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的艺术》:过有目的性、内关、充满善意且平静的生活


《慢的艺术》:过有目的性、内关、充满善意且平静的生活

我每年都会留心阅读的第一本书,虽然选择的时候未必有意。

2019年阅读的第一本书是《这才是心理学》,刷新了我的认知,但讲真,这本书内容烧脑,看得我晕头转向。——有趣的是,去年底阅读的经济学恰好也是烧脑的大部头,似乎预示了一年头尾呼应。

今年随手拿起的第一本书是《慢的艺术》,带着若有若无的期待翻阅这本书,收获了我预料之外的帮助。

此书的作者为澳洲慢生活作家,播客节目“慢生活”(The Slow Home)的主持人和创办者布鲁克·麦卡拉里。

她以自己经验为例,从寻找初衷、清理杂物、不持有、正念、远离网络重建人际关系、林中小屋、保持相对平衡、退步觉察等八个方面讲解了如何让生活“慢”而有“质”。

分享书中的一句话:过上有目的性、内关、充满善意且平静的生活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

美好的生活,值得我们做些改变。


《慢的艺术》:过有目的性、内关、充满善意且平静的生活

清理物品,你不必占为己有

作者是两个孩子的妈妈,还曾在生产第二个孩子后陷入产后抑郁——这个经历和我有几分雷同。

生活节奏的改变,让二胎妈妈手忙脚乱——虽然理论上应该应付得来——现实总会让人精神溃败。

相当长一段时间,她对外界无感,哪怕是孩子咿咿呀呀的声音和亮晶晶的小眼睛,她都视若无睹。

一次阅读《六百四十二件值得写下来的小事》,书中请读者用三句话为自己写一篇悼文。这个无关写作,却涉及了人生终极拷问的事件带给她诸多反思。

——人生中太多的事情,竭尽全力去解决、忘记、或是粉饰。虽然它们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却仿佛它们至关重要一样。

那什么是重要的事呢?

这是几乎所有人都将面对的问题。

作者提出,找到自己的初衷,建立自己的人生哲学和一整套价值观,看清哪些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值得在悼文中写上一笔的事,放手去做,围绕这些事而活。

瞧,即便我们还不知道如何开始,当我们因为某些触动开始觉察,我们已经开始反思,为生活改变做准备了。

那该如何做呢?从身边的小事开始梳理和改变。

比如让我们头疼的物品清理。

书中,作者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试问如何吃掉一头大象?答案是,每次只咬一小口。

这个答案不会出乎你的预料,但真正实践的人少之又少。

我们习惯了快节奏,安耐不住大包大揽、迅速解决所有问题。这种状态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除非强有力的执行者,否则最终事情会被高高挂起,无限期拖延。

还有一个例子现实深刻,有人问一位作家,你如何坚持每天写作的呢?她解答:写作对每个人都很难……但是采煤更难。你以为采煤工人只是整天站在那儿探讨采煤多难么?不是的,他们只是不停地挖而已。“去”挖就好。

物品清理没有“绝招”,你需要的只是去“挖”就好——去分类,作决定,最后舍弃,每天只要做一点点。

与其等着受鼓励,抱着一次性解决问题热血沸腾地工作,倒不如每天不断地“挖”下去,反而能“”挖得更深,走得更远。

处理了物品,还要理清自己的消费观,做一个不盲目的消费者。

物品减少后,生活空间也变得宽敞自由。但购买的欲望还在时时敦促我们购进物品。

除了“占为己有”,我们有更多的方式使用物品。比如分享、借用、租用、保养、修理、买二手货、只买一次(买好物)、买良心品牌。

这些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实现物品使用的需求,还能增进与他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至少产生了有效沟通,一举多用。

送给大家一句话:要像舍弃成功的念头一样舍弃占有欲,尽量将手头的资源物尽其用。


《慢的艺术》:过有目的性、内关、充满善意且平静的生活

正念生活,把自己拉回真实的当下

去年在不同的书籍中看到“正念”这个词汇,今天在书中看到作者打趣地说人们将它作为应对压力、忙碌、健康问题和拖延症百试不爽的灵药。并试问,如果一个女人在海滩上冥想时没有自拍,那么这冥想真的发生过么?

我对这段话深有感触。这个世界上有灵丹妙药么?如果我们寄希望几次“正念”改变一切,那只是徒劳罢了。

上一节,作者提醒大家找到初心和重要的事情,是在引导大家在杂乱的生活中开辟出一条忙而不乱的道路,并坚定地走下去。

但前行必然会受到周边干扰,如何让自己安静下来,保持节奏和速度呢?

