一切,在後來於故鄉漸行漸遠的歲月長河裡,都將變得無比柔軟,柔軟到讓我覺得生命裡因它而永葆純真,也富有力量。

有一天,我開始被故鄉的風追尋。

當我在城中村的巷子裡聞到異鄉人的家常菜味時;當我在每個節日裡看到那些家庭露營時;當我收穫了成功的喜悅想與人分享時……

我知道,故鄉始終在我的身體裡,是我一直在追逐著故鄉。

追逐故鄉的氣息,追逐故鄉的模樣,有時追回童年,有時追到雲端,有時追入夢裡,有時追向月光。

故鄉的旅人

我們都曾顛沛流離,只為另立山頭;

我們也會闖入他鄉,尋找此心安處。

生活在繁華的城市裡,每日忙忙亂亂,我們或許一時將老人、親情、故鄉拋諸腦後,為了某些在那個階段我們需要的東西,為了某些我們不得已的理由。

只願能夠見過世界,再半生歸來,深深地與故鄉和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