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李子柒逆襲:階層固化不可怕,怕的是思維固化

階層固化一直以來是比較扎心的話題。曾經,北京的文科狀元熊軒昂說了一段話,大致是農村地區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學校。而他屬於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生在北京這種大城市,父母都是知識分子,因而能享受更好的教育資源,在學習上比農村孩子走了很多捷徑。

熊軒昂的話引發了我們對階層的思考,寒門真的難出貴子了嗎?

最近在看的《階層躍遷》一書,可以給我們提供答案。

按照《階層躍遷》一書中的觀點,不存在階層固化,階層是動態變化的,下滑的通道永遠敞開。如果我們奔跑,就有階層躍遷的可能。書中還提供了多種階層躍遷的方法,能為焦慮的年輕人帶來方向。

30歲李子柒逆襲:階層固化不可怕,怕的是思維固化

《階層躍遷》的作者是閆肖鋒,專欄作家、資深傳媒人。早期從事政策研究,師從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現任中國新聞週刊學術召集人,《財經郎眼》評論員。擅長社會趨勢分析的閆肖峰,對於階層有自己獨特的看法。

階層是以什麼來劃分的?

階層指按照一定標準劃分的不同社會團體。

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認為,決定階層的主要有三要素:財富、權力和聲望。後來,人們還加上了文化資本,即一個人的文化涵養。在這幾項要素中,只有財富相對來說容易衡量,財富是我重點要跟大家分享的要素。

為什麼說普通人可以實現階層躍遷?

階層是流動的,抱怨階層固化無法帶來改變,奮力拼搏才能實現階層躍遷。

張俊成曾經是北大的一名保安,他利用業餘時間不斷學習,通過成人高考,考上了北京大學法律系(專科),目前是一家培訓機構學校的校長。他說,一個人的社會地位不是由別人來決定的,不是別人評價你高你就高,評價你低你就低,而是自己努力到一個位置後,社會就會開始認可你。

普通人靠努力逆襲的例子數不勝數。

30歲李子柒逆襲:階層固化不可怕,怕的是思維固化

李子柒原本是一個普通的女孩,後來,她開始拍攝古風短視頻。李子柒拍攝的每一個畫面,都經過了多次打磨。為了拍好短視頻《蘭州牛肉麵》,她還特意去蘭州拜師學藝。李子柒拍攝的短視頻,總能觸動我們的心靈。

如今,她火遍了全球。今年一月,李子柒被評為“2019十大女性人物”。

起點低的人生,依舊有無限可能。在日新月異的今天,互聯網和全球化為我們帶來全新的機會。沒有資源、沒有人脈的普通人,還可以憑藉自我迭代實現躍遷。

富人擁有的三種思維

窮人和富人的思維存在很大差異性,閆肖鋒在《階層躍遷》一書總結了富人擁有的三種思維:

01時間成本意識

30歲李子柒逆襲:階層固化不可怕,怕的是思維固化

時間是最公平的,每個人一天都只有24小時。你把時間花在A處,就無法同時兼顧B處。富人會確定事情優先級,把時間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有些人為了省幾十塊車票錢,走很遠的路;為了買打折商品,排很長的隊伍買單。從表面上看,他們省錢了,實際上讓自己的時間越來越廉價。

花點小錢“購買”時間,把節省下來的時間花在自我提升上,才會讓我們的時間越來越值錢。

02自我增值意識

現代社會變幻莫測,只有不斷自我迭代,才能在競爭中擁有一席之地。

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不少工作將會被機器人取代。而那些需要創造力、與人溝通等的工作才能保存下來,比如教師、藝術家等。自我增值,掌握核心競爭力,甚至擁有多種職業技能才能不被淘汰。

03自律意識

30歲李子柒逆襲:階層固化不可怕,怕的是思維固化

你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

李嘉誠連續21年蟬聯香港首富,他的成功和自律息息相關。60多年來,李嘉誠每天保持12小時的工作量。晚飯後看20分鐘英文電視,並跟著大聲朗讀。睡覺前保持閱讀,每天5:59準時起床。

