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易論壇(7):向仲懷院士是個“老藥工”

大易論壇是醫藥導報獨家策劃的大易國際中醫藥大健康論壇簡稱

,擬邀王永炎、張伯禮、向仲懷、郝希山、仝小林、黃璐琦、鍾南山、李蘭娟、樊代明、楊勝利、陳薇、吳以嶺等20位院士及路誌正、劉敏如、廖品正、段亞亭等30位國醫大師及馬有度、馬烈光、惟海法師、劉姝威、陸華、毛嘉陵、宋民憲、鍾國躍、李大寧、諸國本、段俊國、宋瑞霖、高金波、秦玉峰、徐鏡人等50名中國知名中醫藥專家共100人為本論壇思想大師,與廣大中醫藥愛好者,針對中醫藥不限內容、不限時間,“散打”、“閒聊”,半夜睡不著的時候都可以進行思想火花的碰撞,其宗旨是用中醫藥這把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蓄積正能量,打開世界大健康之門。

編輯:小玲醫生(微信:18696660866,24小時都處於開啟模式,歡迎您微信“送寶”。)

“三劍客”是誰,在不同人眼中有不同的答案。

對文學愛好者來說,“三劍客”是法國19世紀浪漫主義作家大仲馬筆下的阿多斯、波爾多斯和阿拉密斯,也叫“三個火槍手”。

對足球迷來說,“三劍客”是上世紀90年代來自荷蘭活躍在世界足壇的範巴斯滕、古利特和裡傑卡爾德,全稱“荷蘭三劍客”。

對於科學崇尚者來說,“三劍客”是從重慶北碚西南農學院(即西南農業大學,現西南大學)走出來的袁隆平、吳明珠和向仲懷,人稱“西農三劍客”。

“吃飯群眾”不會不知道“稻農”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

大易論壇(7):向仲懷院士是個“老藥工”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中國工程院院士。一人解決十幾億人的吃飯問題,“一切都是假名頭,肚兒餓了是真功夫”,不服不行。

“吃瓜群眾”也應該瞭解“瓜農”吳明珠,中國工程院院士,也是我國唯一的瓜類院士。

大易論壇(7):向仲懷院士是個“老藥工”

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明珠

現在我們能吃到味道甜美的西瓜甜瓜哈密瓜,很多要歸功於她。

“穿衣群眾”還應該認識下“蠶農”向仲懷,中國工程院院士,也是我國唯一的蠶學界院士。

他讓我國蠶業科學步入國際引領行列,確立了“21世紀新絲綢之路”的高地在中國。

大易論壇(7):向仲懷院士是個“老藥工”

中國工程院院士向仲懷

說起向仲懷,他和中醫藥結了一輩子的緣。他自詡為“老藥工”,先是在中藥鋪裡面當學徒,後來一輩子和蠶桑打交道,蠶和桑都是中藥上品,蠶砂能明目,桑的藥效就多的去了!

向仲懷生於1937年7月3日,父親向山河很早就在涪陵城裡當中藥材商人,主要負責採購,大伯是個中醫,二伯也是經營藥材的。

三兄弟後來聯合在涪陵開了家中藥鋪,行醫經營採購,形成了家族式的一條龍服務,還有個現在非常響亮的名字——同仁堂!當時也沒有侵不侵權一說,只知道同仁堂有名,就直接拿來用了。

大易論壇(7):向仲懷院士是個“老藥工”

小時候的多數時間,向仲懷是在涪陵城半邊街上的中藥鋪裡度過。鋪裡的坐堂醫常常逗著他玩,也教他讀書認字,同時也學會了一些中醫藥的思路、方法和中藥材知識,小小年紀,剛好5、6歲就在中藥鋪開始認藥、抓藥了!

1943年5月,日寇飛機瘋狂轟炸重慶。回來的路上,把剩下的炸彈扔到了涪陵。同仁堂中藥鋪也沒能逃過厄運,幾年辛苦積蓄付之一炬。三兄弟一商量,這涪陵城裡是不能再待了,就回到了老家武隆縣鳳來鄉。

中藥鋪子沒了,做中醫的大伯向銀河就一邊給鄉親們看病,一邊辦起了私塾。向仲懷也就“就近入學”,做了中醫大伯的第一批學生,學起了大學中庸和四書五經等中國傳統文化。

中醫大伯向銀河是一方名醫的代表,也是彼時中國鄉土文化的代表。授業講課時,在把歷史、文化、天文、地理融會貫通的同時,也傳授著一種讓向仲懷從小更認同也更喜歡的文化傳統。

這些滲透到向仲懷情懷裡的文化傳統,對他的人生成長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讓他朦朧中有了一種嚮往田園的隱士傾向。後來向仲懷選擇農學,選擇桑梓蠶園,不得不說這個時候已經悄悄埋下了種子。

大易論壇(7):向仲懷院士是個“老藥工”

向仲懷所傾心研究的桑與蠶,其實在中醫藥裡也有著重要的作用。

桑屬於最常用的中草藥之一,其葉、根、根皮、嫩枝、果穗、木材、寄生物等均是防治疾病的良藥;蠶也全身都是寶,除了大家知道的蠶繭抽絲做絲綢外,夭折的蠶體(殭蠶),蠶砂,也都是常用的中藥材!

大易論壇(7):向仲懷院士是個“老藥工”

說到桑樹,還不得不多說幾句,除了中醫藥多有使用外,桑葚中含有大量人體所需要營養物質,同時還含有烏髮素,能使頭髮變得黑而亮澤,所以對於烏髮有很好的作用;桑葉煮水洗頭,對頭皮出油和頭皮屑有很好的防治作用;用桑白皮煮水洗頭,能讓頭髮更光滑,對防止脫髮也很有效。

楊麗萍是大家都非常熟悉和喜愛的舞蹈藝術家,她搖曳的身姿、靈動的四肢和那頭飄逸的長髮讓我們看到了無數動人的“孔雀之靈”。

大易論壇(7):向仲懷院士是個“老藥工”

楊麗萍

在《中國國家形象片——人物篇》的第一個畫面上,楊麗萍與章子怡、張梓琳、周迅、范冰冰或站或坐,以“美麗時尚的中國人”形象出現,被稱為“中國五美人”。

而楊麗萍所在的雲南白族姑娘,就有用桑樹皮洗頭的習俗。美女楊麗萍之所以青春常駐,滿頭青絲,除了堅持舞蹈,舒經活絡外,長期堅持每週用桑樹皮水洗頭幾次是黑髮秘訣!

向仲懷院士桑蠶研究的貢獻還不是一個“絲綢之路”所能概括的。

在向仲懷院士工作站的指導下,四川南充嘉陵區建成了全國最大的茶桑基地,4月採摘桑葉製茶;5月至8月用桑葉粉做成餅乾、糕點等休閒食品;10月後的霜桑茶又有著不一樣的活性成分……如今已開發出春桑茶、桑茶粉、藥桑等五大類數十種產品並規模化生產,把桑樹的食用藥用功能發揮到最大。

和中醫藥文化一樣,向仲懷認為,桑蠶文化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對這些傳統文化進行傳承和創新的念頭,也許就在向仲懷做“老藥工”時就已經深深植入了他的血脈和靈魂之中。

編排:安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