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兵張嘎在白洋澱

我一直認為電影

​《小兵張嘎》

是由崔嵬導演

最高水平的一部電影

小兵張嘎在白洋淀

而這款電影海報也是我最喜愛的

電影海報之一

我收藏了三張,很開心。

影片改編徐光耀的小說

《小兵張嘎》

小兵張嘎在白洋淀

(徐光耀老師)

小說講述了

白洋淀的孩子張嘎子(是不是真名不知道)

在老鍾叔、老羅叔、區隊長、奶奶的引導下

成為一名名副其實的

八路戰士的故事

二十年前 我曾經採訪過老英雄

趙波

小兵張嘎在白洋淀

電影拍攝以前徐光耀和崔嵬

幾次到他家聽他講當年打鬼子的故事

後來徐光耀老師說:嘎子並不是確定了哪個人

而是一個群體

徐光耀將改好的劇本交給了崔嵬

歐陽紅纓在崔嵬處找到劇本後

兩人都想執導影片

最後兩個導演決定合作拍攝該片

小兵張嘎在白洋淀

(崔嵬老師和演員們)

在設備條件相對簡陋的時代

導演運用了大量的長鏡頭

拍攝了許多經典的鏡頭

使得影片增加了一些緊張感

讓今天動不動就搖來搖去的畫面汗顏

我把幾個長鏡頭剪輯到一起

大家欣賞一下



電影導演對影片裡所有的角色認真刻畫

使得每個人物都很有特點

個性鮮明 令人難忘

善良勇敢的英子 憨厚可愛的胖墩

機智勇敢的羅金寶、快板書大劉、區隊長、老鍾叔還有龜田、胖翻譯……

小兵張嘎在白洋淀

嘎子的表演可圈可點

把孩子的頑皮、小聰明、可愛又可氣的樣子

恰到好處的呈現給了觀眾

他不是一個完美的小英雄

他也有堵人家煙囪、咬人家肩膀的事情

最後成為抗日小八路

讓我們相信一個孩子的成長

真實可信

我們看電影的時候和嘎子的年齡差不多

記住了:別看今天鬧得歡 就怕將來拉清單

那個時候

我們也大多居住在平房

也惡作劇的去堵別人家的煙囪

我們以為嘎就是好的意思

後來被學校老師教育以後才明白

嘎勁應該用在學習上


小兵張嘎在白洋淀

(崔嵬老師)

他導演的《小兵張嘎》深受觀眾的喜愛,其實在1959年,他就執導電影《青春之歌》與陳懷皚聯合執導戲曲電影《楊門女將》

主演了電影《紅旗譜》《宋景師》

他又執導了京劇《平原作戰》《紅魚》《風雨里程》等影片

1979年2月7日在北京逝世

小兵張嘎在白洋淀

(電影工作照)

影片的影調在明快之中帶有剛健之氣

給人一種鮮明、堅實、渾厚、純樸的感覺

電影對光的處理總是根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一切光影的安排首先是以人物為主

影片的構圖精緻、簡煉

儘量防止和隱蔽一些繁瑣的線條

力求人物和主要線條的突出

小兵張嘎在白洋淀

後來有公司拍攝了電視劇版

我覺得除了熱鬧 給人留下了亂七八糟的感覺

還有公司

把這部黑白片電影

重新上色改成了彩色片

我覺得很彆扭

黑白片的質感是彩色片永遠無法比擬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