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多萬的中國紅瓷器,竟是陰差陽錯得來的

紅色與瓷器,都深得國人的喜愛,一個是傳統威嚴,繁榮喜慶的顏色;一個是中華文明,享譽世界的瑰寶。當兩大經典融合在一起,便鑄就了最濃烈的單色釉——郎窯紅。

1200多萬的中國紅瓷器,竟是陰差陽錯得來的

鮮紅釉盤,明正德,故宮博物院

然而你知道嗎?被譽為最美中國紅的郎窯紅瓷器,卻是陰差陽錯一不小心得來的。


祭紅

這要先從明朝的祭紅說起,它妖而不豔,紅中微紫,色澤深沉而又安定,釉中無龜裂紋理,是顏色釉瓷中的珍品。

1200多萬的中國紅瓷器,竟是陰差陽錯得來的

故宮藏祭紅

如此上等器皿,符合皇家定位,於是被廣泛應用於祭祀。

1200多萬的中國紅瓷器,竟是陰差陽錯得來的

故宮藏祭紅

祭紅十分珍貴,因為它的燒製率很低,古人配製“祭紅”不惜工本,珊瑚、瑪瑙、寒水石、珠子、燒料等等,甚至有的配方摻入黃金,可是燒成率仍然很低。有時就算配料高端,火候掌握不好,還是會失敗。


郎窯紅

祭紅這麼難燒製,因此在明朝中後期慢慢失傳,再也燒不出了。到了清朝康熙年間,督陶官郎廷極,奉命到景德鎮主持御窯,試圖燒製出失傳數百年的祭紅。

1200多萬的中國紅瓷器,竟是陰差陽錯得來的

故宮藏祭紅

瓷工夜以繼日地鑽研燒製之法,迎來的卻是滿窯廢品。

不過,在研製祭紅的過程中,他們發現了另外一種更為鮮亮的紅釉瓷器,這就是“郎窯紅”。

1200多萬的中國紅瓷器,竟是陰差陽錯得來的

郎窯紅釉琵琶尊,清康熙,故宮

1200多萬的中國紅瓷器,竟是陰差陽錯得來的

郎窯紅釉觀音尊,清康熙,故宮

郎窯紅和祭紅的釉料組成及工藝情況很接近,相比之下,“郎窯紅”呈色極為鮮紅,透明度強,具有較大片裂紋,器件上部略有流釉現象。

而“祭紅”的紅色則較深沉安定,釉面無裂紋,無浮光也沒有流淌現象。

1200多萬的中國紅瓷器,竟是陰差陽錯得來的

郎窯紅釉穿帶直口瓶,清康熙,故宮

1200多萬的中國紅瓷器,竟是陰差陽錯得來的

如紅寶石般豔麗溫潤的郎窯紅一出,備受推崇,成為清代皇室專用的珍貴瓷器。乾隆皇帝都曾經寫詩盛讚過它。

1200多萬的中國紅瓷器,竟是陰差陽錯得來的

郎窯紅釉斗笠碗,清康熙,故宮

在近現代盛行的中國瓷器收藏熱潮中,郎窯紅更是被奉為“神寶珍品”,價格居高不下。

在2011年蘇富比拍賣會上,清代的郎窯紅觀音尊,以1281萬人民幣高價定槌。

1200多萬的中國紅瓷器,竟是陰差陽錯得來的

郎窯紅描金鶴壽千年祥雲旭日紋長頸瓶,清康熙

郎窯紅為什麼值錢?

因為它與祭紅一樣難燒製,郎窯紅是以銅為髮色原料,在1300℃以上的高溫中燒製出的顏色。

1200多萬的中國紅瓷器,竟是陰差陽錯得來的

郎窯紅釉鳳尾尊,清康熙,故宮

但銅元素在高溫下極易揮發,且顯色範圍有限,再加上很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極難燒製,數百個窯位甚至都難燒出一個精品。所以民間有諺:“若要窮,燒郎紅”,其難得珍稀可見一斑。

1200多萬的中國紅瓷器,竟是陰差陽錯得來的

郎窯紅釉穿帶瓶,清康熙,故宮

2013年北京保利,一件清康熙的郎窯紅觀音瓶,成交價格345萬元。

1200多萬的中國紅瓷器,竟是陰差陽錯得來的

簡單來說,“種豆得瓜”就是中國紅郎窯紅釉的由來。

大多郎窯紅都在故宮珍藏,流落在市場上的少之又少,收藏價值也逐年走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