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復俄羅斯 沙特開打石油價格戰 利雅得王室宮鬥日趨激烈


報復俄羅斯 沙特開打石油價格戰 利雅得王室宮鬥日趨激烈

沙特阿美石油公司的大型儲油設施

2020年3月9日清晨,全球最大的石油出口國沙特阿拉伯突然發動了油價戰,除了大幅降低官訂出口售油價格(OSP),更宣佈將擴大增產。由於全球經濟現在為前所未有的特殊情勢所拖累,石油市場早就連月走衰、供過於求。沙特從4月起對亞洲出口油價下調4-6美元,對美國出口油價下調7美元,均達到20年來最低水平。因此沙特進一步的石油價格戰,瞬間重創國際油價31.5%,創下自1991年海灣戰爭以來單日最大跌幅。

利雅得方面聲稱,此舉是為了“懲罰俄國”拒絕配合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的穩價減產。OPEC6日未能與俄羅斯就擴大減產達成協議,澳盛銀行集團(ANZ)在客戶備忘錄中指出,石油輸出國家組織與夥伴國(OPEC+)“看來滅亡了”。

沙特試圖用價格戰搶奪俄羅斯的部分市場,致使國際基準油價重挫,並引發投資者恐慌性拋售。阿聯酋迪拜證交所阿布扎比ADX 綜合指數雙日暴跌超過13%;沙特阿美石油公司(Saudi Aramco)股價亦下跌超過10%。9日,倫敦布倫特原油(Brent)和紐約西得州中級原油(WTI)在亞洲交易時段一度狂瀉30%。布倫特原油價格下跌至33.09美元/桶,創30年來最慘跌勢,稍後收斂至約20%;10日開盤漲逾4%,稍後微幅收斂到逾3%,美國原油期貨西得州中級原油、倫敦布倫特原油各報每桶約32美元和35美元。

能源顧問公司JBC Energy的分析師說:“看起來……我們現處的石油世界與過去3年截然不同,先前油價經常是OPEC+說了算。”

國際原油價格自2014年開始崩跌後,OPEC會員國和俄羅斯為首的10個非會員產油國2016年底達成減產共識。現行減產協議即將於本月底到期,但俄國上週末拒絕擴大減產,認為藉由減產拉抬油價,將使北美頁岩油業者受益。

此間,沙特在過去幾天又先後傳出“王族高階成員謀反被捕”,以及84歲的國王薩勒曼接近“駕崩”的消息。利雅得宮廷動盪不安的氣氛,亦讓中東各國高度焦慮且緊張。

沙特確定發起油價戰後,國際油價一下子直線墜底。在1991年“沙漠風暴”行動時期,國際油價曾因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中東戰雲密佈而不斷炒高。但在以美軍為首的國際聯軍發動猛烈空襲、重創伊拉克軍隊之後,美國政府也為穩定油價釋出大量戰略儲備油。因而在戰爭短期化及國際油價供需無虞的情勢下,當年的國際油價才會吹破原本的“戰爭炒作”,於一日內大跌34.8%。

報復俄羅斯 沙特開打石油價格戰 利雅得王室宮鬥日趨激烈

沙特的油價戰引發國際市場原油價格暴跌

2020年3月9日的油價暴跌,卻是另一種原因。根據沙特石油部對國際媒體所放出的戰略信號,沙國石油之所以大幅折扣、大舉生產,其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懲罰不願繼續配合OPEC減產的俄羅斯”。

利雅得計劃4月大幅提高原油產量至每天超過1,000萬桶,大打價格戰。分析師稱,沙特報復性舉動可能是想逼俄國重返談判桌,不過他們認為莫斯科恐怕不會願意。

尼日利亞石油部長蒂米普·席爾瓦9日透露,OPEC和非OPEC產油國或許應該再次會談,重新考慮減產。他也表示,很失望看到沙特和俄羅斯開始爭搶石油市場份額後油價崩跌。席爾瓦告訴媒體,國際原油價格狂跌,可能會迫使策略改變。

