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宁波盐农是如何生产海盐的?

早期宁波沿海盐业生产都是以火力煎熬,延续数千年,其煎制工具为篾盘,其原料或直接用海水煮,或刮碱土淋卤。除此之外,宋元时期晒盐技术也逐渐在宁波沿海逐渐传开,不过其大规模的技术推广要到民国以后。

海水煮盐与刮碱土淋卤是宁波沿海最早采用的海盐生产方式。北宋浙东婺州(金华)学者方勺在《泊宅编》中写道:“自岱山及二天富皆取海水炼盐,所谓熬波者也。自鸣鹤西南及汤村则刮碱以淋卤。”精于考证的博学之土姚宽在其著作《西溪丛语》中也有与方勺相同的记载:“自岱山及二天富皆取海水炼盐,所谓熬波也。自鸣鹤西南及汤村则刮碱以淋卤,以分计之,十得六七。”《续资治通鉴长编》《嘉泰会稽志》也都直接引用了方勺的记载。又如《宋史》记载:“自岱山以及二天富炼以海水,所得为最多。由鸣鹤西南及汤村,则刮碱淋卤,十得六七。”

关于刮碱淋卤技术,《太平寰宇记》记载:“凡取卤煮盐,以雨晴为度。亭地干爽,先用人牛牵扶刺,乃取土,经宿,铺草籍地,复牵爬车,聚所刺土于草上成溜,大者高二尺,方一丈以上,锹作卤井于溜侧。多以妇人、小丁执芦箕,名之黄头,歆水灌浇,盖从其轻便。食顷,则卤流入井。”此项操作在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也叫“淋煎法”。


古代宁波盐农是如何生产海盐的?


皇祐元年(1049),北宋词人柳永被贬谪到今舟山任晓峰盐场监盐官,他通过实地考察,写下了著名的《煮海歌》,该诗在描绘盐民煮盐艰辛的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刮碱淋卤技术在当地的应用:“年年春夏潮盈浦,潮退刮泥成岛屿风干日曝咸味聚,始灌潮波溜成卤。”与鸣鹤场不同的是,宋代石堰场是用竹盘制盐,其加工出来的食盐质量更好,食盐颗粒呈白色状,“以近海水咸故耳”。两宋时期,宁波优越的自然条件与先进的制盐工艺使得其海盐无论产量还是质量都非常高。

同样在元朝,宁波海盐的生产工艺仍旧是非常先进的。《大德昌国州图志)卷5《叙官)记载,当时舟山盐场官员黄天祐对宋代的制盐工艺又做了改进。原本舟山盐民使用铁盘“取土于六月两汛之间,八月始起煎”,后来改为“随时取土”,“春即起煎”,这样就可以避开江南阴雨天气,防止减产。

除此之外,原本用于取土的铁板也被篾盘所代替。相比铁盘,篾盘的制造成本更低,且更便于维护。所谓篾盘,其实是由寸许宽的竹篾编织而成,长5.87米,宽5.8米,与灶相合。四围以篾簟直竖围之,称为盘带,盘带高4.5寸(约0.15米)。篾盘来煎时盘司先将壳灰(贝类壳用烈火煅成)融化,以帚漫湿,涂抹两面,然后再刷青灰(即柴灰),以防卤质渗漏。盘带亦用壳灰与青灰涂刷。灶之前后备竖直木二支,矗出灶面。直木之上,又架横木二支,横木之长与灶面等,称为大桁木。大桁木之上,横架粗竹十六支,称为子桁。子桁下悬绳四十根,下各系钩,钩于篾盘之格棂,以防卤重坍塌。新造之盘先用猛火烘干,再倾入灰卤(灰卤之比为8:2),用猛火烧盘,务使盘底微隙堵塞。然后再加入卤水煎盐,一盘可容卤水二百六十吊(每吊卤水重二十斤),以十天为一造,新盘成盐较速,至第七日以后异常迟缓,十日以后,熄火拆盘,他日另用新盘再煎。

古代宁波盐农是如何生产海盐的?

尽管篾盘具有成本上的优势,但因其易损性,明清时期宁波仍有大量的盐场使用铁盘、铁锅煎盐。所谓铁盘,其实是用铁板拼合而成,底部平滑,四周略高一二尺,其余有缝隙的地方则用卤水和灰塞住,一且塞结就不会漏水。《天工开物》中记载,铁盘以铁片打成叶状,用铁钉拴住,“其下列灶燃薪,多者十二三眼,少者七八眼,共煎此盘”。铁锅煎盐有三锅、四锅、五锅等数种,煎盐之锅圆而底平,称为煎锅,置于火门附近,另一种半圆球式的称为温锅,置于其后,灶式有三角形或方形。铁锅煎盐先须搭盖茅厂,筑煎灶。每次煎盐约需七小时,每锅可成盐三四十斤,视卤之咸淡而定,愈咸愈佳,成盐既多,又可省柴。