——尽量保持觉察,并投入地生活。

作者喜欢园艺,在她产后抑郁的那段看不到阳光的日子里,园艺将她一次次拉回现实。她看到细小的微尘在起居室的阳光下飞舞、她闻到空气中漂浮着茉莉的香气、她觉察到儿子在怀里睡着时温暖的呼吸……

这些觉察汇成一股细流,渗进她盔甲的鳞片中,她的体验丰富了,周围的世界也立体起来。

我们用内观来表示那个和自己待在一起的时刻,你需要做的只是——专注。

是的,专注。专注于你当下正在做的那件事。不论你在何方,在任何时候,觉察自己感觉到的、听到的、品尝到的、闻到和看到的;觉察我们所有的情绪和反应。

煮咖啡的时候,觉察自己的一呼一吸,感受双脚站在地上的感觉,还有热水注入杯子里的声音。

杂货店排队的时候,感受自己的肩膀感受,是缩着,还是舒展的。

坐地铁的时候听一首好听的音乐,坐下来,闭上双眼,感受车厢轻微的摇摆。

这一切都不需要耗费任何资源,除了注意力。

作者提供了一份实现内观方法的清单,也许对你有用:做有创意的事、出门去、种植、什么也不做、练习瑜伽、做运动、深呼吸、观察感官的知觉、静静地走路、留意自己从未留意的事务、锻炼身体、享受美丽的事物、关注身边的人、大笑、聆听音乐、传递善意、微笑、冥想。

当我阅读完所有清单方法的使用建议,我仿佛遇见了另一个自己——去年一年我都在觉察中度过,只是没有命名。

前几天写下总结中,我将内在的体验称为聚宝盆。

我的歌单是虾米音乐随机播放的,一年听了5022首歌、达到529小时的播放时长,随性收藏的歌曲也达到了300多首,每首都能勾起片刻感动和一段回忆。

我会每天刻意走同一条路,拍摄不同的细节图片,以此来不断加深和周围环境的连接。

我会在图书馆随意翻阅书籍阅读,遇到喜欢的句子和段落便记录下来或分享给朋友,并不期待大家的反馈。

我会在清晨面向窗外静坐几分钟,关注呼吸吐纳,旁观头脑思虑了什么。

感受越多,希望表达的内容越多,渐渐地,通过不同的方式把自己“讲”出来,完成一次吸收、思考、表达、自我认识,再吸收等循环往复的过程。

讲真,对我们而言,最重要不是了解世界,而是了解自己。或者说,你看见世界,其实看见的是自己;你看见自己,其实看见的是世界。


《慢的艺术》:过有目的性、内关、充满善意且平静的生活

远离网络,找回久违的平静

这一段是引发我写书评的直接原因。从元旦前孩子生病,我组织读书会活动开始,我的节奏被打乱了,连续几天缓不过来。手机使用频率也直线上升。

阅读这本书,看到了似曾相识的自己。作者曾将自己遁形于网络之中。每个人都会逃避压力,打着消遣的借口,顺手拿起手机翻看。

书中还提到了人们需要社交媒体上无止境的攀比是一件耗费精力且贻害无穷的事。不论我们的生活是否精彩,在攀比中都无法赢得这个游戏,而且没有尽头。

正像我们将杂物太多当作自己不收拾的借口一样,我们要谨记,别让这一切成为我们沉溺于网络的借口。

问问自己,上网让现实世界里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了么?我是否在逃避什么?如果上网无意中攀比让自己产生了负面情绪,为何我不离它远点?我是否该睡觉了?如果它能让我获得有用、受欢迎、不落伍等感受,在别处能否获得类似的感受?我是否该工作了?

分享作者分享的使用电子产品的规矩:

在饭桌上不看电子产品;电子产品不能带进卧室;早晨不看电子产品;限定每周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关闭消息提醒功能;关闭应用图标标记功能;按时休息;设定上床前和起床后的步骤;只在一台设备上浏览社交媒体;仅在有限时间回复时查看电子邮件;不随身携带手机;设定时间限制;设定“无电子产品休息日”;断网;删除多余的手机应用程序。

我想起,去年泉州开会丢手机后的不知所措。之后我抱怨此事,一位朋友对我说,看来你已经离不开电子产品了。

当时乍听这句话,接收到的讯息是她并不心疼我遗失的个人信息。现在回想,当我用手机办理一切事宜,是否也预示着我对手机的依赖达到了某个顶峰?她从旁观者的角度陈述了事实。

