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師《基礎知識》精編考點--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

考點:

1.概念:是以現代健康概念(生理、心理、社會適應能力)和新的醫學模式(生理-心理-社會)以及中醫“治未病”的思想為指導,通過採用現代醫學、管理學的理論、技術、方法和手段,對個體或者群體(對象)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進行全面的檢測、評估、有效干預與連續跟蹤服務的醫學行為及過程。


健康管理師《基礎知識》精編考點--健康管理


2.內涵的要素與重點:

①宗旨: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資源來達到最大的健康效果;

②主體:經過系統醫學教育或者培訓並取得相應資質的醫務工作者;

③客體:健康人群,亞健康人群(亞臨床人群),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早期或康復人群;

④支撐點:信息技術和金融保險;

⑤公眾理念:“病前主動預防,病後科學管理,跟蹤服務不間斷”;

⑥健康管理的任務:防大病、管慢病、促健康。


3.特點:標準化、足量化、個體化、系統化。


4.基本步驟:

①瞭解和掌握健康,開展健康信息收集和健康檢查;

②關心和評價健康,開展健康風險評價和健康評估;

③干預和促進健康,開展健康風險干預和健康促進。


健康管理師《基礎知識》精編考點--健康管理


5.服務流程:

①健康調查與健康體檢;

②健康評估;

③個人健康諮詢;

④個人健康管理的後續服務;

⑤專項的健康及疾病管理服務。


6.服務機構:

①醫院、健康服務機構、社區以及工作場;

②政府;

③商業服務機構;

④企業及集體單位;

⑤健康保險公司以及一些醫療保健機構。


7.六大基本策略:生活方式管理、需求管理、疾病管理、災難性傷病管理、殘疾管理、綜合的群體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師《基礎知識》精編考點--健康管理


8.生活方式管理的特點:

①以個體為中心,強調個體的健康責任和作用;

②預防為主,有效整合三級預防:

一級預防,疾病控制在尚未發生之時;二級預防,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三級預防,防止傷殘,促進功能恢復,提高生存質量,延長壽命,降低病死率。


9.健康行為改變的技術:教育、激勵、訓練、營銷。


10.影響需求管理的主要因素:

①患病率;

②感知到的需要;

③消費者的偏好;

④健康因素以外的動機。


11.疾病管理的三個特點:

①目標人群是患有特定疾病的個體;

②不以單個病例和單次就診事件為中心;

③醫療衛生服務及干預措施的綜合協調至關重要。


12.災難性:指對健康的危害十分嚴重,也可指其造成的醫療衛生花費巨大,如:腫瘤,腎衰竭,嚴重外傷等情況。


13.災難性傷病管理特徵:

①及時轉診;

②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制訂出適宜的醫療服務計劃;

③具備一支包含多種醫學專科及綜合業務能力的服務隊伍,能夠有效應對可能出現的多種醫療服務需要;

④最大程度地幫助患者進行自我管理;

⑤儘可能使患者及其家人滿意。


14.殘疾管理目的:減少工作地點發生殘疾事故的頻率和費用。造成殘疾的原因包括醫學因素和非醫學因素。


15.“健康中國 2030”規劃綱要:

①強調預防為主,防患未然;

②堅持共建共享,全民參與;

③全民健康是建設健康中國的根本目的。


16.干預模式:契約式、自我管理式、家庭管理式、社區綜合管理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