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很多俗语被现代人“断章取义”,你知道这些俗语的本义吗?

谈及我国古代的俗语,先拿“说曹操,曹操就到”来举个例子吧。

历史上很多俗语被现代人“断章取义”,你知道这些俗语的本义吗?

电视剧中的曹操形象

这句话完整的内容是“方说曹操,曹操就到。当面错过,岂不好笑。”来自《三国演义》第十二回,写于明朝初期。说的是吕布骑马追杀曹操的时候,其实吕布已经追上了曹操,但他不认识微微化了妆的曹操,还问近在咫尺的曹操,曹操在哪里,曹操顺势指向前方,对吕布说,他跑到前面了,结果吕布就继续往前冲,曹操就此脱身了,这个事后来就成为了一个嘲笑吕布不认识人的段子。

历史上很多俗语被现代人“断章取义”,你知道这些俗语的本义吗?

电视剧中的吕布形象

首先我们看,这句话很长,全说出来并不朗朗上口,且故事的情景很难重现,应用起来很难,可能你还没等跩完这16个字,听的人都没感觉了。反观上半句“说曹操,曹操就到”这七个字,从字面理解,就是速度快,或者说来的恰逢其时——正说你呢,你就来了。这个场景很容易重现,生活中经常可以遇见,故而容易被人当成口头禅被反复应用。另外,句子短,读出来朗朗上口,久而久之,这七个字就成了一个全新的转义俗语。

历史上很多俗语被现代人“断章取义”,你知道这些俗语的本义吗?

再比如,我们特别熟悉的“三思而后行”。

这句话完整的内容是“三思而后行,再,斯可以!”前半句是让你做啥事多思考一下,潜台词是,你尽量别做这个事情,或者是你不能不做这个事情。但如果加上后半句,意思就变成了,你要做就快做,别总思前想后的,想一次两次就行了,想太多没有意义。

历史上很多俗语被现代人“断章取义”,你知道这些俗语的本义吗?

说白了,选择说全句,还是说半句,都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决定是否过滤一下原本的内容,这也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习惯。毕竟原话就是当事人的脱口而出,版权就归当事人所有,别人也没必要原封不动的应用。原文就是原文,但不等于后来不可以截取着使用。而且我们通过那些就说一半的俗语可以发现,就说上半句的短句,全是容易记住,比较利于阅读,且还具备一定字面意思的,这符合人类思维的进化特点。

历史上很多俗语被现代人“断章取义”,你知道这些俗语的本义吗?

类似的还有“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的本意就是说,父母在的时候,孩子不要走太远,应该留在父母身边,这样可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但如果有正途或者正义的大事要做,就要从大局出发,勇敢的走出去,不要太儿女情长。这很明显是个哲人说的。但如果截取前半段,变成“父母在,不远游。”这完全就是一个做父亲或母亲的人说的话了,意思是让孩子不许远走,我们很想你,我们应该在一起,古话都这么说了。

历史上很多俗语被现代人“断章取义”,你知道这些俗语的本义吗?

出现上述这些情况也实属正常,人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总会有不同的想法和答案,中华语言的博大精深就体现在,很多内容,怎么说都是对的,关键在于你如何“断章取义”。断章取义也是中国文人的一种说话习惯!这里我必须指出,这个“断章取义”并非我们理解的贬义词,而是一种站在自己角度寻找对自己有利论点的习惯,既然古人造出了“断章取义”这个词,就说明这也是文化的一部分。这是我的看法,你们认同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