JBC Energy分析,上週談判破局,可以解釋為俄羅斯和沙特期望不同,尤其是油價方面。莫斯科似乎滿意原油每桶50美元,但利雅得偏好60到70美元。JBC Energy還說:“然而,所有產油國都將一致認為,25美元不是他們要的價格。”

石油產量位居全前三,長期與美國、沙特並列為“三巨頭”的俄羅斯,雖然不是石油輸出國家組織的正式成員國;但其產能策略長年與OPEC的政策連動,雙方自2016年啟動的同步合作,也被稱為“OPEC+”聯盟。

這回在過去幾個月的產能談判中,莫斯科卻不再支持OPEC協商減產的“供同穩價”策略,雙方談判最終在3月6日破局收場,俄國方面也自行決定:自4月1日起,俄國將自由增產,不再與OPEC連動穩價。

相關消息出爐後,國際油價7日重挫逾8%。豈料不甘示弱的沙特隨後跟進加碼,甚至提前打出“折扣戰”(主要市場客戶售價-20%)與“增產牌”(4月起每日重回1,000萬桶以上的巔峰產能),過量供應的國際油價與全球股市於是即刻落入谷底。

報復俄羅斯 沙特開打石油價格戰 利雅得王室宮鬥日趨激烈

沙特的大型煉油廠

在沙特和俄國穩價談判破裂之前,全球石油的需求及價格,就已因多個國家經濟增長放緩進入生產過剩的困境。在護航全球經濟與穩定石油價格的思考基礎上,作為OPEC產能最大、也是當今世界第一石油國的沙特才會不斷施壓俄國聯合減產。

但對此俄國卻全力反對,除力主通過放任增產來“重整油價市場”,還明確無誤的把暴跌油價的矛頭,瞄準了美國的頁岩油產業。

宏觀諮詢公司(Macro Advisory)創辦人克里斯·韋弗說:“俄羅斯這次的準備比之前充足。”據韋弗說法,俄國的財政儲備比沙特充分許多,而且可利用匯率波動來減緩預算上的衝擊,而沙特貨幣則得受制於美元匯率。

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分析師喬爾·漢考克稱,OPEC可能會在未來幾個月開會,“或許會不管俄羅斯就協議減產”。

俄羅斯則表示可能增產石油,還說他們可以承受6到10年的低油價。因石油需求受到全球性衝擊,分析師們大多認為油價不太可能迅速收復暴跌25%的失土。

而面對價格走跌,美國頁岩油業者或許會成為真正輸家,因為他們的生產成本往往比沙特和俄羅斯開採的原油高。能源諮詢公司Alfa Energy董事長約翰·霍爾說:“這可能是打擊美國頁岩油市場的一大機會,反正那裡資金短缺。”

俄國談判代表強調,自從2016年俄國與沙特聯合、並透過“OPEC+”的聯盟減產穩價後,國際市場的走向對聯盟產油大國卻沒有明顯利多。每次只要OPEC+減產穩價,石油市佔馬上就會被“美國的頁岩油”的惡意增產給填補。換言之,減產的失血都是OPEC+在扛,但穩價的利多卻都被搭順風車的北美頁岩油吃光。

除對市場佔有考量之外,俄國石油圈也對華盛頓的“敵意態度”高度不滿。之中,包括美國政府去年年底通過、今年2月生效的“北溪-2”號天然氣管線制裁案;2020年2月份,華盛頓又指控俄羅斯石油公司(Rosneft)違反禁令,幫助委內瑞拉賣油,並對俄石油龍頭Rosneft實施經濟制裁。

俄方認為,在低油價時代,技術難度與生產成本更高的北美頁岩油,將遭遇“比傳統油國更大的售價壓力”。此次若能趁著石油低迷行情一舉增壓,在報復美國之餘,亦會幫助沙、俄等傳統產油國“低價搶市”,甚至掐斷頁岩油界的資金流週轉,從而擊潰頁岩油的短期競爭力。

