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涉县吕国华作品——《麻雀传奇》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在中国,我想再没有一个鸟儿能像麻雀这样,用自己的命运记录过中国历史的变迁。麻雀鸟命多舛,它在生存史上的遭遇,也许或多或少反映出了我们人类与自然,尤其是与动物之间相爱相杀的历程吧。

——题记

河北涉县吕国华作品——《麻雀传奇》

我在微信群里,无意浏览到了一段视频,是一部叫做《围剿麻雀》的老记录片,看着十分震惊,心里有了探究之念。史料称《围剿麻雀》真实的记录了1958年时,四川地区围剿麻雀的真实“战况”,这在当时被称为“”打麻雀运动”,四川围剿麻雀取得成功之后,中央还向全国推广其先进经验,这也是在“战天斗地”的大跃进时期的第一场全国性运动。

在1958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消灭四害的指示,指示的初衷是“为了保护庄稼,征服疾病,消灭害虫、害兽、害鸟”。“四害”中除苍蝇、蚊子、老鼠之外,麻雀赫然其中,于是当年全国上下发动了一场全民消灭麻雀的战斗,工厂停工,学校停课,军队也参与了这场席卷全国的群众性“战役”。竹竿,鸟枪,毒药,锣鼓,弹弓,捕鸟网等等… 可谓无所不用其极,随后各地也都效仿四川,全国布下了天罗地网,甚至变本加厉地殃及到其它动物,麻雀们无处可逃,在那次的战役中,众多麻雀被活捉,被毒死,被射杀,被…。麻雀的种群几近灭绝。

舆论向来是各种运动的风向标,当时《人民日报》称打麻雀运动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向大自然开战,征服自然的伟大运动。于是各路文人们纷纷助威,关于这次运动的文章铺天盖地,历数麻雀罪状的科普文章,诗歌、漫画等比比皆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属时任中国文联主席的郭沫若的诗《咒麻雀》和著名漫画家《三毛流浪记》的作者张乐平的漫画《天罗地网》。

河北涉县吕国华作品——《麻雀传奇》

看完这这些之后,心情五味杂陈,感慨万千,人类俨然自然的主宰吗?

不由地想起了小时候,麻雀呼呼啦啦一大片一大群飞来飞去的情景,于庄稼收获的季节,它们成群结队的在田野里啄食粮食,很是令农人们讨厌,在田地里到处竖着吓唬麻雀的“谷草人”,这或许是麻雀们在50年代,那个粮食极度匮乏的时代,能被众人一致喊打的原因吧。

当然麻雀作为“四害”之一为时很短,由于1959年全国粮食大面积减产,此前后动物学家们及各界激烈讨论,有识之士强烈谏言,例证说麻雀是消灭农林害虫的主力军,于是中央很快于1960年就纠正了这个错误决定,代之补位四害的是臭虫,麻雀们得以休养生息,之后它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算是繁荣昌盛的。

小小的麻雀竟然曾经搅动过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说来真是让人唏嘘感叹!

麻雀也许是普通人最熟悉的野生鸟类了,有人的地方似乎就有它。在我小的时候,它们更是无处不在,不论春夏秋冬,在田野上,在村庄里到处都能看到它们的踪影。

麻雀其貌不扬,既没有孔雀那样美丽的羽毛,也无丹顶鹤那样秀美的身姿,只是个灰不溜秋的不太引人注目的小鸟儿,但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小鸟儿,却在它们的生存史上有过这样堪称传奇的经历,令人嗟叹。其实纵观古今中外,各种动物们的命运无不与人类的好恶及发展需求息息相关。

麻雀是个杂食性动物,繁殖期主食昆虫(育雏只吃虫子),庄稼收获期也喜吃粮食,它们的繁殖能力及适应性极强,除极寒冷的南北极和高山荒漠之外,世界各地都有它们的踪影。可目前有资料显示,就是这样一个适应性极强的鸟儿,近年来种群数量却在逐年减少,也面临着濒危的风险,这是为什么呢?很值得我们深思!