自律,讓普通人也可以擁有開掛般的人生。養成有規律的作息,爭分奪秒地利用時間,時間最終會幫助你過上理想的生活。

自我躍遷的3條路徑

自我躍遷,可以通過以下3種途徑實現:

01重視教育,考上一所好大學

30歲李子柒逆襲:階層固化不可怕,怕的是思維固化

閆肖鋒認為,關於個人躍遷,短期看學校和專業,中期看認知、終身學習能力,長期看格局和性格,與人工智能的競爭和進化伴隨始終。

教育是自我躍遷的重要手段,學歷是找好工作的敲門磚。

去年,華為高薪聘請了8位應屆博士,年薪最高可達201萬,最低也有89.6萬,這些博士生羨煞旁人。

教育的重要性,還在於幫助我們發現自己。

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的優勢和愛好是一種能力。楊振寧認為,教育就是發現偏好,培養偏好,發展偏好。

愛因斯坦小時候便對物理感興趣,他經常向老師和父母請教各種問題。長大後,愛因斯坦依舊保持著對物理的熱愛,不斷探索,被公認為是繼伽利略之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

愛因斯坦明確自己的愛好,而有些成年人卻缺乏清晰的自我認知,在選擇職業時猶豫不決。一方面想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另一方面又不明白自己的追求,陷入迷茫之中。

教育能幫助我們發現自己的偏好,是普通人自我躍遷的有效路徑。

02提升職場競爭力

在日新月異的今天,保持職場競爭力,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首先,定期做職業規劃

以3——5年為一個週期,重新制定職業規劃。確立有一定難度、可實現的目標,有利於激發自身的潛能。

軟銀創始人孫正義人生十四條經驗之一是“公佈目標,鞭策自己”。孫正義時常公佈自己的目標,這樣做不僅有利於鞭策自己和公司,也可以聚合資源、人脈,一舉兩得。

其次,培養why型思維

30歲李子柒逆襲:階層固化不可怕,怕的是思維固化

why型思維聚焦找出問題背後的真正原因。

有人認為,問題的“為什麼”比解決的“結果”更重要。工作中的問題是層出不窮的,只有找出問題背後的原因,才能在下次解決類似的問題。掌握瞭解決問題的方法,就能舉一反三。

豐田汽車公司的“五問法”,也有異曲同工之妙。遇到問題時,通過連續問五個為什麼,從而找到事件背後的真正原因。

最後,構建知識體系,具備跨界的能力

競爭激烈的今天,“鐵飯碗”一去不復返,很少有人終身只從事一種職業。單一的工作技能,無法滿足社會的需要。而具有T型知識結構的人,才能輕鬆跨界,適應激烈的競爭。

03開拓弱關係

30歲李子柒逆襲:階層固化不可怕,怕的是思維固化

弱關係可以理解為感情比較弱、聯繫不頻繁的人際關係。跟它對應的是強關係,強關係指感情好、聯繫密切的人際關係。

在生活中,與我們互動頻繁的是那些強關係,大家社會背景、價值觀往往相差不大,能夠交換的新信息有限。而那些弱關係的朋友,思維方式、興趣愛好等跟我們差異很大,反而能帶來新的人脈資源。

在《反脆弱》一書中,作者塔勒布提出了槓鈴策略,槓鈴策略可以理解為關注事物極端的兩個方面,忽略中間。槓鈴策略啟發我們在人際交往時,需要注意弱關係。

拼多多的創始人黃崢能取得如今的成就,也和弱關係息息相關。

2002年,黃崢幫助一位網友解決了一個技術問題,這位網友是網易CEO丁磊。表示自己的感謝,丁磊把他介紹給了段永平。當時的段永平已經創立了“小霸王”,功成名就。在後來的創業過程中,段永平為黃崢出謀劃策,甚至出資,這些都有助於黃崢日後的成功。

弱關係背後蘊藏著巨大的社會資源,值得我們在生活中不斷開拓。

沒資源、沒人脈的普通人,依舊可以抓住時代的紅利實現個人躍遷。階層一直處於流動之中,不進則退。與其抱怨階層固化,不如奮力拼搏,努力實現階層躍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