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抗疫群英譜丨病毒學專家姜濤:為戰“疫”衝鋒不止

3月9日,凌晨5時。中部戰區總醫院移動檢測實驗室裡,一個疲憊的身影在複核完最後一個樣本檢測數據後,鄭重地在檢測報告上籤下自己的名字。

他,就是病毒學專家、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姜濤。

1月26日,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帶領的軍事醫學專家組抵達武漢。按照任務分工,姜濤率領檢測組成員連夜在實驗方艙搭建核酸檢測平臺。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為確保生物安全、提高檢測效率和檢測準確性,姜濤牽頭制訂生物安全操作規範與應急預案,為實現快速高效檢測打下了堅實基礎。

核酸檢測工作單調枯燥且風險極大——如果核酸在提取過程中滅活不夠徹底,就可能將檢測人員暴露於危險中。面對風險,姜濤總是衝在前面。

細緻,是姜濤抓工作的一個特點。為避免咽拭子樣品在運輸中因顛簸導致封閉螺帽鬆動,每次檢測開始前,姜濤總要反覆叮囑大家“瞪大眼睛”。

反映病原基因熒光信號的強弱,直接影響核酸檢測結果判定。每次遇到可疑現象,姜濤都要召集人員綜合研判。他說:“出現假陽性,就可能造成健康人員感染;出現假陰性,就會造成患者延誤救治。我們必須確保檢測結果準確無誤。”

在姜濤的帶領下,核酸檢測組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擰成了一股繩。按照防控要求,從咽拭子樣品接收到得出核酸檢測結果,必須在24小時內完成。姜濤率領團隊優化流程組合,把時間壓縮到4小時以內,達到了1小時內完成90餘份樣本核酸提取、最高500人份以上的單日標本檢測能力。

戰時快速反應、工作有條不紊,得益於姜濤紮實的學術功底和豐富的實戰經驗。陳薇院士評價他:“姜濤是個多面手!”

在同事眼中,姜濤是個“善於攻堅”的業務能手。他先後主持和參與過SARS感染病例、寨卡病毒感染病例等病原分離工作,參與過登革熱疫苗、SARS疫苗的研製工作,建立起系列傳染病的病原分離技術平臺、核酸檢測技術平臺和致病性與傳播風險評估平臺,為多種傳染病防控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

在武漢的日日夜夜,姜濤帶領團隊把多年積累的研究成果,應用到一次次戰“疫”中。為提高臨床救治能力,除開展核酸檢測工作,針對臨床樣本中檢測到的新型冠狀病毒開展測序分析外,姜濤還發揮專業特長,帶領檢測組對臨床樣本中其他常見呼吸道症狀進行篩查。

面對疫情,他是無畏勇士;對於家庭,他是妻兒心中的牽掛——

“結婚後,姜濤第一次執行重大任務是赴非洲利比里亞維和,那時我還懷著孕;等他完成任務歸來,我們的兒子已4個月大了。”姜濤的愛人孫影說,為紀念這次出征非洲的經歷,她給兒子取名“非非”。

不久前,中央電視臺播出了一期報道專家組在抗疫一線執行任務的新聞節目。實驗室裡,大家都穿著同樣的防護服。孫影讓兒子“猜猜哪個是爸爸”,小傢伙竟答對了。

姜濤和家人有個約定:等疫情結束,他要帶著妻兒一起去一趟武漢,看一看武漢長江大橋和黃鶴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