報復俄羅斯 沙特開打石油價格戰 利雅得王室宮鬥日趨激烈

沙特的巨型油輪

但對此,以沙特為代表的油價傳統派卻多有質疑。因為俄國的增產策略,過當的壓力測試更可能壓垮小型油國的經濟;比起打垮頁岩油,俄國進攻性的搶奪市場手段,更可能蠶食掉OPEC特別是沙特的市場佔有份額。多番考慮之下,沙特才毅然加碼跟進,以更加重磅的震撼手段,直接與俄羅斯打起油價戰。

沙特的爆量增產和折扣策略,於戰略目的上確實有“威嚇俄國”,並拉著全球市場一起進入“懦夫博奕”的宣示意味。畢竟如果無法在關鍵時刻嚇阻俄國配合,未來沙特要再號令OPEC減產,威信影響力恐將大幅衰退。

然而相關的博奕心態,卻與1986年代爆發的“石油過剩危機”高度類似。當時的世界,在1973年石油危機、1979年伊朗霍梅尼革命、1980年兩伊戰爭的連串地緣震盪事件中,維持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油價景氣。但各大油國之間的拼命搶市、惡意增產,卻在1980年代中期造成了“供過於求”的結構性危機。

當年,作為OPEC盟主、並且具有強大產能調節能力的沙特,曾不斷呼籲OPEC成員減產未果;反而自己主動減產後,海外市場卻被各國“增產搶市”給奪去。在累積多次談判無效之後,憤怒的沙特遂決定於1986年“放棄油價穩定方針”,並以產能百分之百全開的“灌油”戰略,“同歸於盡”式地重創了所有不配合穩定價格的產油國家經濟體。

這場1986年的“沙特梭哈”式石油價格豪賭,不僅觸發了國際油價的長期走低、直到90年代才逐漸回穩,對世界政治與國際格局,更是引起一系列意想不到的“蝴蝶效應”。

報復俄羅斯 沙特開打石油價格戰 利雅得王室宮鬥日趨激烈

海灣戰爭時期飛過燃燒的油田的美軍F-14戰鬥機

像是低油價的市場環境,雖讓美國和日本的製造業景氣大好,但卻讓蘇聯經濟墮入深淵,加速了蘇聯陣營解體與冷戰結束的節奏;同時,低油元的衝擊,差點讓富甲天下的沙特、科威特等海灣產油國瀕臨破產,後續的債臺高築和石油糾紛,又引發後來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及海灣戰爭。

沙特今年再次開打的油價戰,不僅將影響美俄,如暴跌油價長期走低,經濟蕭條的伊朗、伊拉克、委內瑞拉等“一級OPEC成員國”,亦恐遭到毀滅性打擊。當前的國際油價,就在一夜之間跌破伊拉克32美元一桶的損益價位;本來被美國經濟制裁與國際封鎖弄到破敗不堪的委內瑞拉、伊朗,也將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

但在新一場“油價惡戰”號角響起之際,3月7日,沙特國內卻傳出了極為驚悚的“宮廷陰謀”。7日晚間,眾多國際權威媒體都各自收到了來自利雅得與歐美外交圈的“緊急線報”,內容直指“沙特王室之內,正在進行新一波的王族清洗。”

已知被捕的王族成員,總數至少在“20人以上”。但最令人震驚的是,當中有3名一起被捕的王子是沙特王室的核心成員。他們分別是:現任國王薩勒曼的異母弟弟,77歲的艾哈邁德本·阿卜杜勒-阿齊茲親王;被薩勒曼國王罷黜的“前任王儲”,60歲的穆罕默德·本·納伊夫王子(國際簡稱MbN)兩兄弟。