麻雀虽然喜食庄稼,但在我们家乡却是唯一享受供奉的鸟儿,每年的腊八节,就是供奉麻雀的节日,每家腊八节早上的第一碗粥,是要敬给麻雀的,尤其在食物匮乏的年代,那碗珍贵的腊八粥真是体现了家乡人的虔诚,至于供奉麻雀起于何时,供奉原因,无从考证,只是世世代代老辈人延续下了的习俗而已。但我想也许是为了祈祷麻雀来年嘴下留情,不要糟蹋农人们辛苦种下的粮食吧!又或者是腊八时节天寒地冻,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往往大雪封地,是麻雀们最难熬的时光,家家户户的那碗粥也许能帮助它们度过严寒,所以腊八粥与其说是供奉,倒不如说这体现着的是家乡人民最朴纯的善良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虔诚。

河北涉县吕国华作品——《麻雀传奇》

说起麻雀在家乡虽贵为供神,但似乎又缺乏像对待其它鬼神的那样的敬畏。麻雀是我们小时候的玩物之一,掏鸟蛋,捣鸟窝,弹弓射鸟是小孩子们常玩的游戏,到了冬天,各色“闰土”们更是抓麻雀的高手。大雪后扫出一片空地来,用棍子支上筛子或筐子,棍子上拴着绳子,在其下撒上秕谷或高粱,单等麻雀落网。不过我的家乡是从来不吃麻雀的,这点敬畏还是有的,这些只是小孩子们的淘气而已。

麻雀抓住之后,为了防止逃走,一般在一条腿上拴上绳子,或关在笼子里,或抓在手里玩耍,麻雀总是左冲右突,撞的羽毛脱落,满身伤痕也不顾,只欲逃走,喂食小米也不吃,大人们常说麻雀很有气性,养不活的,事实也真如此,不知是我们小孩们子缺乏耐心,还是麻雀的野性难驯,反正没听说过谁养活过麻雀的,也有的在玩耍的过程中,麻雀乘机脱逃的,腿上还拴着绳子,也不知它逃脱之后是死是活。现在想来,野生鸟儿那种向往自由的本性真不是人为控制得了的!

麻雀其实平时是很机警的小动物,但在冰天雪地的冬天里,找寻食物艰难,最终还是经不住诱惑而落网,正应了那句老话“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吧!

随着历史的进程,麻雀的传奇也在继续,其貌不扬的麻雀,竟然差点儿成了国鸟,大约十几年前,有关单位曾发起过网络评选国鸟的活动,结果麻雀得票率最高,力压当时呼声很高的丹顶鹤(之后丹顶鹤也因英文名为“日本鹤”不能当选),当然这次评选也是不了了之,国鸟仍虚位以待,但是这也充分说明了麻雀在人们心目中的认知度还是非常高的。没想到小麻雀差一点儿就成为了国鸟,甚至还引发了许多讨论,有的网友就调侃道,应该让麻雀成为国鸟,算是我们国人对麻雀曾经遭受不平待遇的一种补偿。当然这也只是调侃而已,毕竟麻雀的确是那样的不起眼,毫无特色,各国都有,它怎么能担得起中国国鸟这个重任呢!你说呢?

麻雀虽然未成国鸟,但其是消灭农林害虫的能手 ,这是有识之士的共识,理应得到人类的爱护和保护。但不幸的是,环境在悄然改变,麻雀和其它动植物一样,生存空间越来越窄,生存环境日趋恶劣,农药的泛滥,化学物质的威胁,无一不让麻雀们的生存面临风险。

河北涉县吕国华作品——《麻雀传奇》

甚至有些地区的人还在肆意捕捉麻雀,以满足自己的口福之欲,据说这些地区的人认为烧麻雀,炖麻雀是美食,是补品,这对麻雀的生存造成了一定的威胁。针对这些,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保护麻雀,麻雀是国家2008年列入“三有动物名录”的保护动物,三有动物是指国家保护的“具有重要的生态或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政策明确规定,私自捕杀,售卖,食用麻雀是违法的,会受到相应的惩罚。麻雀还被列入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真希望这些措施能够保护麻雀们的周全。可日益变化的人为环境会怎么样呢?

想想麻雀从供坛到四害 ,从国鸟“未遂”到三有保护…,它们无奈地被裹挟在人类历史的大潮中沉浮,麻雀的经历可谓跌岩欺负,堪称传奇。不知麻雀的未来还会上演怎样的传奇呢?

但愿麻雀们的未来平安顺遂,子孙满堂,能让我们人类世世代代有它们的相伴!共同努力吧我的同胞们,期待鸟语花香的自然画卷永远在中国大地上展开!

河北涉县吕国华作品——《麻雀传奇》

吕国华,赵都山里人,退休教师。喜爱文字,作品散见于报刊和多家网络平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