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線下總動員四川援湖北醫療隊如何給心理穿上一層“防護衣”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袁婧)“我們走到哪兒,就把二維碼貼到哪兒。”3月13日下午4時,在先後走進基層隔離點、社區衛生院後,四川省第十批援湖北心理醫療隊第8組組長趙紅終於回到了駐地休息。

他口中的二維碼不過是兩個微信群的二維碼,一個叫“川援鄂心理醫療隊第8組醫患群”,一個叫“川援鄂心理醫療隊第8組醫護群”。

微信群,成為了四川省第十批援湖北心理醫療隊第8組的“主戰場”。

“無論是對醫護人員、還是對患者,我們都希望給他們的心理穿上一層‘防護衣’。”趙紅說,第8組5名成員,包括4名精神衛生科醫生和1名護士。

线上线下总动员四川援湖北医疗队如何给心理穿上一层“防护衣”

“有名中年男性很奇怪,總說胸口不舒服,表情看起來也很痛苦……”在對隔離點的醫護人員進行心理撫慰和心理培訓時,四川省第十批援湖北心理醫療隊第8組組員趙靜偶然聽到一個護士談起。

專業敏感,讓趙靜立即找到這名護士詳細瞭解情況。原來,這名男性患新冠肺炎後治癒出院,目前正在接受愈後14天的隔離觀察。考慮到他可能作出過激行為,隔離點的醫護人員又將其送往醫院進行檢查,卻並未發現異常。然而,他的情緒卻並無好轉,反而有逐漸加重的趨勢。

“我趕緊和小組其他成員討論,初步判定該男性存在焦慮狀態伴抑鬱並有消極行為的可能性較大。”趙靜說,在打聽該男性的去向後,他們想辦法把微信群的二維碼推送給他,“如果強行進行心理干預往往會適得其反,最好是自己有求助的需求。”

沒想到,不到一個小時,“川援鄂心理醫療隊第8組醫患群”就顯示有人加入——“醫生您好,經過一段時間治療,核酸檢測轉陰出院,但身體總是燥熱出汗,吃不下飯,白天夜晚睡不著覺,想請醫生看看。”在組員們的進一步詢問下,得知發送信息的男性45歲,其自述症狀與該中年男性情況相符。

“我隔離在一間小房裡,難受的時候特別悲觀,又不知道怎麼辦……”在心理醫療隊員積極與該男性共情並取得其信任後,該男子逐漸宣洩積壓在心中的壓抑情緒。趙靜說,通過微信群對話以及一對一溝通等方式,在對該男性進行充分評估後,聯動對口支援醫院對他進行了精神科聯絡會診及抗焦慮藥物治療,同時繼續在微信群給予患者情感反饋和鼓勵。

“感謝支援武漢疫情的醫生們,你們辛苦了,因為你們的介入,醫院開給我對症的藥物,吃藥後恢復了好多……”看到這樣的留言,心理醫療隊的成員們心理寬慰了不少。

“我們更多通過線上開展心理干預工作,既考慮到隱私,也減少不必要的接觸。”趙紅說,一方面,通過微信群,具有類似症狀的個體之間能夠進行正面影響和引導;另一方面,也開設一對一的諮詢渠道,保護隱私的同時便於更具針對性地解決心理問題。

包括5名醫生和護士在內,目前“川援鄂心理醫療隊第8組醫患群”有60餘人,“川援鄂心理醫療隊第8組醫護群”超過了150人。“在微信群裡,我們也經常分享、推送心理健康相關科普知識,尤其是在醫護群,更要增強醫護人員在心理上的防護意識。”趙靜說。

線下干預、培訓兩不誤

“只要他們有需要,我們隨時可以出現”

更多通過線上開展心理干預工作,並不意味著心理醫療隊可以遠離一線。

一名94歲高齡患者在轉院的救護車上大吵大鬧,情緒失控,堅決不肯下車……收到武漢市蔡甸區人民醫院的請求後,趙紅眼前浮現的老人形象就是:老年痴呆、被害妄想、容易激惹,搞不好吐你一臉口水。

帶著忐忑,趙紅和他的組員穿上防護服走進了病房。“見到老人微笑著迎接我們,炯炯有神的眼睛立馬讓我感到了她的友善。”趙紅說,他大聲與老人打招呼,沒想到老人卻回答他“你不用這麼大聲,我聽得見,耳聰目明。”

面對日常問候性質的問題,老人幾乎對答如流,甚而還對醫療隊員表示“你身上寫著四川,你來自四川,四川人好得很,感謝你們!”如此清晰的表達讓趙紅喜出望外,他沒想到老人的情況和他預想中完全不一樣。

“她在救護車上的情緒失控,很大可能就是急性應激反應。”在和老人一番交流後,趙紅分析道,老人特別是高齡老人喜歡熟悉的環境,哪怕是一點點微小的改變都可能引起老人出現像幼兒一樣的哭鬧敵對行為,甚至出現譫妄狀態。隨後,心理醫療隊根據老人的實際情況向醫院給出了他們的專業建議。

給患者及時進行心理干預,心理醫療隊的“大門”同樣向醫護人員敞開。“一位社區衛生院的醫生因為接觸過確診病例,隨時擔心自己被感染,同時家人可能對他的工作也不理解,心理負擔比較重。”趙靜說,在收到他的求助信息後,組員們也積極與其共情,建立信任關係,從而通過正面的引導減輕其焦慮情緒。

“共情”成為趙紅、趙靜口中提到最多的詞。“首先就是要站在求助者的角度去思考,充分尊重他的想法,將他的想法合理化,而不是一開始就去質疑他、否定他。”趙紅說,只有在取得對方信任的前提下,才能進行進一步的溝通和干預。

除了心理干預,心理醫療隊的一項重要工作還包括通過培訓讓一線非專科的醫生護士學會識別可能有心理問題或者心理疾病的患者,例如通過觀察面部表情、詢問生活情況等方式。

“不需要他們作出準確的判斷,但可以具備基本的識別能力,從而尋求專業的心理指導。”趙紅說,從一個個隔離點到一家家社區衛生院,他們不厭其煩地深入基層,“就是要讓武漢人知道,心理團隊來到了他們身邊,只要他們有需要,我們隨時可以出現。”(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