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關係裡的“結”,不是換個人就可以“解”

作為頭條新人的我,前天在“悟空問答”裡回答了一個問題——“和一個極度自私的男人如何搭夥過日子?”我寫了一篇比較長的回答來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希望可以幫到提問者,然後也會順便看看別人的回答和評論。其中佔比很大的一部分回答和評論,概括起來是三個字:換個人。

  當我發現這個問題一直保持著熱度的時候,內心五味雜陳。我猜,絕大部分關注的人都是女性,她們此刻一定過得並不開心,然而屬於我們的節日才剛剛過去幾天。其實答案裡有很多中肯又暖心的回答,關於個人經歷的分享,關於女性如何自我成長……我們女性似乎很容易就能體會到對方的難處,哪怕面對的是一個素未謀面的陌生人,我們也依然願意花時間來陪一陪那個提問者,一起聊一聊各自的心酸故事。

  

親密關係裡的“結”,不是換個人就可以“解”

從古至今,女性的地位一直在提高。我們應該慶幸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女力覺醒的時代,我們可以自由發聲,我們可以抱團取暖,我們可以共同成長。女性其實堅韌而有力量。我們這一路披荊斬棘,越來越強大,早就證明了自己可以撐起“半邊天”。我們可以不依附,不纏繞,只靠自己就能活得很好。那麼當我們覺得一段關係不夠好了,自然就可以掙脫出來。比起舊社會的女性,這是一種巨大的進步,我們擁有了自己的選擇權。所以,回到文章開頭的那個話題,“換個人”似乎不失為一個好辦法。然而,它並不是一個萬能的辦法。

  所有親密關係裡的結,並不是簡單地換個人就可以解開的。當然,我不是指所有婚戀關係都要勸和不勸分,那樣過於簡單粗暴,且涉及到感情的事恰恰又總是盤根錯節。我只是想表達,一段關係出現問題的第一要務是找到並解決問題(無論是哪一方的問題更大一些),尤其是在你還沒有打算放棄這段關係的時候(比如那個提問者,她是想心平氣和地過下去,繼續維護關係的)。當你還沒有深入地思考過這段關係是如何出現問題的,“換個人”著實是個偷懶的辦法。然而你小心翼翼地繞過去的問題,很有可能後來還會再找上你。因此才會有那麼多的人,總是遇人不淑,總是飛蛾撲火,總是遍體鱗傷。一旦你經過了深思熟慮,至少能夠發現“結”的所在。

  

親密關係裡的“結”,不是換個人就可以“解”

那麼“結”,到底應該如何“解”呢?想要永久地解決掉一個問題,首先應該去追根溯源。比如在很多出現問題的感情裡,都是各自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傷春悲秋,而對方一概不知。列維·施特勞斯說:“每一個人,身上都拖著一個世界,由他所見過、愛過的一切所組成的世界。”所以我們應該努力地瞭解自己和對方。這個瞭解不僅僅包括了兩人相遇並建立關係後的種種,還應該包括瞭解彼此的原生家庭,大致的個人經歷,與父母朋友的關係模式等等。來一次坦誠的溝通,這樣我們才能更接近彼此的內心。如果暫時不可行,可以試著從周圍有關聯的人身上去尋找碎片化的信息,然後再自己慢慢整合。當你對於你們兩個人的性格、經歷以及你們這段一路走來的關係有了一個更深入地瞭解,也許你就會忽然找到了那些問題的答案——“為什麼他能夠如此冷漠和自私?為什麼他總是不願意好好聽我說話?為什麼他那麼大男子主義?為什麼我總是在一段關係裡習慣討好?為什麼我的付出他沒辦法讓他看到?……” 然後,試著理解彼此在感情裡最迫切的需求,試著去滿足對方對於婚姻的期待。依然要溝通,如果暫時無法進行(比如相隔兩地的情況),那就微信留言或者發郵件,甚至可以手寫一封信。總之要讓彼此明白對方的心意,比如男性希望女性可以看到並理解他的生活壓力,而女性希望男性可以關注和安撫自己巨大的負面情緒……這樣彼此才能以舒適的方式繼續相處和維繫感情。才不會出現那種,我喜歡蘋果,你卻送我一車梨的劇情。才不會其實兩個人都在付出,卻都固執地認為錯在對方。

  

親密關係裡的“結”,不是換個人就可以“解”

無論你最後是成功修復了一段關係,還是選擇與這段關係好好告別,你都在這段關係裡獲益頗多,慢慢 成長。這種成長會讓你心理更強大,對待感情更成熟,讓你在以後的情感中避開那些你曾經踩過的坑,去擁抱更好的自己和更適合自己的親密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