回到书中,作者提出解决网络霸占注意力的建议是切实可行的。我们可以回归没有电子产品的生活方式,让电子产品便得以闲置。

实在不得不用电子产品,可以像作者和我一样,使用种树软件,明确时间片的工作量,然后埋头工作,间歇休息。如此一来,效率提高了,还不至于对自己太苛刻。毕竟电子产品“戒断”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最后再提醒一下频繁刷网页的罪魁祸首:厌倦、拖延、情绪不佳、破罐子破摔、自我厌恶或不满、习惯、希望找到某个人或某件事来激励自己。

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矛盾的产物。人与人之间多了联系却少了人情味,看似融入却无比孤立,多了信息却少了观点,看多了悲剧却丢失了同情,享受了更多特权却愈加不满足,计较个人得失却无法感念他人。

是时候回归到不被网络信息“打扰”的平静生活了。


《慢的艺术》:过有目的性、内关、充满善意且平静的生活

保持相对平衡,你无需让所有人满意

最后,我希望和大家分享书中关于“保持平衡”的观点。

开始这一段之前,让我们一起阅读作者的反思:

在我进度缓慢、跌跌撞撞地朝慢生活前进的路上,我问过自己一个问题,也是这些年许多人都问过我的问题:生活已经够忙了,怎么才能挤出时间放慢脚步呢?为了完成各种任务,达到各种要求,我已经疲于奔命,“慢生活”不等于在自己的待办事项中增加新任务吗?如果做不到的话,我岂不是又多了一个自责的理由?

回答这些疑问的答案很简单,不要为了做到事事完美而努力,只要达到相对平衡就可以了。

作者曾经认为保持平衡就是保持绝对的平衡,一丝一毫的摇摆也没有。她拼尽全力兼顾工作、家庭、健康、朋友、社团、精神生活方方面面。

她加班加点,孜孜不倦工作到深夜,还想方设法让照顾孩子的时间和留给自己的时间保持平衡。她强迫自己每天早上跑步,虽然练习举重和一小时有氧运动已经让她疲惫不堪。她追求的目标是拼尽全力把每件事做完美,不让任何一个人失望。

最终她懂得,保持平衡的理念是好的,但有两个前提:

❄一是并非生活中的一切都值得赋予同样的分量,而应该为它们赋予相应的分量。

❄二是平衡不必以天为单位衡量。不必每天都面面俱到。

她的经验提示我们,我们无需为了追求平衡,让自己心力憔悴。如果平衡变成了挣扎,必然不可持续。

多理解自己的真实需求,允许自己慵懒一点、拖延一点,而且要心安理得地接受这个状态。你需要对自己深入了解,疲惫的时候休息,精神饱满的时候工作,而不是强迫自己必须做当下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要理解,平衡是为生活方方面面分配合适的分量,并且懂得这种分配需要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调整。平衡是灵活的,是流动的,是有生命力的,而非一成不变的规定。

请和我一起复述下面这些话:

我做不到让所有人都满意。

我不能在同一时刻出现在所有地方。

对一件事说“好”就意味着对另一件事说“不”。

对一件事说“不”就意味着我可以对另一件事说“好”。

完美不存在,放弃它吧。

不要拿自己和别人比较。他们不是我,我也不是他们。

衣服是永远也洗不“完”的。

我无法改变别人。

我无法做到一切尽在掌控。

坏事会发生在好人身上,反之亦然。

孩子是孩子,我是我。

当全心全意地投入当下时,我从来不想其他的事。

羡慕和嫉妒是不同的。

获得成就就不是我想象中的那种感觉。

善待他人的感觉很好。

善待自己的感觉很好。

我做不到永远泰然自若。

有时候我需要一个强大的支持者。

我喜欢融入社团当中。

开口请求帮助不容易,但很有必要。

你瞧,当你接受了以上的观点,自然而然给自己松绑了。身心获得自由,更易于做好当下的事。

为了“慢”而“快”。给每天的任务安排正确的速度,正确的速度带来高效率。快节奏工作使得实现慢生活。如果为了“慢”而“快”,那说明我们已经进入了一种忙乱的生活状态。

为了“快”而“慢”。带着意愿放慢自己的脚步,能够帮助我们恢复精力,获得休息的机会,度过有深度、有质量的时间。

总而言之,当我们清理了冗余的事务和情绪,找到相对平衡的时间精力配比和节奏,觉察并安于当下,我们便进入一种快慢自主调节的状态。

当然,达到这种状态需要缓慢地调整。先从小事着手,行动起来,假以时日,微小的改变像滚雪球一般,带动更多的调整和适应,我们的状态越来越好。

感谢《慢的艺术》这本书,通过个体经验的分享,引导我们发现生活的“盲点”,进而反思。

新年伊始阅读这本书,对我而言,是恰到好处的提醒——放下完美情结,减少对外界的期待,继续接近自己的真实需求,做自己喜欢的事,2020年的每一天都值得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