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我國青銅重器的匠人工藝(下)

饕餮紋銅罍(四川博物院藏)

罍(léi)是戰國時期流行於蜀地的青銅容器,罍不僅是酒器,也是“不得以與人”(即不能隨便給人)的禮器。

《詩經·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史記·梁孝王世家》“善保罍樽,無得以與人”、典故“梁王爭罍”中所說的“罍”就是這種器物。

分享我國青銅重器的匠人工藝(下)

此件銅罍出土於彭州竹瓦街窖藏,蓋頂殘,侈口束頸,圓肩,圈足外撇。器耳作獸首狀。蓋面飾牛紋,牛前肢彎曲,似將臥狀,眼、耳、口、鼻、足、尾等細節刻畫逼真,體格健壯有力。

肩、腹、圈足等部位均以雲雷紋為底紋。肩部主紋是兩兩相對的團龍紋。腹部飾以獸面紋。

獸面紋是青銅器上常見的裝飾紋飾,此銅罍上獸面紋面部巨大誇張,裝飾性極強。圈足為夔紋。此件銅罍造型莊重素雅,紋飾浮雕較低。

巴蜀地區所出青銅禮器具有明顯的楚式風格,此件銅罍卻是典型的中原商周青銅器風格,與中原出土的同類器相似。體現了戰國時期,中原與蜀地文化、物質方面的密切交流。


俎豆夾組合(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

春秋戰國時代,巴的歷史雖鮮少見諸史籍,但它卻是一個可以與蜀國並稱的古國。巴國極盛時期,疆域遼闊,“東至魚腹(今奉節),西至僰道(今宜賓),北接漢中,南及黔涪(今烏江流域、赤水河流域)”。

分享我國青銅重器的匠人工藝(下)

隨著“涪水之濱,巴王之陵”涪陵小田溪巴人高等級墓葬的發掘,巴人和他們的歷史逐漸清晰起來。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俎”通俗一點來說就是今天的案板。在古代,俎既可以作為切肉、盛肉的案子,也可以做放置祭品的器具,俎常和豆、鼎等組合起來使用,是巴人上層社會中的基本禮器。

此件俎豆夾組合出土地於涪陵小田溪墓地。為1俎、8豆、2夾的組合。俎整體形似高柄豆,8件豆大小、形制基本相同,2件夾分置於兩件豆內。這是一套祭祀、宴享器物組合,體現了巴人上層社會的餐飲習俗和祭祀禮儀。

後續文章中繼續介紹青銅器相關內容,幫大家更好的學習,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