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特殊寶寶的“臨時爸爸”

嬰兒菁菁正在襁褓裡熟睡,浙大兒院隔離病區負責人、重症監護室副主任葉盛小心翼翼抱著她走出隔離病區,將她送還給早已在外等候多時的爸爸。看著自己守護了20多天的寶寶終於健健康康地和家人團聚,葉盛那張被口罩遮著臉的一雙眼睛笑意盈盈。

「邊疆時空」戰“疫”| 兩個特殊寶寶的“臨時爸爸”

葉盛抱著菁菁


菁菁是個特殊的寶寶,她是浙江年齡最小的新冠肺炎患者,收治時僅3個多月大,1月30日凌晨被緊急轉院至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葉盛成了菁菁的“臨時爸爸”。

“當小胖咧開嘴衝我笑的時候,我就覺得應該拼盡全力保護好她。”葉盛叫菁菁“小胖”,因為她長得胖乎乎、水靈靈的,特別討人喜歡。他還記得第一次給菁菁做檢查的時候,她發著低燒,不哭不鬧,一直衝著他笑,他打心眼裡愛上了這個寶寶。

為菁菁聽診的時候,厚厚的防護服增加了操作難度,這時候葉盛準備的無線聽診器派上了用場,他熟練地將設備放在寶寶胸口,記錄下心跳聲、呼吸聲,後期再進行情況分析。

3個月大的寶寶,獨自一人住在隔離病房,醫生和護士輪流值班,24小時寸步不離,細心看護。照顧寶寶的工作可不輕鬆,菁菁太小,還不會說話,只能用哭和笑表達感受,醫護人員用心觀察,從眼神、表情、發聲、動作和睡眠情況來讀懂她的“小心思”。葉盛說,好在隔離病房的醫護人員訓練有素,即使是還沒結婚的年輕護士,也都是熟練的“帶娃高手”。

在病房裡,醫護人員對菁菁細心護理、用心診治;在遠程會診中心,專家組通過視頻瞭解她的病情變化,進行專業診斷。

“我們要做的是監測並支持小胖身體各個系統,保證她能夠平穩地‘熬’到勝利的那一天,不要在勝利日之前翻了小船。”葉盛說,菁菁屬於輕症,經過一段時間的對症治療,給予呼吸支持、循環支持,她的臨床症狀逐漸消退,病情趨於平穩。

正當菁菁的治療漸露曙光,浙大兒院又迎來了一個備受社會關注的寶寶“小湯圓”,他是浙江首例孕35周新冠肺炎確診患者於元宵節產下的寶寶,剛為菁菁鬆了口氣的葉盛再一次擔起了“臨時爸爸”的責任。

在醫護人員的悉心照料下,2月20日菁菁治癒出院,緊接著,24日“小湯圓”正式排除新冠肺炎感染可能,也健康出院,兩個喜訊讓葉盛非常高興。寶寶們的康復是疫情防控阻擊戰兒童戰線的重要捷報,讓很多家庭看到了希望,也給葉盛團隊樹立了信心。

分別時,葉盛心裡萬分不捨。他和同事們為兩個寶寶一一錄製了祝福視頻,希望他們能健康平安快樂地長大。其實葉盛心裡還抱有一分小期待——說不定長大後他們也會成為醫生來保護我們呢!

“明明知道隔離病房工作又危險又辛苦,大家還爭著來,沒有一個人當逃兵,很了不起。”說起自己的團隊,葉盛又自豪又心疼。

抗擊疫情是一場持久戰,葉盛的幽默樂觀常常為團隊帶來溫暖與歡樂。他自稱理髮師“Tony葉”,帶著理髮工具,給隔離病房同事們理髮,沒想到大家對他的手藝頗滿意,他笑言,這是祖傳了外祖父的好手藝,“沒想到在治病救人中還繼承了祖業。”

從春節至今,為了方便工作,葉盛一直住在隔離病區的清潔區宿舍,常常顧不上和11歲的女兒多說一會話。

“放棄”了自己的寶貝女兒,卻當起了別的孩子的“臨時爸爸”,他有些內疚。家裡的老人也尊重他的選擇,叫他安心工作,不要有後顧之憂。

“我做的是一名醫生最普通的工作。”在葉盛看來,不管是馳援武漢前方,還是堅守在大本營一線工作,都是醫生的職責所在,是身處這個崗位應該做的分內之事。他笑稱自己像一個排長,帶著戰士往前衝。


「邊疆時空」戰“疫”| 兩個特殊寶寶的“臨時爸爸”


分享到:


相關文章: