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清蓮宅村:蓮花上的村莊

一條蜿蜒的鄉村公路把我們引進了大山深處的蓮宅村,這個位於閩清縣塔莊鎮東南部的村莊,以山水為形,因村後的山峰形似倒蒂蓮花而得名。蓮宅村跨越梅溪、濂溪,已有千年歷史,還是福建革命老區村。

村裡在荷田中間的灌溉主幹渠道上建起一條千米木棧橋,漫步橋上,你彷彿能看到採蓮女款款地穿過水道,撥開圓如玉盤的荷葉,翩躚而來。橋中間的觀蓮臺上,人們或撫欄遠眺,或照影靜思。蓮,花開不驚,花落安然,蓮瓣落盡,蓮蓬依然高擎,亭亭向陽,風采依然,初心不改,縱是沉默千年,依舊破水成蓬。

閩清蓮宅村:蓮花上的村莊

木棧橋


荷塘邊上有一座古厝,白牆黑瓦馬頭簷,古樸典雅,古色古香,與滿塘荷花相得益彰。整個蓮宅村像這樣的古厝還有很多,均有100多年曆史,面積從幾百到一萬平方米不等。這些古厝傳承著蓮宅的鐘靈毓秀。保護好這一幢幢的古建築,挖掘其中的文化價值,就保存了一段歷史,保住了鄉愁,保住了城市的文脈。近年來,蓮宅村把古民居當成重要的旅遊資源進行開發,為古民居建檔掛牌。同時堅持“修舊如舊”的原則,融入本地文化,讓古民居的保護與開發齊頭並進,讓古民居在百年過後重綻魅力。

閩清蓮宅村:蓮花上的村莊

荷塘


千年的歷史文化,就這樣一點點地在蓮宅村積澱。村莊的古蹟多,傳說也多,一個人、一戶人家、一棵樹、一滴水,看起來簡單,可當人相聚成為村莊,樹木相生成為林,水流相合成為河時,便有了人不可探知也不可能探知的美妙與神奇。

踩著凹凸光滑的石板路,拐進了一個“U”形小巷,我們來到了一棟古厝前。古厝坐北朝南,佔地面積500多平方米。外觀呈山牆式,中高前後低,白牆黑瓦馬頭簷。正門上方門樓牌匾上雕刻“桂堂厝”三字。門牆八字開,磚雕石刻,條石門框,寬大的板門顯示出一種氣派,大門邊立著一塊黑色石牌,上書“閩中游擊隊蓮宅聯絡總站舊址”幾個大字赫然入目。此時的桂堂厝雖然沉寂,然而那浸漬著年月的青磚裡,那經歷風霜的古樹褶皺裡,收攏著許多紅色的記憶。1946年,中共福建省委鑑於閩清伴嶺革命據點屢受敵人破壞,形勢嚴峻,認為閩清的工作重點應轉移到閩永邊界地區開展。是年底至1947年春夏間,劉志德、吳盛端多次召集蔡孫祺、黃振萱等人在永泰丁山洋、閩清洪厝裡、蓮宅等地秘密開會,研究開展群眾工作,擴大農村據點,並籌劃建立一個聯絡總站。大家認為蓮宅的地理位置、群眾基礎最適合建聯絡總站。1947年6月下旬的一個晚上,吳盛端等人來到蓮宅村林庭禮家,也就是桂堂厝召開秘密會議,宣佈正式成立聯絡總站,站址就設在桂堂厝,1949年2月,閩永游擊隊已發展到百餘人、槍。為加強五都一帶的遊擊鬥爭,大隊長吳盛端組建了蓮宅總站直屬遊擊分隊。6月中旬,閩永游擊隊通過蓮宅總站站長林庭禮等做通合龍鄉偽鄉長的工作,和平解放了八都合龍鄉,成立了閩清縣第一個紅色政權——勝利鄉人民政府。

閩清蓮宅村:蓮花上的村莊

閩中游擊隊革命地下聯絡總站舊址


蓮宅聯絡總站成立了“閩永出版社”,大量翻印閩中司令部頒佈的佈告、傳單、標語、提綱、革命知識小冊子等宣傳品,分發到閩永各聯絡站點,在各地散發、張貼和學習。當時條件差,刻蠟紙用一把闊板銼刀墊著當謄寫鋼板、一塊玻璃、一把毛刷當油印機。就是這樣的條件,這個世上最簡陋的出版社,翻印了大量宣傳材料,鼓舞鬥志,威懾敵人。

為弘揚紅色文化,傳承老區精神,蓮宅村在村的入口處修建了以中國革命歷史為題材的紅色記憶廣場,繪製了一幅幅革命題材壁畫,生動形象地營造了濃厚的紅色歷史氛圍。

閩清蓮宅村:蓮花上的村莊

紅色記憶廣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