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大的歷史,抗大與新中國一些高校的傳承,黑大來自抗大

有一所學校,培養抗日革命人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努力學習,頑強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取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有這樣一首歌,這樣唱道:

黃河之濱,集合著一群中華民族優秀的子孫。

人類解放,救國的責任,全靠我們自己來擔承。

同學們,努力學習!

團結緊張,嚴肅活潑,我們的作風。

同學們,積極工作!

艱苦奮鬥,英勇犧牲,我們的傳統。

像黃河之水,洶湧澎湃,把日寇驅逐於國土之東!

向著新社會前進!前進!

我們是勞動者的先鋒!

他們是抗大的學生,這所學校就是“抗大”。

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簡稱“抗大”,是在抗日戰爭時期,由中國共產黨創辦的培養軍事和政治幹部的學校。

抗大的歷史,抗大與新中國一些高校的傳承,黑大來自抗大

毛澤東任抗大教育委員會主席,他為抗大規定了“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的教育方針和“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校風。

抗大的歷史,抗大與新中國一些高校的傳承,黑大來自抗大

抗大的前身是1931年創建於江西瑞金的中國紅軍學校,1933年擴建為紅軍大學,1934年隨中央紅軍長征,改稱“幹部團”。

紅軍長征到達陝北後,紅大恢復創建於陝北瓦窯堡,紅軍幹部團和陝北紅軍學校合併,組成“中國工農紅軍學校”,不久改稱“西北抗日紅軍大學”,周昆任校長,袁國平任政治委員。

1936年5月,為迎接即將到來的抗日戰爭,中共中央決定以中國工農紅軍學校為基礎,創辦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1936年6月1日,“西北抗日紅軍大學”(校址為保安縣)舉行開學典禮,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出席並發表講話。

1937年1月20日,紅大隨中共中央機關遷至延安,改稱為

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

學校成立後,林彪任校長,劉伯承任副校長,毛澤東任教育委員會主席,羅瑞卿為教育長,劉亞樓為訓練部長,楊至成為校務部長。副校長劉伯承不久調任援西軍司令員,並沒有負責抗大工作。第一期學員稱為紅大一期,後來也直接轉為抗大一期。一期一科學員是紅軍軍級幹部和部分師級幹部,由校長林彪抽調。保安校舍是學員自己動手挖的窯洞。

抗大的學生開始主要是中國工農紅軍中高級幹部,後來也招收從陝甘寧邊區外奔向延安的愛國青年。

抗大的歷史,抗大與新中國一些高校的傳承,黑大來自抗大

1937年,抗日軍政大學遷入延安。學制從4個月到半年、8個月、1年、3年多不等。抗大一期和抗大二期的學制都只有半年左右,第8期為3年多。這些畢業生很快就成為新組建的八路軍和新四軍的主要骨幹。

1939年7月,抗大總校、陝北公學等5000人在副校長羅瑞卿帶領下遷往晉東南抗日根據地(太行根據地)。在陝北留下抗大三分校。抗日戰爭時期,各個大的根據地都組建了抗大分校,一般由根據地負責人兼任校長。

抗大的歷史,抗大與新中國一些高校的傳承,黑大來自抗大

延安的抗大總校也曾輾轉於陝北、山西、河北等地堅持辦學,1943年1月返回陝甘寧邊區,3月,徐向前出任校長兼中央處理委員會主任 。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取得了偉大勝利,抗大也完成了偉大而光榮的歷史使命。

抗大從1936年創立到1945年結束的9年辦學期間,總校共培訓了8期幹部,創辦了12所分校、5所陸軍中學和1所附設中學。

抗大的歷史,抗大與新中國一些高校的傳承,黑大來自抗大

在艱苦複雜的戰爭環境中,抗大總校輾轉遷移,校址幾經變更。這種做法隱含了和國民黨的黃埔軍校大搞分校建設進行對壘的意味,國共雙方都在積極擴充軍校,準備軍事幹部。

抗大各分校與新中國高校的傳承:

1.抗大一分校

1939年2月,抗大一分校在晉東南的故縣成立,校長何長工。1940年1月,遷至山東沂蒙山區。1941年與濱海師範合併改為濱海建國學院。先後改名臨沂師範高等專科學校、臨沂師範學院、臨沂大學

2.抗大二分校

1938年12月,抗大二分校在晉察冀建立,校長是陳伯鈞。後更名為華北軍政大學,即石家莊陸軍指揮學院

3.抗大三分校

抗大三分校建立於延安,許光達任校長。1941年12月,改為延安軍事學院,三分校的俄文隊後發展成為北京外國語大學、哈爾濱外國語學院(今黑龍江大學前身)

4.抗大四分校

1940年3月,抗大四分校在豫皖蘇邊區的永城成立。前身是新四軍遊擊支隊隨營學校。後曾改名為雪楓軍政大學、華中雪楓大學、華東軍政大學、第三高級步兵學校。

1947年3月18日,其中以華東軍政大學炮兵大隊為基礎,在山東沂水擴建為華東特種兵縱隊特科學校,即後來發展起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炮兵學院。其餘則由1952年2月,改建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高級步兵學校,即南京陸軍指揮學院

5.抗大五分校

1940底,抗大五分校在江蘇鹽城地區成立,又叫抗大華中總分校,後遷淮南,校長先後是陳毅、謝祥軍。

6.抗大六分校

1940年,抗大六分校在山西武鄉成立。1943年結束。後在六分校基礎上組建抗大太行大隊,後擴建為抗大太行分校,1945年10月,抗大太行分校併入晉冀魯豫軍政大學。

7.抗大七分校

1941年7月,抗大七分校在山西興縣成立。校長彭紹輝。後於1943年遷往甘肅慶陽東華池。

8.八分校

1941年5月,以新四軍江北指揮部軍政幹部學校一部為基礎,擴建抗大第8分校,隸屬新四軍江北指揮部。

抗大太行分校

1945年春,以抗大太行大隊為基礎,組建抗大太行分校,隸屬八路軍太行軍區。童國貴、彭宗珠、孟擎宇、李克林擔任分校領導工作。

1945年10月,太行分校與太嶽分校和抗大總校一部在山西省長治地區合為 八路軍晉冀魯豫軍區軍事政治大學。1948年改為中原軍政大學,1949年改稱二野軍政大學,1950年隨二野進入西南,和西北軍政大學合併為西南軍政大學。

1951年再次更名為解放軍第二高級步兵學校,1952年遷往哈爾濱,參與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第二高級步兵學校俄文大隊發展為四川外語學院

抗大特科大隊

1939年7月,中共中央決定抗大總校離開延安到華北抗日前線辦學,1940年2月,總校來到武鄉,駐蟠龍鎮。抗大第六期在武鄉開學。

抗大總校來到武鄉後,為培養專業技術人才,決定開辦特種技術訓練,在各地抽調人員組建了特科大隊,大隊長兼政委劉鼎,副大隊長鄧國卿,政治處主任鐵堅,下轄參謀連、機槍連、通訊連、工兵連、兵器研究所等。由於大隊長劉鼎是八路軍軍工部部長,軍工部機關設在黎城縣上赤峪,為方便工作,1940年8月,特科大隊遷往黎城。

1941年,以特科大隊為基礎成立太行工業學校,解放後發展成為中北大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