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行記(二)——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又名凌雲大佛,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南岷江東岸凌雲寺側,瀕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匯流處。大佛為彌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國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1996年12月6日,峨眉山—樂山大佛作為一項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四川行記(二)——樂山大佛

2007年7月15日清晨,自成都乘坐汽車前往樂山,這是當時購買的門票存根。

四川行記(二)——樂山大佛

四川行記(二)——樂山大佛

在蘇軾題的“佛”字前留影。

四川行記(二)——樂山大佛

首先到達凌雲寺,它與靈隱寺、白馬寺並稱三大佛寺,以靈驗聞名。

凌雲寺位於凌雲山上,是大佛所在,所以又稱大佛寺。創建於唐初,開元初年開鑿佛像,寺宇廟也有擴建。但到會昌四五年間,由於唐武宗李炎下令滅佛,凌雲山廟宇只有凌雲寺得以保存。

四川行記(二)——樂山大佛

跟隨導遊沿著臺階開始爬行,之後就到達靈寶塔。該塔在唐代建成,是三江合流處的標誌,又名凌雲塔。傳說這是佛家為表彰海通法師修築樂山大佛而建。塔高“十三”層代表了佛家的“無極限”,是對功德無量的海通法師的最高評價。實際上,修建此塔的目的,主要目的還是作為三江合流處的標誌,鎮水保平安,靈寶塔則作為航船標誌,使船工提高注意力,以便安全渡過急流險灘。

四川行記(二)——樂山大佛

四川行記(二)——樂山大佛

注易洞。始修於明代的注易洞前有一個經典的太極八卦水盤,稱太極陰陽魚。白魚為陽,黑魚為陰,白魚黑眼,黑魚白眼,象徵萬事萬物陰陽合一,陰陽互化之理。籠罩著佛光的凌雲山上怎麼會有道家呢?這是因為明代統治者尊奉道教,所以佛道兩者在當時是兼容共生的。

四川行記(二)——樂山大佛

“佛”字前留影。

四川行記(二)——樂山大佛

四川行記(二)——樂山大佛

四川行記(二)——樂山大佛

佛國天堂。因為樂山大佛取彌勒造像,所以佛國天堂以獨特的設計,參照佛經有關彌勒的記載,以雕塑、繪畫等藝術形式介紹了彌勒的佛傳故事,並彙集了中外彌勒佛的雕塑像。

四川行記(二)——樂山大佛

四川行記(二)——樂山大佛

四川行記(二)——樂山大佛

天王殿。殿前是參天古木楠樹,殿內正中塑像為彌勒坐像,俗稱“大肚羅漢”。

四川行記(二)——樂山大佛

四川行記(二)——樂山大佛

一口氣衝上臺階,然後下坡。

四川行記(二)——樂山大佛

沿著山道繼續行走,到達一溪流前,照完像,再繼續往前走一會,就看到樂山大佛了。

四川行記(二)——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坐落在三江(大渡河、青衣江、岷江)交匯處,與樂山城(古稱嘉州)隔江相望。樂山大佛頭與山齊,足踏大江,雙手撫膝,大佛體態勻稱,神勢肅穆,依山鑿成臨江而坐。大佛通高71米,頭高14.7米,頭寬10米,髮髻1021個,耳長7米,鼻長5.6米,眉長5.6米,嘴巴和眼長3.3米,頸高3米,肩寬24米,手指長8.3米,從膝蓋到腳背28米,腳背寬8.5米,腳面可圍坐百人以上。有“上朝峨眉、下朝凌雲”之說。

四川行記(二)——樂山大佛

兩輪曰月摩峰頂,四季煙雲罩佛頭。金身誰鑿與雲齊?聞道韋皋鎮蜀時。明,曾介《次岑韻》。

四川行記(二)——樂山大佛

大江東去;佛法西來。

看他怒目攢眉,卻具一片慈悲,要人醒悟;到此清心滌慮,請將萬念消化,與佛皈依。

何人匯三水清源將一己塵心盡洗;此處開千秋淨域度眾生覺岸同登。

四川行記(二)——樂山大佛

聊為東坡載酒遊,萬龕迎我到峰頭。江搖九頂風雷過,雲抹三峨日夜浮。古佛臨流都坐斷,行人識路亦歸休。酣酣午枕眠方丈,一笑閒身始自由。宋,范成大《凌雲九頂》 。

四川行記(二)——樂山大佛

四川行記(二)——樂山大佛

四川行記(二)——樂山大佛

四川行記(二)——樂山大佛

四川行記(二)——樂山大佛

由於自己帶的照相機沒有廣角,只能依靠景區的人給我們拍攝照片,即拍即取。拍照摸到樂山大佛有個五福臨門:摸頭步步高昇; 摸耳朵摸福氣; 摸鼻子摸財氣; 摸眉毛婚姻美滿幸福; 摸嘴保平安。我們把大佛的五個部位依次都摸了一遍,然後有選擇的照了上面幾張照片。

四川行記(二)——樂山大佛

四川行記(二)——樂山大佛

這是攝像機錄像的截圖。

參拜大佛需要從右側延棧道而下,至佛腳處再從左側棧道攀緣而上。棧道名叫“九曲棧道”,建於唐代,盤旋九曲,狹窄險峻似“鳥道過”。

我們沿著呈“之”字形的棧道往下走,棧道先在百米高的絕壁上劈出一道道小凹,再在小凹裡鑿出一道道小石梯。棧道靠外處,裝有鋼筋混凝土護欄。遊人如織,摩肩接踵,依次順著只能容一人通過的臺階往下走。棧道靠石壁處,盡是小佛像和佛龕浮雕,因年代久遠已模糊不清了。經過九次折回後,終於到了大佛腳下。向上仰望,只見棧道如一條巨蟒直上雲端,下行的人流密密麻麻。

站在大佛下面,仰頭仔細觀看了大佛的全貌。從下向上仰視,大佛,是那麼恢宏、巍峨、高聳、神肅……,只能感嘆古人的巧奪天工。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四川行記(二)——樂山大佛

四川行記(二)——樂山大佛

氣溫30多度,十分悶熱。從棧道上來後,找了一個茶攤休息了一會,這是在休息的地點拍攝的三江交匯景色。

四川行記(二)——樂山大佛

這是拍攝的大佛下面的景色。

頭大與山高,足寬踏浪濤。千年仍未老,靜坐看朝朝。李祚忠《五絕·樂山大佛》。

至此,樂山大佛遊玩結束,我們繼續乘坐汽車,前往下一個景點——峨眉山。

樂山大佛景區由凌雲山、麻浩巖墓、烏尤山、巨形臥佛景觀等組成,面積約8平方公里,我們由於當時只知道樂山大佛,就直奔大佛而去,麻浩巖墓、烏尤山、巨形臥佛就沒有去。期待有機會再次去踏尋這歷史人文厚重、自然風景秀麗的——文化與自然雙重世界遺產——樂山大佛。

就以明萬曆十四年( 1586)進士、雲南副使羅緄《大像石》的詩作為此篇的結束語吧。

崚嶒(léng céng高聳突兀)絕巘(yǎn意為大山上的小山)鎮江干,砥柱中流獨障瀾。石壁疑從天際出,雲根半落水中盤。金身直傍青霄立,玉樹唯憑白日看。萬古乾坤應不毀,降神光嶽氣初完。

請看下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