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有千花好,不及碧玉妝

它觸目皆是,以至於讓人會漠視它們美麗的存在。也許要到黃沙遮天,才會發現它們陪伴的重要;它總是在最早的日子裡,努力從料峭中掙脫出縷縷笑意,提前預報春暖的消息;在空調還不知為何的漫長時光中,它是炎炎日頭下最大的安慰。

風起了,婆娑;風止了,靜默。


獨立的人,要把自己化作它;思念的人,想把自己站成它,麗日下開滿白花。

今天是植樹節,古人說,前人栽樹,後人乘涼。這是最樸素的惠及後代的觀念。


縱有千花好,不及碧玉妝

敦煌壁畫上植樹的內容


植樹,有獎


傳說黃帝將部落聯盟定居橋山,教化樹居穴居的人在臨水靠山的半坡上砍樹造屋。人們並不懂得毀壞樹林將會帶來什麼樣的嚴重後果,沒有幾年,橋山周圍的樹木全被砍光了。

一場暴雨,山洪暴發,洪水捲走了黃帝的臣民,水災後黃帝親自上山查看,發現凡是樹林被砍光的山峁,不僅擋不住水,連地上的草也衝得一乾二淨。黃帝帶頭栽了一棵小柏樹。臣民們都學黃帝的樣子,紛紛栽樹種草。不幾年,橋國重新林草茂密,一片蔥綠。從此,植樹造林便成了中華民族的一個優良傳統,世世代代一直沿續下來。


縱有千花好,不及碧玉妝


至今,黃帝當時的手植柏依然挺立在陝西軒轅廟中,這棵柏樹高20米以上,胸圍7.8米,雖經歷了5000餘年的風霜,至今幹壯體美、枝葉繁茂,樹冠覆蓋面積達178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樹,人稱世界柏樹之父。

黃帝植樹是傳說。但我國植樹造林的歷史,最少可以追溯到3000 年前。

早在父系氏族社會後期公元前的虞舜時代,就設立了執掌山林的官員“虞官”,這是我國曆史上最早的“林業部長”。夏禹時出現了保護林木的行政法規。殷商時期,甲骨文上已記載人們在房前屋後栽花植樹的情景。西周成立了“林衡”、“山虞”管理機構,負責掌管種植、護林等亊務,為動員群眾植樹,甚至作出不種樹的人死後不給棺材的規定。

縱有千花好,不及碧玉妝


秦統一六國,始皇下令在道旁植樹。《至言》記載:“秦為鄧道於天下,道廣五十步,樹以青松”,可見當時植樹之盛。

西漢司馬遷的《史記》載:“安邑千樹棗;燕、秦千樹慄;蜀、漢、江陵千樹橘;淮北、常山已南,河濟之間千樹萩;陳、夏千畝漆……此其人皆與千戶侯等。”意思是擁有很多樹木的人,財富可以與千戶侯相比。

縱有千花好,不及碧玉妝


隋煬帝酷愛種柳樹,曾詔令民間每種活一棵柳樹,就賞細絹一匹。唐代王公以下皆有“永業田”,永業田裡必須種上一定數量的樹木。還規定,凡驛站與驛站之間,都要種上道樹。開元年間,還下令各地在通衢兩旁都種上各種樹木,以廕庇行旅。

宋太祖趙匡胤下令“課民種樹,定民籍為五等,第一等種雜樹百,每等減二十為差,桑棗半之。”他根據植樹多少把百姓分成五等,並下令凡是墾荒植桑棗者,不繳田租。對率領百姓植樹有功的官吏,可晉升一級。蘇軾從小喜歡種樹:

“我昔少年時,種樹滿松岡。”

謫居黃州時在城東山坡開荒種地,謂之“東坡”,親手種植了柳、桑、棗、慄等樹,蘇軾還把種樹的實踐體會寫成了《種松法》,對於何時下種,何時採果,怎樣育苗和管護等等娓娓道來。

縱有千花好,不及碧玉妝


到了元代,元世祖忽必烈頒佈《農桑之制》十四條,其中規定:

每丁歲種桑、棗二十株。土性不宜者,可種榆、柳等。

明清時代,植樹規模有更大發展。朱元璋一登基就詔令天下:

“令天下廣植。凡民戶有田者,須種桑麻,慄棗各二百株。”

一家人家一年要種桑麻以及棗樹各兩百株,可見之多。

縱有千花好,不及碧玉妝


項羽與桂樹楚霸王


項羽自幼愛樹。相傳有一次他看到一個老人持斧要砍桂樹。問緣由,老人說:“我家院子四四方方像‘口’字。這棵樹長在院中,就成了 ‘困’字,不是很不吉利嗎?”項羽靈機一動回答說:“照你這麼說,院中倒樹留人,便成‘囚’字,如此更不吉利。”老人於是放棄了砍樹的念頭。