煎盐步骤:先将鲜卤倾满锅中,徐徐煎烧;经两小时后,锅中渐有成盐,卤亦渐燥,再将鲜卤加满;复烧一小时左右,成盐既多,卤亦复燥,第三次将卤加满;再烧两小时,锅中已完全成盐,此时可用铁铲拌炒,以防锅底结块破裂;拌炒半小时,至盐炒燥即可出锅。再倾鲜卤,重行开煎,每昼夜可煎三次。明清时期宁波盐场灶户用的铁盘和铁锅都是官方所发,数额确定,并不允许私自铸造。但随着管理的逐渐松懈,宁波很多盐民也私下铸铁盘煎盐,而铁锅也逐渐由官铸改为商铸。

宁波古代的海盐大多是“煮海而后成”,但清嘉庆年间,岱山盐民王金邦见扁担凹处积卤经日光照晒凝结成盐,受此启发,便用家中门板加边盛卤试晒,获得成功,遂依式制造盐板。盐板用杉木制成,四周以方木围框,板面平滑,板底有四根撑档,直框两头伸出,制成手柄,用以抬扛,盐板缝石灰涂嵌,以杜渗漏。由于晒盐成本低,不需柴薪锅灶,操作轻便,盐民于采用,但有违官府“团煎”管理之法,初在盐民间悄悄推广,道光初年(1821),盐板在舟山渐为盐民仿制。

古代宁波盐农是如何生产海盐的?

咸丰末年(1861),借山盐板被水冲至余姚,余姚盐民依式制造盐板晒盐。晒盐所用之板,木料为之,状似门板,四周围以木框,以便盛卤。板分大、小二种:“大板长九尺八寸五分,宽二尺九寸,深一寸五分;小板长七尺四寸,宽三尺,深一寸。”通常每十块盐板为幢,叠拢时最上面一块翻向覆盖,以防雨淋,并用四道盐板箍套住捏手,以防大风吹倒。至同治六年(1867),余姚的晒板已有六七万块。至同治十年(1871),则不下十余万块。光绪六年(1880),据盐运司的清查,“岱山晒板同治十一年萧大使诗原查十九万一千九百八十四块,余姚晒板,较光绪四年庄令凤启原查(数)已增至二十二万五千六百六十五块”,发展十分迅速,清代后期,除岱山、余姚外,松江府属各场也相继改为板晒,而且扩及淮南日四场。

随着板晒法的渐次推广,不但出现了富户出租晒板以及一般民户自备晒板晒盐的“板户”和“板人”,而且也出现了所谓的“晒私”、“板私”。由煎盐改为晒盐,是古代宁波盐民的一项重大贡献。原先煎盐各场,每卤一担成盐自十斤至二十六斤不等,大多数盐场在二十斤左右,采用板晒法后,水的成盐量与煎法约略相当,但板晒比煎制简便易行,而且更省柴火费用降低了制盐成本。另外,盐板晒盐,更适宜于宁波短晴多雨、天气多变的气候。晴时摊板晒盐,雨时以板逐层叠高,每十块为一叠,而以晒板覆盖。这正是板晒法日渐推广的重要原因。

所谓“板晒法”,其实是“淋卤晒盐”的变种,取卤方法一仍其旧。淋卤盐是将卤水注于池,曝晒成盐;板晒法则是将卤水注于板,在板上晒盐,故称“板晒”。其晒法在《清盐法志》中有明确的记载:“板晒之法:俟天晴日,陈列各板于场,自上午六时起,逐板注卤,就日光晒之。晒至日中,盐已结晶。盛夏炎日,再加卤一半,以期盐量稍多,至下午四五时,一人用盐粑集盐,又人则以盐铲铲入筐内,搁诸鹾缸,以期苦卤下坠。一普通晒户,每板注卤一杓,杓容卤二十二斤,约成盐四五斤。惟卤有浓淡,时有冬夏,非可一概而论,大抵四、五、六、七等月热度极高,为产数最旺期,若冬季气候失时,则又五六日始得一斤或十两。”


古代宁波盐农是如何生产海盐的?


盐板晒盐工序,以庵东盐场为例:

(1)扛板:晴天上午五时至六时即扛开盐板,置于盐板桩上,垫平。

(2)加卤:用卤吊或水杓从鲜卤缸中舀卤,注入盐板,卤吊可容卤水10~11升。旺季每块盐板需卤1吊,平季3块注2吊,当日刮盐,淡季每块加卤半吊,须2日方可刮盐。

(3)检查:加卤后须检查盐板是否平整,如有漏卤,及时用石灰堵住;午后又须检查一遍,如卤不够应加卤,以免烤燥板而损失蒸发量。

(4)收盐:下午五时左右,一人用盐耙将盐推拢,集于盐板之一角,一人用盘铲收盐,盛入水杓,然后倒入搁在苦卤缸上的盐箩内,沥卤一夜,次日上午挑盐入仓。

每块盐板产量,旺季为每天每板2.0~2.5千克,平季1.0~1.5千克,淡季0.25千克左右。

晒盐工具按每100块盐板计需盐耙1~2把,盘铲1把,水杓1把,盐箩10双,丁钩扁担1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