報復俄羅斯 沙特開打石油價格戰 利雅得王室宮鬥日趨激烈

穆罕默德王儲和前王儲納伊夫

利雅得的王族大搜捕行動發生在3月6日午後,被捕的數十名王子,全都被指控“圖謀造反”,企圖發動宮廷政變推翻現任國王與王儲。據悉,本回的“王族大捕抓”,又是34歲的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國際簡稱為MbS)所為。

自從父親老薩勒曼於2015年登基後,一路受父王寵愛的MbS,不僅藉助宮廷鬥爭打破了“傳弟不傳子”的沙特王室繼位傳統,破格當上王儲;在父王的授權下,他更至少策動三次王族大肅清,用大規模逮捕、軟禁等方式,處理掉不少王室的叔伯同輩。與之前兩次的清洗情況類似,沙特王子們被捕的消息,一樣是利用國際媒體率先曝光“造勢”,但直到3月9日下午為止,利雅得王室依舊“不承認也不否認”,微妙地觀望局勢保持沉默。

歷史上沙特的王族鬥爭並不罕見,但今次中東問題專家與國際媒體卻都大感疑慮?一是事發時機敏感;其次是被捕的艾哈邁德親王一向與哥哥薩勒曼國王關係密切;早就是穆罕默德王儲所逮捕的這幾個人,比如艾哈邁德親王、前王儲納伊夫王子等,全都是王室裡“曾爭取過王位繼承權”的潛在威脅者。

穆罕默德王儲和納伊夫王子的宮鬥故事,完全可拍成一部精彩絕倫的宮廷大戲。在2017年被鬥垮之後,MbN一派先是被長期軟禁,直到2018年才獲准出現在“非政治性”的社交場合。

但按照沙特王室所說,在過去幾個月內,納伊夫兄弟尋求“秘密與外國人會面”。納伊夫王子曾執掌沙特權力巨大的內政部,並因“反恐合作”在歐美各國情報安全機構頗得人脈。據傳他兩兄弟6日被捕時,正在利雅得郊區的沙漠“露營獵鷹”,但此一行程正好是他以往常設宴招待外國友人的秘密行宮。

沙特新一輪油價大戰與清洗王族的同步關係,雖然可能“只是時間巧合”。但貌似毫無關連間的高度連動性,卻也讓沙國上下頗為不安。

報復俄羅斯 沙特開打石油價格戰 利雅得王室宮鬥日趨激烈

沙特經濟高度依賴石油產業

事實上,接任王儲後的MbS歷來主張沙特擺脫對石油的依賴實現經濟轉型,他大力推動數百億美元的國家轉型計劃“願景2030”,希望將沙特打造成“全球的新創科技中心”。但相關改革卻諷刺性地需要天價的“油元盈餘”作為投資後盾,這樣穆罕默德王儲才採取政治施壓,將習慣上由技術官僚擔任的沙特石油大臣一職收回王族指揮,並利用沙特國家石油公司IPO等爭議手段,牢牢將“油元運用”的主導權緊收回國王手中。

此外,王儲推行的各種相應的社會開放政策,亦觸發了國內保守派的高度反彈。如被捕的艾哈邁德親王,雖素來尊敬王兄薩勒曼,但曾在2018年轟動世界的“記者卡舒吉命案”中,公開質疑侄子MbS過於魯莽、給沙特王室找麻煩。

憑藉著與國王本人的友好親情,艾哈邁德第一時間沒有被報復清洗。但長期低調的他,在這輪清洗中不僅被首先逮捕,王室官方更誇張指控其“圖謀造反”?如此反差過大的突發狀況,自然令外界對國王的健康狀況產生懷疑。

“國王一直很喜歡艾哈邁德這個弟弟,王室真心認為他會謀反嗎?”相關意見認為,沙特王室的大動作搜捕,每次針對的都是MbS繼位威脅者。加上近期王族內部不時傳出“國王有意提前底讓位給王儲”的風聲及前景不明朗的油價戰,沙特王室的宮廷鬥爭有日趨激烈之勢。而沙特王室的一舉一動,因其掌握的石油財富,勢必將牽動中東地緣局勢與世界政經走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