縱有千花好,不及碧玉妝


縱有千花好,不及碧玉妝

諸葛亮與桑樹


諸葛亮病危時給後主劉禪的遺書上寫道:

“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孫衣食,自可足用。”

他把自己栽種八百株桑樹作為子女生活費的來源,為子女生活作長久安排。一代名相,兩袖清風,死後留給子孫唯有自己栽種的桑樹,令人不勝感慨。


縱有千花好,不及碧玉妝


董奉與杏林


三國時東吳名醫董奉醫術高明,樂善好施。董奉隱居廬山期間,為貧苦百姓看病,從來不取分文,只要求病人病癒後按病情輕重,在他住所前後種杏樹,重病者栽五株,輕病者栽一株。幾年光陰,他的房前屋後竟有十萬餘株杏樹。每當杏熟,董奉用來換穀米救濟貧民,人們稱這片杏林為“董仙杏林”,後人遂以“譽滿杏林”稱頌醫家。


縱有千花好,不及碧玉妝


隋煬帝與楊柳


傳奇小說《開河記》記述,隋煬帝登基後,下令開鑿通濟渠,虞世基建議在堤岸種柳,隋煬帝認為這個建議不錯,就下令在新開的大運河兩岸種柳,並親自栽植,御書賜柳樹姓楊,享受與帝王同姓之殊榮,從此柳樹便有了“楊柳”之美稱。


縱有千花好,不及碧玉妝


白居易與花木


白居易被貶任忠州刺史,年年都種植花木,並賦詩詠道:

“持錢買花樹,城東坡上栽。但有買花者,不限桃李梅”;

他在《春葺新居》詩中又說:

“江州司馬日,忠州刺史時。栽松遍後院,種柳蔭前墀。”


王安石與竹桃柳


宋代王安石對種竹、植桃、栽柳極感興趣,賦有詩句:“乘興吾廬知未厭,故移修竹似延雛”,“舍南舍北皆種桃,東風一吹數尺高”。“移柳當門何啻王,穿松作徑適成三”。


縱有千花好,不及碧玉妝


左宗棠與左公柳


左宗棠任陝甘總督期間,下令軍隊在河西走廊的六百多里沿途種柳二十六萬株,人稱“左公柳”

,至今仍為西北人民所稱道。清人楊昌溪曾寫詩讚道:

“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

生活處處都有詩情畫意。

讀詩吧,或者我們永遠成不了詩人,但我們可以成為一個靈魂美麗的人。

如果你忙,讓孩子讀詩吧。總有一天,詩的種子會在孩子的心裡發芽,長成一棵參天大樹,帶他去看人世間的美,去體會靈魂深處的悸動。

唯一的問題,挑選一本孩子喜歡的,能引起孩子興趣的。古詩很美,但古詩也有門檻,文字是古時的,韻是以前的,意境也太悠遠,如果沒有好的文本,孩子還沒體會到詩的美,就已經內心拒絕了。

學詩就要從歷史入手。把詩跟這些歷史事件聯繫起來,才能真正理解這些詩。然後又能通過詩來學習歷史。我曾經想出版一本書,把詩背後的歷史講一講,幫助孩子們學好古詩,可是,還沒有正式動筆,發現這個事情已經有人幹了。出版社給我寄了一套書,叫《跟著古詩詞學歷史》,跟我想的一樣,就是通過詩詞講歷史,通過歷史講詩詞。

縱有千花好,不及碧玉妝

孩子通過這種方法,多學科的交融,才能真正理解詩的意思,而詩詞對孩子的學習有多重要,相信大家也知道了。新的教學大綱,詩詞數量大幅增加,甚至人大初中的一次招生考,語文內容竟然百分之九十都是詩詞跟古文。

所以,得語文者得天下,而語文的重中之重就是詩詞跟古文。

通過這套書,不但可以讓孩子更容易記住詩詞,還能讓孩子瞭解歷史知識,對他們的寫作也會有幫助。讓孩子通過這套書,把課堂裡學到的詩詞徹底鞏固下來,這會真正成為他們腦海裡的財富。

點下面的鏈接購買,這套書一共四本,總共包含了356個百科知識,277個作文素材,18個必考知識,129個歷史典故,79首經典詩詞,包含歷史文化知識,地理百科等豐富的知識點。現在團購價四本一共只要59元,包郵。點下面的橫條參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